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1)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8 15:2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第10课
习题练习三(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美国加州一个沿海村庄正在沉入海底,预计只剩10年的“寿命”,这主要是因为村庄所在岛屿底部像蛀牙一样被“蛀蚀”掉造成的。
B.
即将建成的粤港澳大桥,将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粤港澳三地交通的问题,成为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三地繁荣稳定。
C.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做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D.
所谓游学,就是在旅行中学习,在学习中游玩,了解不同于自己平时生活区域的地理文化民俗等各种信息和知识,既不是在学校中封闭自己的学习,也不是单纯的旅游。
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原指版面、书页、画幅上面空着的没有填满的部分,这里比喻马克思逝世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表明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不可企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B.
“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对于马克思的死,恩格斯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这样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来,又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
C.
“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比喻敌人的无能和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未必有一个私敌”用夸张手法表现马克思的大公无私和光明磊落。
D.
第四自然段“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热烈赞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功盖当世、前无古人。
3.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悼念/泥淖  诅咒/沮丧  豁口/豁然开朗
B.
立即/既然  卓绝/绰号  给予/自给自足
C.诽谤/绯红  勒令/勒碑  估量/自不量力
D.嫉恨/贫瘠  端倪/霓虹  闭塞/敷衍塞责
4.下列各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B.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C.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D.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
5.用关联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  )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
如果……就……但是 甚至 尽管
B.
即使……也……但是
甚至
而且
C.
即使……也……不论
还是
尽管
D.
如果……就……不论
还是
而且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谒沈从文墓
叶蔚林
⑴出凤凰县城南门,沿一条简易公路前行约一公里半,过一道短桥便来到杜田村。沈从文墓就在杜田村。
⑵杜田村背南华山,面临沱江水。村子百十户人家,木屋砖及一字长蛇排列在山脚下,沿河一条长长的青石板小路,联络着所有门户。河岸有竹丛,有垂柳,还有好些石榴树,若逢夏日石榴正开花,那是一团团火焰,耀人眼目。
⑶沈从文墓坐落在桥头山坡高处,算得上杜田村第一户居民。八十六级石阶曲折通向墓地,曲折的八十六级石阶,象征沈从文八十六年曲折的人生之路。
⑷沈从文墓实在算不上墓,没有墓亭、墓道且不说,甚至连个黄土坟包都没有。山壁下辟出一长条土坎地,中央埋下骨灰堆,上面再竖立一块不规则的五彩石便是一切。树还是新栽的一些,矮的是棕桐,高的是玉兰;玉兰还未长成,开花还得好几年,而地上已杂草丛生。当然,五彩石上还是有镌刻的。正面是沈从文自己手迹的放大:“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沈从文妻妹张充和女士的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可是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最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也没有。据说,沈从文生前曾对家人说过:“一个人或生或死,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沈从文没说,不好乱猜,但也不难猜到。
⑸据说,这块墓地是沈从文自己选定的。1982年夏初,沈从文终于回到魂牵梦扰、阔别近六十年的凤凰小城。沈从文在这块土地上流连忘返,发出孩童般的欢笑。某一天傍晚,沈从文散步来到杜田村,站在桥头上东张西望,心满意足地对家人说:“这个地方蛮好,真的好美哟!”
⑹不错,这里确实蛮好,好美的。美就美在眼前一河沱江水。水是豆绿色的,因为河底生满丝草,河水平静无波,只能从丝草的倒伏辨别河水的流向。河中有白鹅凫泅,悠然拨动红掌;有鲤鱼翻花,跃出水面。河斜斜远远的对岸青石埠头上,依然有使用棒棰的浣女。她们手中的棒棰击落时悄然无声,举起时却砰砰作响……
⑺沈从文一生爱水,以水为美。沈从文二十岁时就写道:“我感情流动不凝固,一派清波给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比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与水分离。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后来沈从文又进一步写道:“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出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的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⑻沈从文的自我表白是朴素的,真实的。沈从文自己像水一般柔和,看来似乎特别脆弱,而且极容易就范,被纳入某种容器之中。但柔弱中却不乏坚韧,水滴石穿——煌煌巨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的完成便是明证。沈从文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为此,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受尽了委屈和排斥。然而沈从文无怨无悔,最终还是收获了美的果实,最终还是安眠在故乡至美的水边。这是许多伟大名人难以享受到的。
⑼南华山长绿,沱江水长流。一派静谧中,我抚摸着沈从文的墓石,不由又想起他写的一句话:“美丽总是愁人的。”天边吹来一阵风,轻轻掀动我的头发,我无声叹息,好阵沉吟……“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6.找出下列选项中的别字,并作修改:改为:
杂草丛生
魂牵梦扰
流连忘返
无怨无悔
7.文中第⑵段和第⑹段都描写了杜田村的自然风光,用意是什么。
8.下列对第⑷段中张充和女士诔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折不从”表明沈从文本人和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却不屈从
B.“亦慈亦让”表明沈从文外表慈和,性格柔弱,迁让周边人
C.“星斗其文”高度概括了沈从文的文章造诣及其影响力
D.“赤子其人”评价了沈从文的善真美的人生追求和高贵
9.结合文中信息和你对沈从文的了解,介绍沈从文其人。(不超过80字)
10.请以节选为例,简析第⑻段中提到的“沈从文一生追求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马克思之墓
南 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梦想,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所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
11.本文题目是“马克思之墓”,而文章前四段却写英国其他名人的塑像和海德公园中戴安娜曾经走过的几条路。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2.第⑤段中作者说“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结合文意,谈谈应怎样理解作者的“感叹”。
13.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
1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提及马克思后人的情况,请简要分析本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15.为什么不能把第2段中的“不可估量”“空白”这两个词语分别改为“巨大”“严重情况”?
16.第2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7.第4段中“不仅如此”这个短语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8.第4段中“这里就豁然开朗了”的“这里”指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9.把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类比,是因为(  )
A.它们在科学上具有同等的价值。
B.它们都是划时代的发现。
C.它们都是革命性的发现。
D.它们对人类进步起了同样的作用。
20.用一句简要的话概括这段话里所说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10个字以内。)
21.这段里所说的“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应该是指
三、语言表达
22.墓志铭可以是对墓主人一生业绩的概括,也可以表达墓主人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思考。可以用第一人称口吻,也可以是第三人称语气,但都言简意赅,很有特色。如:
(1)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音乐家贝多芬墓志铭)
(2)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作家沈从文墓志铭)
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位分别写一则墓志铭。
备选人物:苏轼、巴金、马克思、海伦·凯勒、马丁·路德·金
人物: 
墓志铭: 
23.在议论文写作中,往往要对总论点进行分解,也有用“观点加例子”方式的,如《放飞心灵》的论点分解为:
(1)李白放飞心灵,在青崖间且歌且行。
(2)陶渊明放飞心灵,在南山下悠然自得。
(3)莱特兄弟放飞心灵,载着梦想翱翔于蓝空。
请运用这种方式,以“幸福或坚强”其中一个为话题,请选取“袁隆平、富兰克林、卡尔·马克思、徐霞客、谢坤山、贝多芬”等人物,写一组句子。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文字,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往今来,东方和西方的思想家都在思考着宇宙和人的关系,①,从源头开始就有非常大的不同。马克思曾称古希腊是人类文明健康的童年;②,称为中国古代健康的童年。健康并不是讲那时没有战争、③,而是指人们的思想比较贴近自然。
四、作文
25.以“给自己鼓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认真审题,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不能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句式杂糅,“主要是因为——造成的”,去掉“造成的”或者“由——造成的”;B项,成分残缺,“成为”后面缺少宾语“的大桥’”。C项,主语残缺,去掉句首的介词“在”。故答案选D。
2.【答案】C
【解析】C项马克思“未必有一个私敌”是事实而不是夸张。
3.【答案】D
【解析】A项,分别读dào/nào,zǔ/jǔ,huō/huò;B项,分别读jí/jì,zhuó/chuò,jǐ;C项,分别读fěi/fēi,lè,liang/liàng;D项,分别读jí,ní,sè。
4.【答案】D
【解析】A项,末句前的逗号应改为破折号;B项,“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前后逗号应为破折号;C项,“各国政府”与“资产者”之间的句号改为分号。
5.【答案】B
【解析】 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和马克思的贡献来确定。
6.【答案】“扰”改为“绕”
【解析】此题中“魂牵梦扰”正确的书写“魂牵梦绕”,考生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就不会出错。此成语是形容万分思念。牵:携。绕:纠缠。
7.【答案】渲染沈从文墓地环境的优美,以此来表现沈从文一生追求美及沈从文人品的真善美。
【解析】解答概括性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回到语境筛选提炼。分析文章的结构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结构上,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铺垫伏笔悬念的设置等。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由第二段“杜田村背靠南华山,面临沱江水。村子百十户人家,木屋砖屋一字长蛇排列在山脚下,沿河一条长的青石板小路,联络着所有门户。河岸有竹丛,有垂柳,还有好些石榴树;若逢夏日石榴正开花,那是一团团火焰,耀人眼目”可知,村子静谧、幽美;结构上为下文写沈从文墓的朴素、简单做铺垫;由第七段“水是豆绿色的,因为河底生满丝草,河水平静无波,只能从丝草的倒伏辨别河水的流向。河中有白鹅凫泅,悠然拨动红桨;有鲤鱼翻花,跃出水面。河斜斜远远的对岸青石埠头上”可知,眼前一河沱江水优美如画,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根据下文“沈从文一生爱水,以水为美”可知,内容上引出下文沈从文爱水,为写他朴素而美丽的人性美做铺垫。
8.【答案】B
【解析】B项,表明沈从文“外表慈和,性格柔弱,迁让周边人”表述有误,“亦慈亦让”表明沈从文既仁慈,又谦让。故选B。
9.【答案】沈从文,湘西凤凰人,86岁去世葬于凤凰杜田村,作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家,代表作有《边城》、《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等,外表慈和,性格倔强进取。
【解析】人物形象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是:首先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然后结合文本从不同侧面逐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由“沈从文墓实在算不上墓,没有墓亭、墓道且不说,甚至连个黄土坟包都没有”概括出他追求朴素的人生;由“沈从文一生爱水,以水为美”“沈从文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概括出他一生追求美;由“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受尽了委屈和排斥。然而沈从文无怨无悔,最终还是收获了美的果实”概括出他朴素、坚韧而顽强;由“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出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的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概括出他追求理想和不平凡的人生。
10.【答案】风光秀丽的“边城”养育了翠翠,作者用朴实唯美的文字,如“眸子清明如水晶”写其外貌美,用“从不……”写其性情美,“为人活泼”写其人品美,文字美描写出了景美人美,恰如沈从文一生对美的追求。
【解析】此题要考生简析第⑻段中提到的“沈从文一生追求美”。且要结合所给的材料去简析“沈从文一生追求美”,这考查考生的比较阅读的能力。所给材料来自课本《边城》节选的对翠翠描写的内容,这个文段考生并不陌生。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一个身上不沾一点灰尘,犹如一线山泉,透明、纯净。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竹是天真、美丽、善良、羞怯、忠贞的翠翠的自然象征。作者分别从外貌、性情、品行等刻画了翠翠的人性之美。而在第八段里有“沈从文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可见,追求人性之美是沈从文一生的追求。
11.【答案】(1)意在与马克思墓的被冷落形成对比,衬托出马克思身后的寂寞。(2)意在表现世俗的心态和世人的浅陋。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文章的前四段作者构思巧妙,着重写其他名人的塑像等,意在通过对比突出马克思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从侧面反衬出世人对马克思认识的浅陋。
12.【答案】马克思终生为平民奋斗,在身后却被众多平民冷落,人们的势利之心并没有因为马克思的呐喊而有所改变,这里的感叹中饱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民的沉默”是说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呐喊并没有唤醒那些麻木的平民,这正是作者“感叹”的焦点所在。
13.【答案】 (1)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毕生倡导公有制,但他没能改造这个私有制的世界,连他的葬身之地都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这令人无限感慨。(2)在马克思身后,人们的势利之心也无任何改变,马克思被他为之奋斗的平民们所冷落,也令人无限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马克思的理想是在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但却没能改变私有制的社会现实,马克思逝世后被世人冷落,这些都令作者“无限感慨”。
14.【答案】①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意味深长地印证了马克思“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名言。②交代马克思后代的传闻,也表现了马克思身后的寂寞,延伸了上段的“无限感慨”之情。(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篇文章最后作者写到马克思后代的传闻,表面上看是闲笔,而实际上则另有深意,作答时,要认真体会,然后分条概括。
15.【答案】①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②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文章第2段主要写马克思的逝世对全世界的损失之大,在分析时要紧紧扣住这一点。
16.【答案】这一段概括性地说明了马克思生前的伟大贡献,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起到统领下文的作用。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两个“对于”,下文主要是围绕这两个“对于”展开,即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17.【答案】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了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如此”即指代此内容,然后又引出下文马克思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出指代内容即可。
18.【答案】“这里”指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的探索认识。作用:阐述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对于认识资产阶级社会运动规律的本质意义。
【解析】理解“这里”的含义要结合上句。“豁然开朗”与下文的“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意义。
19.【答案】B
【解析】作者在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作用时,着重强调的是“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因此,是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20.【答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解析】根据原文里的“即”和后面的冒号可以判定,此问的答题区域为“人们首先……发展起来的”这一部分内容,所以只要对其加以概括即可。
21.【答案】从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等等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解答此题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出相应指代内容。
22.【答案】(示例一)苏轼 在贬谪中顿悟的诗人,在苦难中超越的智者。
(示例二)巴金 拯救扭曲的人性,记录真实的历史。
(示例三)海伦·凯勒 双目失明的光明使者。
(示例四)马丁·路德·金 梦想的实践者,人权的捍卫者。
(示例五)马克思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解析】所写内容应能体现所选人物的精神、业绩、追求等。
23.【答案】示例一
幸福
富兰克林告诉我们,幸福来自细小处,靠我们去寻找。
袁隆平用行动告诉我们,幸福是用自己的奋斗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粮食。
卡尔·马克思告诉我们,幸福是为世界工作,为人类谋福祉。
示例二
坚强
谢坤山身残志坚,在布里搏斗是一种坚强。
徐霞客为了记录祖国山水,不畏危难,跋山涉水,徒步沙漠是一种坚强。
袁隆平从不放弃寻找野败,呕心沥血,艰苦的实验和探索是一种坚强。
【解析】此题考核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主要考核仿写。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此题注意抓住“幸福或坚强”这一中心,采用观点+例子的形式。
24.【答案】①可是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②那么我们也可以把中国的春秋战国之变交
③没有杀戮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前一句谈“都在思考着宇宙和人的关系”,后一句是“有非常大的不同”,可见应该填转折的关联词语,前一句是“东方和西方的思想家”,后一句是“从源头开始”,可见话题应该是“东西方文明”;②前一句谈“古希腊是人类文明健康的童年”,后一句是“中国古代健康的童年”,可见话题应该是“中国的春秋战国之交”,自然的推断,应该填关联词语“那么”③和“没有战伐”并列或更进一步自然填“没有杀戮”
25.【答案】佳作赏读
给自己鼓掌
李娅
一个人走路实在有些累,烈日、风雨、泥泞、荆棘……还有那无孔不入的孤独。在那长长的漆黑的夜里,在那茫茫的荒无人烟的原野上,最盼望的是一点人的声息,那就给自己鼓掌吧,在那艰难的行程上,在那孤寂的天空下,用自己的掌声慰藉自己干涸的心灵。
不是为了浮躁的喝彩和炫目的鲜花为自己鼓掌,是为了继续那脚下的路,那路长呀,那路险呀,掌声——还非得是自己的掌声,才能使自己鼓起一丝力气。
会有那么一个夜晚,你走了很久的时间,也走了很长的路途,你的额头沾满了风尘,两颊印满了沧桑。你黑了,嘴唇裂了,嗓子哑了,两腿像灌满了铅。你看了看,前面还满是泥泞,还雾气迷蒙,还望不见路的尽头,还看不到一个人的影子。你的心中充满了恐慌,你幻想着马上找到一个地方,那里有清澈的水,有翠绿的草,有鲜艳的花,你洗净面庞,滋润嗓子,然后躺在碧草野花丛中,舒舒服服地长出一口气,再也不想继续自己艰难的旅途。
赶快为自己鼓掌吧,用掌声唤醒你快要迷失的灵魂。上路吧,你已经耽误了一会儿,你又往前走,路面宽阔起来,人们看到了你的凌乱的头发、破烂的衣服、满是泥泞的双腿。有人在笑,有人在对你指指点点。你脸红了,头低下去了……赶快为自己鼓掌吧,把浑身的力气都用在双脚上,它是你借以远航的依托。
也会有那么一个白天,你已经走得够远了,你甚至到达了一个挺不错的地方,与你心中的天堂相差无几,这儿的天空也很蓝,这儿的草也很茂盛,这儿的小鸟也在无忧无虑地歌唱。你停下脚步,想留下来看看风景。赶快给自己鼓掌吧,用掌声唤醒自己:这儿还不是理想的天堂。继续走你的路吧,你要找的地方还在前方。
本来,掌声是该给别人的,但你却把它给了自己。给自己鼓掌,会不会……不太好?你怕不怕?……不怕!好!更热烈地为自己鼓掌吧!在那些需要掌声的地方,在那些需要掌声的时刻,在自己心里,为自己鼓掌!
你生来就是奔走的,生命有多长,奔走的路就有多长。为了这奔走,你注定要付出永久。为了那美丽的地方,为了这注定的奔走,为了这永恒的奔走,给自己鼓掌吧!在自己的掌声中走过月黑风高的夜晚,走过风雪凛冽的寒冬。
名师点评 本文最大的优点是虚实结合,文中主人公走的路可以理解为实实在在的路,但更可以理解为一条虚拟的人生之路;给自己鼓掌,可以理解为现实中的掌声,更可以理解为在人生路上为自己鼓劲、加油。虚实结合,拓展了本文的容量,丰富了文章的意蕴。本文的第二大优点是用词准确,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将景、情、理有机地融合成了一个整体。
【解析】写作指向 这是一个题意显豁的题目,审题上没有难度,但要写好不容易。可以写成议论文,从下面三个方面构思:一是什么是给自己鼓掌,二是为什么要给自己鼓掌,三是怎样给自己鼓掌。可以以一个方面构成一篇文章,还可以将三个方面合并构成一篇文章。还可以写成抒情散文,结合自身体验,写自己在人生路上给自己鼓掌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