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九课
说“木叶”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喜欢读林庚先生的作品,有时书中的精美语段,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我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B.
林庚先生是著名诗人、楚辞与唐诗研究专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泰斗,从教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C.
以他那丰富的舞台经验,来扮演这个角色绝对是熟能生巧。
D.
从很小的时候我便追慕仗剑走天涯的游侠,一剑一马行走天下,那份孤独、洒脱和开阔是种一言难尽的魅力。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湿润(rùn)桅杆(wéi)迢远(sháo)歧路(qí)
B.冉冉(rǎn)翩翩(piān)绵密(mián)
漂泊(pō)
C.
焦灼(zhuó)
亭皋(gāo)陇首(lǒng)
寒砧(zhān)
D.
征戍(shù)涔阳(cén)袅袅(niǎo)褐色(hè)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茁壮 灼热 锦绣 棉里藏针
B.
干燥 急躁 砧木 得鱼忘荃
C.
亵渎 纯粹 颦蹙 歧路亡羊
D.
肃杀 桅杆 缥缈 萧管弦歌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我在所从事的职业中得到的快乐,并且________其他人去寻找他们自己的快乐。
②如果听任慈善组织跟公众玩起“无可奉告”这一套辞令,对其资产运作、善款使用的监管将无从谈起,慈善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必将受到________。
③快乐幽默的“小鼹鼠”的创造者——捷克艺术家涅克·米勒于11月30号逝世,但“小鼹鼠”的故事以及卡通形象将继续广为________。
A.
启示 妨害 留传
B.
启发 妨害 流传
C.
启发 妨碍 流传
D.
启示 妨碍 留传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建立健全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有利于涉海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涉海企业损害生态系统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责任。
B.
林庚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认识到自由诗的问题之后,从1934年开始,就一直致力于诗歌的节奏与形式。
C.
大火从巴黎圣母院的楼顶开始燃烧,火势很快蔓延,熊熊火焰从教堂两座钟楼间窜出,塔尖随后轰然倒塌。
D.
中国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的初衷是,对养老基金向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从唐诗的特色谈起
林 庚
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朱彝尊说得好:“唐诗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今诗才脱笔砚已是陈言。”这里所说的“今诗”指的是明诗。明代以七子为代表的诗坛专意摹仿唐诗,但摹仿是陈陈相因没有生气的,所以“才脱笔砚”便“已是陈言”。至于唐诗本身呢,则千载之下仍是那么“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
我们今天学习唐诗,当然就更不是要去摹仿唐诗,而是要从中感受到那“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的新鲜活力。正是这种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形成盛唐之音,展现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使我们感受到饱满的艺术享受。
优秀的诗篇总是不断地激发着、唤醒着人们新鲜的感受,又以这方面的素养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发展。这乃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唐诗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出现的,又以它全新的创作不断地启发着人们。我们一方面欣赏着那些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着那蓬勃涌现的过程和法则;唐诗由于它具有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就成为我们最好的学习的典范。
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坛来是如此的,而且比起它以后的诗坛来也是如此的。例如明、清的诗歌,它离我们的时代比唐诗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明白易懂也并不难,难得的是以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这深入浅出的诗歌造诣,又正是唐诗为人们所赞赏的一个缘故。明白易懂自然更不等于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又怎能百读不厌呢?而唐诗却正是以其明白易懂而更为人们所百读不厌。这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唐诗中有一些人人传诵的名篇,其间的诗歌语言本来是允许有一定跳跃性的,有时跳跃得比较突出了些,就可能感到不那么平易;可是如果它因此却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那么人们就会爱不忍释。语言的明白易懂乃是语言的美德,诗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却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之上,远离了生活语言,诗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乃是诗坛的一条康庄大道。唐诗中既有大量明白易懂的杰作,又有少量不太明白易懂的名篇;这里的矛盾统一可以成为我们探索诗歌语言艺术奥秘最好的桥梁。而唐诗的可贵正在于语言艺术上深入浅出的统一,这乃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唐诗为什么能那么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
研究唐诗繁荣的原因,也是我们学习唐诗一个方面的课题,我们很少看到人们对于其他时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有那么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这当然首先由于唐诗是一个大家公认的诗歌高潮。而这个高潮又被传统地分为初、盛、中、晚四个起伏分明的时期;我们也很少看到其他时代的诗坛有这么完整的时代性的划分,这当然也由于它是一个波澜壮阔巨大持久的高潮,所以才能分得清它的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而这个初、盛、中、晚的四个时期,又恰恰与唐代整个社会的起伏发展相为终始。唐代社会的发展乃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这两个高潮的息息相通,就更增加了初、盛、中、晚的鲜明性。这里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也就不限于诗歌本身,而是诗歌与时代的关系。诗歌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而它的发展如何才能获得充分的成熟,则又取决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客观条件。这里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是我们研究唐诗的广阔领域。(选自《唐诗综论》,有删改)
6.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唐诗,可以感受到唐诗的新鲜活力,获取饱满的艺术享受,进而在摹仿中提高诗歌创作水平。
B.学习唐诗,可以从中探索诗歌语言艺术的奥秘,领悟深入与浅出矛盾统一于一体的艺术技巧。
C.学习唐诗,可以探索诗歌与时代的关系,研究唐诗中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
D.学习唐诗,可以一方面欣赏其中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那蓬勃涌现的过程与法则。
7.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有着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为读者展现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让读者获得饱满的艺术享受。
B.唐代以后的诗歌都只知摹仿,陈陈相因,了无生气;唯有唐诗富于创新,色泽鲜妍,始终焕发出新鲜的活力。
C.唐诗有着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是读者学习的最好典范,以全新的创作启发读者探索其中蓬勃涌现的过程与法则。
D.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但浅近的语言却又能够取得精湛的艺术成就,深入浅出的高超艺术造诣能让读者百读不厌。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能够得以繁荣,除了唐诗自身的内部规律使然,还得力于唐代社会处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阶段。
B.唐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是以春风得意的新鲜朝气而著称,读唐诗可以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蓬勃豪壮的情怀。
C.唐诗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深入浅出的高度,明白易懂、一览无余,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读者自然爱不忍释。
D.唐诗是公认的诗歌高潮,相对于其他时代的诗坛,唐诗具有初、盛、中、晚的鲜明性,分得清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9.“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
10.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
11.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
1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漠,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林庚:布衣情怀
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盎然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园,读物理。两年后,林庚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忘情,于是找到了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以至于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
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
不日,先生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写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故在众多诗作中独标高格。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1933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业。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1934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阴影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他还是不忘烽烟弥漫的北国。
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挥戈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从此,先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
先生绝意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
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先生却不以为意,仍旧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西游记漫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92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
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
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先生蔼然颔首。
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97个中秋。国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漾出了一丝微笑。
“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
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诗人,去了。
1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了林庚先生的身世,写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这和后文写林庚先生的布衣情怀构成了对比。
B.林庚先生创作的新诗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诗中洋溢着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C.在清华园就读期间,林庚以创作新诗而闻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清华,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
D.林庚先生在晚年依然治学不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撰写的代表了明清小说研究的最高成就。
1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主要从新诗创作、学术研究成就、布衣情怀三个方面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淡泊名利、保持本真自然的学者和诗人形象。
B.林庚认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旧体诗词创作水平已达到极致,现代人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写出超越古人的诗作。
C.林庚钟情文学,才思敏捷,开始新诗生涯不久,就发表了第一首诗,从此他就有了“诗人”头衔,成就大名。
D.林庚淡泊名利,专情研究,过着简单的生活,拥有简单的心境,向世人展示了他大师的胸怀,得到了普遍的肯定。
15.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攻文学,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6.文中说“木”有普遍的暗示意,请细读原文分条简述。
17.比较“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的异同,分别写出其特征。
木叶:
黄叶:
落木:
18.如果屈原在中用“落叶”表达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肯定不如用“木叶”,根据文中所给信息说说理由。
19.试对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四句诗进行鉴赏。(不超过100字)
三、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__①__: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__②__,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__③__,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比如《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
21.严子陵是东汉著名隐士,深受后世文人追慕。范仲淹曾作《严先生祠堂记》,最后几句原先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有人说,“德”字不如改作“风”字,范公欣然从之。请结合字义和语境,说说这样改的理由。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自然界的草木荣枯常引起人们的诸多感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漫舞的黄叶展示着秋的衰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荒野的草显示着无尽的生命力。“无边落木萧萧下”,“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树叶,一株小草,短暂一生,令人感慨系之。
请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文体正确;④不得抄袭;⑤不盲目抒情,不无病呻吟。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 A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不合语境;C项,“熟能生巧”应改为“驾轻就熟”;D项,“一言难尽”多用于不好的事情,这里不合语境。
2.【答案】D
【解析】 A项,“迢”应读tiáo;B项,“泊”应读bó;C项,“砧”应读zhēn。
3.【答案】C
【解析】 A项,“棉里藏针”应为“绵里藏针”;B项,“得鱼忘荃”应为“得鱼忘筌”;D项,“萧管弦歌”应为“箫管弦歌”。
4.【答案】B
【解析】 ①指其他人由我的快乐引起联想而有所领悟,应用“启发”;②侧重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应用“妨害”;③和“故事”搭配的应该是“流传”。
5.【答案】C
【解析】A项,搭配不当,“加大”与“责任”不搭配。B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的试验”。D项,结构混乱,删去“的初衷是”,或把“对养老基金向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具有重大意义”改为“让养老基金向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
6.【答案】 A
【解析】 “进而在摹仿中提高诗歌创作水平”错,文中强调“我们今天学习唐诗,当然就更不是要去摹仿唐诗”。
7.【答案】 B
【解析】 B项说法夸大其词。“唐代以后的诗歌都只知摹仿,陈陈相因,了无生气”与事实不符。文中所说的“摹仿是陈陈相因没有生气的”是对明代以七子为代表的诗坛的批评,并不能代表唐代以后的所有诗歌。
8.【答案】 C
【解析】 唐诗“明白易懂、一览无余”理解错误,原文中“明白易懂自然更不等于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又怎能百读不厌呢?”“唐诗中有一些人人传诵的名篇,其间的诗歌语言……不那么平易”等内容说明唐诗尽管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深入浅出的高度,但并不是“一览无余”。
9.【答案】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解析】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自然段;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自然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
10.【答案】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解析】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相同点②见第3、4自然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11.【答案】“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解析】本题主要测试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三小题表达的都是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意念。
12.【答案】CE
【解析】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B项“表现了母亲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D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
13.【答案】 A
【解析】 B项“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错,原文说林庚先生的新诗“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C项“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错,原文是“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D项“代表了明清小说研究的最高成就”错,原文只说“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
14.【答案】 B
【解析】 “旧体诗词创作水平已达到极致”错,原文是“已近极致”。
15.【答案】 (示例)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调整人生目标。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当他发现自己钟情于文学时,便果断地改学文学,此后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如鲁迅先生,初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如果林庚先生不及时调整人生目标,那社会上或许会多一个平庸的物理学者,却少了一位才情卓著的文学大师;如果鲁迅先生不及时调整人生目标,那社会上可能会多一个普通的医生,却少了一面中国文学的光辉旗帜。(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有两个答案关键点,第一点是启示,第二点是举例。第一点结合文本内容以及自身实际来作答;第二点可以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如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
16.【答案】①暗示疏朗的清秋气息。②暗示诗人的情感。③暗示人物性格形象。
17.【答案】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缠绵,又有干燥感。黄叶:满树微黄,有雨的湿润。落木:干燥、空阔、失落。
18.【答案】“木叶”的秋意缠绵,与湘夫人寂寞、失落的心境正好相应。
19.【答案】①“雨中黄叶树”既是比喻又是衬托,借以表现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景况。②通过凄凉孤苦的处境,反衬外弟来访带来的极大慰藉,从而体现一个“喜”字。
20.【答案】 ①古体诗的特点是 ②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 ③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
21.【答案】“风”指气度(或“风范”“作风”“风度”等),内涵比“德”更广;而且与句中的“云山、江水”等呼应,将人物气韵融汇在一幅山水画图之中(或“比喻人的风范像山一样高耸、像水一般长流”)。
22.【答案】
细观草木悟人生
常言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红杏出墙而知春之至”。生活的细微深处往往能见真谛。
细细观察,一草一木无不动情;慢慢品味,一花之中也能现出一个世界。竹子的节节上升是向人们展示生命的力度,四季常青的松柏是向人们展示生命的长度,春风吹又生的野草是向人们展示生命的韧度。一节竹子,一株青松,一棵小草往往是生命真谛的最好解释。
世界上最不起眼的也许就是那一棵棵任人踩踏的小草,但又有几个人真正看过小草求生的欲望。大雨淋漓时万物都弯腰低头似乎是被大风大雨所震撼,而小草没有屈腰低头,它们向万物展示活就要活出生命的韧度的信念,真如它们所为,它们成功地完成誓言。有随风拔根的大树,但没有随风而逝的小草,因为它们的心早已交给了大地。它们完成了对命运抗击的最好诠释。活就要活出个样子。
秋风吹落叶,随着那一次又一次的呼唤,最后一片叶子也飞离枝头,也许你只看到了落叶纷飞的凄凉,但岂知落叶真正的归宿。“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它们落下不是对命运的屈服,它们落下后,是为树提供了养分,为下一代能更好地生活。“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所展示的不仅是秋的衰飒,细微深处你会发现它们是生命宽度最好的诠释,生要为树提供养料,死要护根成灰烬。
青青的竹子是人们常见的事物,但你我看见的又是什么?只有竹子吗?砍过竹子的人都会发现竹子是空的,于是有了虚怀若谷的赞誉,但又有几人发现那一节节的竹子真正的意义。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它是在向世界宣誓:有一种草木,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这是对生命力度的最好诠释,生要虚怀若谷,死要坚守节操,这才是生之大义,死之大气也。
一草,一叶,一树,虽只有短暂一生,但着实令人感叹,令人敬畏,令人引以为鉴。生要如夏花般灿烂,死要如竹子般不毁其节,也许真如所言,一草一木总关情,细微深处有真谛。
花开花落似乎在诉说生命的交替;草长莺飞似乎在诉说春日的来临;梅花傲雪似乎在诉说生命就应该如此绚丽。
一草一木,细细品味,那里面蕴藏着生命的真谛。
【解析】一、审材料。这个话题作文的材料部分为“自然界的草木荣枯常引起人们的诸多感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漫舞的黄叶展示着秋的衰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荒野的草显示着无尽的生命力。‘无边落木萧萧下’,‘霜叶红于二月花’”。它明示了许多诗人对自然界的草木荣枯引发感慨。我们也要由此入手。二、审提示。
话题作文,一般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起着引领考生思维方向,帮助考生打开思路的作用。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按照试题的要求成篇。这个话题作文的提示部分是“一片树叶,一株小草,短暂一生,令人感慨系之”。他告诉考生的信息也很清楚,要从细微之处触发情感。三、审类型。从近几年话题作文的类型看,可分为:单头型、多头型、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的核心是审“话题”,我们首先要吃准这一“话题”的含义。不论是单头型的或多头型还是关系型的,理解话题中有重要意义的字词是关键。把握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反之,就会造成审题上的失误。“一草一木总关情”这个话题的关键词”是“关”,它是“关联、涉及、触发”的意思。陈述对象是“一草一木”是借代用法,可代指自然界的一些生物,如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要从自然界的草木等写起,写出触动你情感的东西来。四、审要求。话题作文的命题往往在材料与话题之后辅以相关的“要求”或“注意”,对写作做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考生在审题时要避免“要求”或“注意”中的诸多禁忌,如果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特别是要求题目自拟,一定要拟一个亮人眼眸的标题。否则,不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