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8 15:2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第10课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逝世 掩盖 狡狯 愚味无知
B.
宗教
会晤
要素
微不足到
C.
缝隙
沮咒
衰颓
坚韧不拔
D.
悼念
不朽
回敬
惊慌失措
2.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这时候,众人也都豁然开朗地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②目前,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工作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党员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并不乐观,有的浅尝辄止不深学,有的学而不用不善学。
③深深的思念,渐渐的怀念。日子久了,她慢慢发觉,逝去的人似乎变得越来越完美,他在她的回忆中思念常驻,永垂不朽,没有人能够代替。
④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要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
⑤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量的石窟群,大小石窟星罗棋布,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⑥她偶尔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几首小诗,对她崭露头角的才华和卓有成效的表现,同学们赞不绝口。
A.
②④⑤      B.
①②④
C.
①③⑥
D.
③⑤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感觉到。
B.
他曾经秘密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
C.
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D.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都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4.下列对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比喻成“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资产阶级社会那“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作者把无产阶级的宏伟气势以及重大的意义艺术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B.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善用比喻和典故,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鲜活生动,极具鼓动性和感染力。
C.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作者用“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比喻敌人的无能和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未必有一个私敌”运用夸张手法,表现马克思的大公无私和光明磊落。
D.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4段中,“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的对比,热烈赞扬了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功盖当世,前无古人。
5.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下列说法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演说儒道释在中国当下的影响,倡导儒家先进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B.
演说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倡导绿色环保生活的践行与坚持。
C.
演说礼义仁智信的当代要义,阐明立身处世要有时代精神与追求。
D.
演说家风家教的时代变迁,阐明教养的获得要有世界眼光与情怀。
6.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空白(kōnɡ)    肤浅(fū)悼念(dào)卓有成效(zhuó)
B.
驱逐(zhú)
繁芜(wú)豁然(huò)
不可估量(liɑnɡ)
C.奠基(diàn)剩余(shènɡ)诅咒(jǔ)
浅尝辄止(zhé)
D.撰稿(zhuàn)嫉恨(jí)诬蔑(wǔ)
双重身份(chónɡ)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演说家
契诃夫
一天早上,基里尔·伊凡诺维奇下葬。
他死于俄国广为流行的两种疾病:老婆太凶和酒精中毒。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的时候,波普拉夫斯基坐上出租马车,去找他的朋友扎波伊金。这个扎波伊金,诚如许多读者知道的那样,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兴演说。他任何时候都能开讲:半睡不醒也行,烂醉如泥也行,发着高烧也行。他的演说,好似排水管里的水,流畅、平稳、源源不断。他总是讲得娓娓动听,长而又长,所以有的时候,特别是在商人家的喜庆宴席上,为了让他闭嘴,不得不求助于警察。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开始说,“你快穿上衣服,跟我走。要是死个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要知道这人是秘书……”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讲得比西塞罗还西塞罗,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
扎波伊金欣然同意。他把头发弄乱,装出一脸的悲伤,跟波普拉夫斯基一起走到了街上。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滑……”
“得了,格利沙,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两位朋友赶上了送殡的行列,就跟在后面。灵柩抬得很慢,所以在到达墓地之前,他们居然来得及三次拐进小酒馆,为超度亡灵喝上一小杯。
在墓地上做了安魂祈祷。死者的丈母娘、妻子和小姨子遵照古老的习俗痛哭一阵。当棺木放进墓穴时,他的妻子甚至叫道:“把我也放在他身边吧!”不过她没有随丈夫跳下去,多半是想起了抚恤金。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滔滔不绝起来。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他的演说差强人意,也博得几滴眼泪,但是其中许多话令人生疑。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佩奇,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其次,大家都知道,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打生下来就没有刮过脸,故而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听众都莫名其妙,面面相觑,耸着肩膀。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就连演说家本人也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分地瞧着那边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普罗科菲·奥西佩奇,这没错,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但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转身对着墓穴,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佩奇。一个脸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
“不好呀,年轻人!”回去的路上,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埋怨道,“您的那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赂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简直是侮辱人格,先生!”
(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扎波伊金是远近闻名的演说家,尤其擅长即兴演说,且演说流畅悠长,又娓娓动听,每次皆能博得邀请方的赞誉。
B.扎波伊金演说的实质就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他都不讲原则地“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一味为死者唱赞歌。
C.为了做悼词,扎波伊金把头发弄乱,装出一脸悲伤,可见此人善于逢场作戏,说别人是骗子,其实他自己也是一个骗子。
D.当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的棺木被放进墓穴时,他的妻子悲伤欲绝,呼叫要随丈夫而去,表现出她对情感的忠贞,悲剧气氛也更浓郁。
E.扎波伊金一直以为死者是普罗科菲,滔滔不绝地给他大唱赞歌,但当发现他就站在现场时,惊恐万分,惭愧至极,以致中断演讲。
8.小说中的“扎波伊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9.结尾部分画线句说“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普罗科菲·奥西佩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10.小说要讲虚构,而对于本篇小说,有人认为它构思奇特,立意深刻,也有人认为它故事荒诞,主旨多面,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1.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B.强调“下午两点三刻”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使人们永远铭记这一刻。
C.对逝世的时间写得这么具体、明确,是因为恩格斯当时时刻关注着马克思的病情发展。
D.为了突出这一时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12.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B.“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意是: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C.“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句中“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这”指“他作为科学家”。
D.这篇演讲词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课文第一段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
13.第4段中“这里就豁然开朗了”的“这里”指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三、语言表达
14.下面是选自本课课文的一段话,使用了许多关联词语,如“即使……也……但是……甚至……都……而且……”,请用这组关联词另写一段话。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15.下面是某校汉字书写大赛获得市中学生冠军后县科教体局向其拟发送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惊闻你校在全市第四届汉字书写大赛中痛击对手,勇获冠军,展现了我县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为我县赢得了荣誉!谨向你们致以诚挚的祝贺。同时务必以这次比赛作为新的起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再接再厉,为我县素质教育发展添砖加瓦。
(1)________改为________;
(2)________改为________;
(3)________改为________;
(4)________改为________;
(5)________改为________。
16.下面是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人民群众写的两副挽联中的短语,请把这些短语重新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其中一副挽联的上联已经给出。要求:不得遗漏短语。
难报恩来 生为国家 洋洋正气结丰碑 何堪魂去 千秋青史
功同五岳 寸草春晖 德同湖海 耿耿忠心昭日月 死为人民
(1)上联:千秋青史何堪魂去
下联: 
(2)上联:
下联: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幕次①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②,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③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①幕次:临时搭起的帐篷。②凤林:凤凰所居之处。借指仙境。③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颔联写诗人为自己在忧国忘家之时,依然保有求田问舍之心而感到欣慰。
C.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D.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18.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五、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邓小平
有一幅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
——习近平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味—昧;B项,到—道;C项,沮—诅。
2.【答案】C
【解析】①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得开阔明朗。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不合语境。②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③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不合语境。④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⑤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⑥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不能修饰“表现”。
3.【答案】C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就会”后面加上“使人”;B项,搭配不当,“秘密”应为“密切”;D项,成分赘余,应该删掉“都”。
4.【答案】C
【解析】马克思“未必有一个私敌”是事实而不是夸张。
5.【答案】D
【解析】D项,“阐明教养的获得要有世界眼光与情怀”不当,要求是弘扬传统文化,D项,重在强调现代因素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故选D。
6.【答案】B
【解析】A项,“空”读kònɡ。C项,“诅”读zǔ。D项,“诬”读wū。
7.【答案】BC
【解析】A项,“每次皆能博得邀请方的广泛赞誉”概括非常不恰当,因为他的演讲充满虚情假意,但人们由于一些特殊心理,勉强接受了他。D项,“她对情感的忠贞”理解错误,因为文中写道“她没有随丈夫跳下去,多半是想起了抚恤金”和“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E项,“惭愧至极”不够准确,可能有“惭愧”,但程度不重。故本题选BC项。
8.【答案】巧舌如簧,长于言辞;肆意吹捧,不讲原则;逢场作戏,善于表演,心中有是非善恶之分,话语又模糊是非善恶之别。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主要性格“肆意吹捧,不讲原则”、“巧舌如簧,长于言辞”、“逢场作戏,善于表演”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9.【答案】①因为他当时异常气愤,演说家竟把他这个活人当做死人来致悼词;②并且他认为人都不是无私的,不被收买不受贿赂的,用无私、不被收买、不受贿赂这些话来说他,把他说得像一个人格非常高尚的人,这是讽刺挖苦,是侮辱人格;③这样写突出了演说内容之虚假,也表现了当时社会道德的低下,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深化了小说主旨。
【解析】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本题一共两个小问题,第一小问考的是分析小说中人物普罗科菲·奥西佩奇的反应,结合小说的情节可知他当时异常气愤。因为演说家竟把他这个活人当做死人来致悼词。第二问考的是回答有关小说结尾“好处”的题目,这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内容上除了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之外,还要关注小说的主题。演说家他这个活人当做死人来致悼词,把他说得像一个人格非常高尚的人,这是讽刺挖苦,是侮辱人格,这样结尾在内容上突出了演说内容的虚假,也表现了当时社会道德的低下,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深化了小说主旨。
10.【答案】[示例1]我同意“构思奇特,立意深刻”的说法。为了突出演说内容之虚假,本文选取了给活人致悼词的题材,构思不可谓不奇特;不仅如此,作者还巧借误会和铺垫,使出人意料的情节又合乎人之常情。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和普罗科菲?奥西佩奇,都是秘书,都是酒鬼,而且品行相近,所以演说家的问和波普拉夫斯基的答就产生了误会,有了这样的误会,后面的情节就显得自然合理。这样奇特的构思,含蓄地批判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欺骗,情感淡漠至极的社会现实。
[示例2]我同意“故事荒诞,主旨多面”的说法。故事荒诞典型地表现在“给活人致悼词”和“普罗科菲的埋怨”这两个情节片段上。但这样荒诞的情节,的确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演说家为了利益,不顾演说内容的真假,甚至故意以假话欺骗民众;而社会民众不追求理想高尚的人格,只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享乐,所以“普罗科菲的埋怨”看似另类,实则是大众心态的普遍反映。“主旨多面”是说本篇小说讽刺的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而是当时的整个社会。
【解析】题干是“小说要讲虚构,而对于本篇小说,有人认为它构思奇特,立意深刻,也有人认为它故事荒诞,主旨多面,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本题考查对小说构思和主题的探究。题干已经列出了两种看法,回答本题时,首先观点态度要明确坚决,比如“我同意“构思奇特,立意深刻”的说法。”或者,“我同意“故事荒诞,主旨多面”的说法”。然后再结合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主题的设置来回答即可。
11.【答案】 C
【解析】 “时刻关注着马克思的病情发展”错误。
12.【答案】 D
【解析】 课文第一段用议论的方式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
13.【答案】 “这里”指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的探索认识。
作用:阐述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对于认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的本质意义。
【解析】 理解“这里”的含义要结合上句。“豁然开朗”与下文的“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意义。
14.【答案】 (示例)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坚强。即使跌倒了,跌得头破血流,也要笑得豪迈。但是不明白自己跌倒的原因,一味地傻笑,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都是愚蠢的,而且这绝对不利于我们的发展。
【解析】 首先要弄清关联词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选择合适的中心内容进行仿写。
15.【答案】(1)惊闻 欣闻 (2)你校 贵校 (3)痛击对手 战胜对手 (4)务必 希望 (5)添砖加瓦 再谱新篇
16.【答案】(1)下联:寸草春晖难报恩来
(2)上联: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
下联:功同五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解析】两副挽联都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表达的是对周恩来总理丰功伟绩的赞美。第(1)题的上联,选择了所给短语中的“千秋青史”“何堪魂去”,分析短语的特点,根据挽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或相对、结构一致的原则,“千秋”可对应“寸草”,“去”可对应“来”,由此可确定答案。第(2)题,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耿耿忠心昭日月”“洋洋正气结丰碑”应分别列入上下联中。剩下的四个短语中,“国家”和“人民”相对,“功”和“德”相对,可列入上下联。据此即可写出对联。
17.【答案】B
【解析】应该是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
18.【答案】①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②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③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表明后一感情更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9.【答案】例文:
空谈与实干
邓小平同志曾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有一幅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邓小平同志强调了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大家切莫空谈,说法不同,道理讲的却是一个,那就是——要实干,莫空谈。
这个社会,每天都有人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大声呼喊,每天也有人默默低下头去,埋头苦干。高喊爱国主义,并没有错,错的是天天空喊,却不来一点实干精神,那么,我们的国家,又何来繁荣富强?古人也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其实,于人,于国都是这样。
人,空谈是摇曳在枝头的花,实干是摘取理想的梯。
如果你选择做一个空谈家,你就只能在安逸中守候平凡;如果你想做一名实干家,你就必须在汗水里耕耘,在付出后成功。
深山里走出的“舞王”卓君靠着每天在田埂边练习舞蹈,终于让飞旋的舞步震撼了全场观众;王宝强靠着寄居地下室,靠演卖苦力的群众演员的北漂生活,终于在不懈的坚持后创造了演艺圈的奇迹;日本作家森瑶子在毅然放弃了学琴后靠着对文字的执着,终于出版了一本又一本佳作。他们都以自己的经历启示我们,只有实干,只有付出,才可以收获成功。
再看看又有多少靠炒作出名的人,一夜之间名气大增,可一夜之间又无人问津了。他们只靠运气或炒作,没有付出实干,那他们的梦想只是枝头摇曳的花朵,即使绽放,也会很快凋谢。
于国,空谈是衰败之由,实干是兴国之本。
纵观古今中外,不难发现,一个强盛的民族,是富有实干精神的民族。19世纪的清王朝自负强盛,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对国外一切技术均不放在眼里,大谈西方人为“蛮夷之邦”。殊不知,当清朝统治者每天饮酒赏花,自负强大,闭关锁国,夸夸其谈的同时,他们口中的“蛮夷之邦”,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技术发明,开展工业革命。他们经过埋头实干,将只知虚想空谈的清王朝远远的抛在了脑后。
再看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开放经济特区,加入世贸组织等一系列方式,加强与国际接轨;在国内实施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加快现代化进程,勤劳质朴的中国人民逐渐拜托了愚昧贫困,中华民族也在实干中飞速崛起。
习近平同志曾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让我们站在时代的潮头,踏踏实实做一个实干家吧!把我们的行动,交到人民手中,让时代和人民给出最公正的评判!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按照所给材料写一篇文章,属于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给材料相对简单,邓小平说的“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很明显在说实干;习近平所说对联的横批
“谁来落实”,也指向了要实干,莫空谈。抓住这个立意,学生根据个人的见解,抒发个人的感受,就能完成作文所给的要求。
参考立意:要实干,莫空谈;实干是通向成功的桥梁;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实干巧干,不要空喊口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