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第10课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雇佣(yōng) 撰稿(zhuàn)气氛(fèn)
愚昧无知(mèi)
B.
衰颓(tuǐ)
愚钝(dùn)
狡狯(kuài)
毋庸争辩(yōnɡ)
C.
刨土(páo)
精悍(hàn)扼要(è)
馄饨(tún)
D.
市侩(kuài)悼词(dào)苍穹(qióng)衷心喜悦(zhō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嫉恨 缝隙 驱逐 毋庸争辨
B.
刨土 愚钝 竟相 痛哭流涕
C.
卑劣 逻缉 要素 惊慌失措
D.
爱戴 衰颓 预见 微不足道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买票进入海格特墓园,沿主干道往东走几分钟,马克思墓地就赫然呈现于眼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是马克思夫人燕妮、马克思本人、马克思外孙哈里·朗吉特、马克思家的佣人海伦·德穆特和马克思的女儿艾琳娜·马克思。
①其上镶嵌着白色大理石墓碑
②白色大理石墓碑镶嵌于基座正面中央位置
③青铜铸造的马克思头像放置于墓碑之上
④墓碑中间部分雕刻着合葬于此的五个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
⑤这个墓地有着比普通人高一大截的花岗岩基座
⑥他们按逝世的先后顺序由上到下排列
A.
③①④②⑤⑥
B.
⑤①⑥③②④
C.
⑤①③②④⑥
D.
③①⑤⑥②④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只是生活的凝聚,离不开繁芜丛杂的生活。活在尘世,每个人都脱不了尘俗,那些“俗”生活就是文学的原动力。
B.
建筑是城市最好的外衣和标签,四合院代表了北京的磅礴和大气,吊脚楼对于重庆来说更像是一种生态符号,它象征着重庆人坚忍不拔的精神。
C.
本着除恶务尽、零容忍的原则,除了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之外,还应加大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工作力度,使腐败分子无地自容。
D.
此间,观察人士认为,“两会”将把遏制铺张浪费引向深入。这里传递出的信号是新一届中央政府誓将反铺张、反浪费、反腐败进行到底,绝不浅尝辄止。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我国高考分批次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制造了本科率、一本率这类功利的高考概念,也导致基础教育完全围绕以高考为目标展开教育教学。
B.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管党治党规律的科学总结,对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C.
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减少灾害损失,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灾害的防控和预测作用,加大投入,提升对自然灾害的预防能力。
D.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辅书需要承担起服务于教学改革、服务于学生减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播科学知识等。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属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理念范畴。而国际法则是国家相互关系上行为的规范,是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理念引领方向,规则决定成效;规则服务于理念,而理念的落实也离不开规则。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需要放到国际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法律本质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国际法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时代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命运与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要求国际法制度与时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国际法的方向与目标。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以整体和谐为最大特征,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在国家间的交往中,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兼相爱,交相利”,坚信“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原则,重视各国之间建立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在法治方面,也在很早就形成了一系列约束国家行为的规则和惯例。在这些规则及其背后的规则意识基础上,中国古代历经“止有‘际’而非‘国’”的春秋战国和“止有‘国’而非‘际’”的王朝更迭,又在近代受到西方国际法的冲击和百年战争洗礼,逐渐形成了中国看待世界、
看待自身的独特视角,这些都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文化源泉。
从国际法自身发展的轨迹和逻辑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国际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价值目标。国际法在每个历史时期所反映的价值目标,体现的都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价值追求,代表的是占优势地位的国家及其统治者的利益,这又归根到底决定于经济基础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程度。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和倡导了一系列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包括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国家平等原则等。但这些原则只适用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之间,掩盖不了资本贪欲的野蛮扩张。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切的焦点问题。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和集体安全体制得以确立。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格局面临数百年未有之变局。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应对全球性挑战也越来越需要各国加强合作。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旧的利益局限,为国际法指出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根本价值追求,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使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赢得了道义制高点。
(选自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有删改)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属于国际关系范畴,与规范国家相互关系的国际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B.国际法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当今人类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C.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准则服务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这符合马克思对于国际法根源的判断。
D.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各国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逐渐超越了利益局限。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站在国际法发展的角度,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
B.文章列举中国历史上国家间的交往规则,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C.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国际法的相互关系,再对此逐层论述。
D.文章既回溯历史,又着眼未来;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视野开阔,论证充分有力。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国际法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而国际法的走向又影响着这一思想落实的成效。
B.古代中国重视各国间的互利、友好,可见中国古代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比17、18世纪西方倡导的更先进。
C.凡是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国际法规,都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参与世界新格局构建的责任担当。
9.本文与马克思虽文体不同,但都以论述为主,试比较这两篇文章在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方面的异同。
论证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马克思之墓
南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如此等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作阿尔勃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从事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太在乎皇家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的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太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看着这一切,我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
10.本文的题目是“马克思之墓”,可是文章从第⑦段才开始写马克思的墓,为什么?
11.文中写戴安娜受到人们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对表现马克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12.为了突出中心,文中有多处呼应对照的语句,请找出两处这样的语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3.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提及马克思后代的情况?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4.对“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这句话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机器可以减少人类劳动,还可以使劳动更有成效,但是因为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反成了剥削劳动者强有力的工具,会引起劳动者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B.科学的进步,技术的胜利,并没有使劳动者得到利益。机器越先进,人就越受奴役和剥削。
C.这句话说明了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
D.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科学是造成现代贫困、衰颓的原因,是贫困的源泉。这也是爆发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济基础。
15.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产生、责任和历史使命——终究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同时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团结起来,挣脱枷锁,成为主人。
B.本文逻辑缜密,推断合理,处处洋溢着对革命的热情和信心,对人类光辉事业和执着奉献的期许,带给人以理性的震撼。
C.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前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D.作者善于运用典故,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始终在一种鲜活的语境和生动的文化氛围中表达出来。
16.本篇演说,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为什么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大学励志演讲
俞敏洪
每一位同学在大学的时候,要做四件事情:第一就是要学到很必要的知识,第二要学会交到很好的朋友,第三如果可能的话,体验一下爱情,第四要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现在中国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的特别多,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不管怎么样,你都得先工作,哪怕先打扫卫生都可以,毕竟你开始工作了。开始工作了,你就有了开始往前走的基础。
我每年都要面试几百个本科生,坦率地说,大部分人都是眼高手低,恨不得上来就当总经理,上来就给他一份全世界工资最高的工作。
有的时候,我会试一下,我说:“同学,所有你想要的工作这都没有了,但是我现在有两个卫生间没人打扫,你愿不愿干?”几乎不会有学生说,那我扫吧。实际上,他在拒绝打扫两个卫生间的时候,丢失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机会。我让一个大学毕业生去打扫两个厕所,很明显是对你的考验,你在打扫卫生间的时候,我绝对会关注你的一举一动。当你真的把两个卫生间打扫得好,你想,我能让你一辈子打扫卫生间吗?至少我给你增加工资,我再让你打扫两个卫生间,当你把四个卫生间都打扫干净以后,我肯定不会让你打扫八个卫生间了,我会考虑是不是把所有打扫卫生间的后勤人员都给你管理,你不是很自然地变成管理者了吗?当你把这些打扫卫生间的人员管理得井井有条时,整个公司的环境因为你的管理变得赏心悦目。你想,我不把你提到后勤主任这个位置上,我提谁?如果你又干得雷厉风行,非常出色的话,我不把你送到哈佛大学去读MBA,我送谁?当我把你送到哈佛大学读完了MBA,你回来,你不当新东方的总裁,谁当?
我刚开始办新东方的时候很难为情,为什么呢?穿着破军大衣,到北大校园去贴广告,那是一副什么悲惨样儿?而我自己,原来我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走进教室给北大学生上课的。但是,我要没有经历过那样一个关口,我就没有创业的心态,我就不会把北大老师的面子拿掉。
你不能忍受的事情,但是你不得不忍受,而不忍受就不能成功,我们未来生活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叫作忍辱负重的能力。你不能忍受的事情,但是你不得不忍受,而不忍受就不可能成功。当我们自己的生命要想为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的时候,你必须排除你生命中一切琐碎的干扰。你设想一个场景,假如你在路上被一辆自行车轧了一下,你奋起反击,结果一不小心,你的鼻梁骨被打断了,最后在医院躺了一个月,你的生命就被医院消灭了一个月。但是如果倒过来说,这是小事,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呢,你就告诉他,对不起,把路给你挡了,对方再蛮横无理,他还能揍你吗?还能打你吗?他马上就会说是我不好,对不起。于是生命中的一件小事就化解掉了。韩信就是因为钻人家的裤裆,最后才帮刘邦打下了天下。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你只有忍辱负重才能发展,你得为自己争取时间,争取未来,而争取时间空间未来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你有理想,在此基础上你要敢于忍受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对你的不公平或者是一切你认为受不了的事情。
我们现在这一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面临找不到工作的考验的时候,心里会有很多失落感,我想告诉大家几个要点,第一个就是苦难让人成就自己,第二个就是得失,你失去某个东西的同时,另外一件事情一定在得到。
我建议大家,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我有一个比喻,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管是冲过去还是绕过去,只要我们能过去就行,我希望大家能使自己的生命向梦想流过去,像长江黄河一样,能流到自己梦想的尽头,进入宽阔的海洋,使自己的事业变得开阔,但是并不是说你想流就能流过去的,其实这里面要具备一种精神,这就是水的精神。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尽管你也跟着水一样往前流,但是由于你个性的缺陷,面对困难的时候退步或者胆怯,你可能慢慢地就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上面的泥沙会不断地把你压住,最后你会暗无天日,所以我会建议大家,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哪怕被污染了也能洗净自己,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17.下列有关演讲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现在中国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的特别多,所以只要有工作就去做,从打扫卫生开始,这样你就能够走向成功了。
B.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部分人都是眼高手低,工资待遇低的不愿做,职位差的不愿做,恨不得上来就有一份全世界工资最高的工作,上来就当总经理。
C.当我们自己的生命要想为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的时候,就要学会忍受,忍辱负重是我们未来生活最重要的一个能力。
D.作者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你只有忍辱负重才能发展,你得为自己争取时间,争取未来,所以你要敢于忍受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对你的不公平或者是一切你认为受不了的事情。
E.这篇演讲,有的放矢,观点鲜明,深入浅出,在朴实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中,寄寓着作者对大学毕业生的深切厚望,让人们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18.作者说人一定要有水的精神,请概括水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19.第四段作者讲述自己开始创办新东方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20.从这篇演讲中,你能看出俞敏洪是怎样的一个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克思之墓(节选)
南 帆
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如此等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作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从事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家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所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2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主题。
C.本文基调略显苍凉:立志改革旧世界,终生为平民奋斗的马克思在死后被众多平民冷落,连自己的墓地也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
22.文中写戴安娜受到人们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对表现马克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23.对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名言,作者“心中无限感慨”,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慨?
三、语言表达
24.请简明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张晓松、黄小希)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25.仿照例句续写两句话。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
树是水土的卫士,它让大地生机盎然。
四、默写
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比喻,形容危亡国势与个人坎坷命运紧密相连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过的与之意思相近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氛”应读“fēn”;B项,“颓”应读“tuí”;C项,“饨”应读“tun”。
2.【答案】D
【解析】 A项,“辨”应为“辩”;B项,“竟”应为“竞”;C项,“缉”应为“辑”。
3.【答案】C
【解析】 通读语段发现,⑥句与横线后的句子衔接最紧密,排除B、D两项;再观察其他几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①句中的“其”指的就是基座,承接⑤句而来,可以排除A项,所以选C。
4.【答案】C
【解析】 C项,“无地自容”指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十分羞惭。句中属于望文生义。
5.【答案】B
【解析】A项,结构混乱,“围绕以高考为目标”可改为“围绕高考”或“以高考为目标”。C项,语序不当,“防控”应与“预测”交换位置。D项,成分残缺,“承担”缺宾语,应在句末加“任务”一词。
6.【答案】 B
【解析】 A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属于国际关系范畴”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种“理念”而不是“国际关系”。C项以偏概全。“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准则”错,原文为“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和倡导了一系列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马克思对于国际法根源的判断”于文无据,马克思对法的根源做了判断,并未对国际法的根源做判断。D项时态错误。原文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切的焦点问题”,而当前,“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超越了利益局限”错,没有超越。
7.【答案】 C
【解析】 “再对此逐层论述”错,后文没有逐层论述二者的关系。
8.【答案】 B
【解析】 B项以偏概全,不能根据“互利、友好”一点认为古代中国优于西方。
9.【答案】 (论证结构)①同:两篇文章均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主要是“总—分—总”的形式;而本文则采用“总—分”的形式。②异:在“分”的部分,《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层进结构;本文是并列结构。
(论证方法)①同:两文都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②异:《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多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而本文多运用引用论证的手法。
10.【答案】文章先写了许多名流的塑像,再写戴安娜王妃的故事,是为了与后面马克思的墓进行对比,写出了马克思身后的寂寞。
11.【答案】美貌,有平民精神,她的故事中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对表现马克思起到了衬托(烘托)的作用。
12.【答案】(示例)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
②“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纪念阿尔勃特的是在“海德公园里矗立”着的“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而“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
③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戴安娜王妃的故事,而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的马克思遭遇的却是平民的沉默。
④没有多少人知道阿尔勃特的生平事迹;“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
好处:①②③都是前后形成对比,衬托出马克思身后的寂寞;③还可答成“对马克思的冷漠,对权贵的热衷,表现了世俗的心态、世人的浅陋”;④说明世人承认马克思对世界有巨大的贡献。
13.【答案】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表现了马克思身后的寂寞,延伸了上段的“无限感慨”之情。(意思对即可)
14.【答案】 D
【解析】 “现代工业、科学是造成现代贫困、衰颓的原因,是贫困的源泉”理解错误,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理解,“贫困的源泉”就是生产资料和资源的私有制和私人占有。
15.【答案】 C
【解析】 “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的应该是后者,即“无产阶级革命”。
16.【答案】 马克思是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谈的,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评价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解析】 要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分析。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场革命运动,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
17.【答案】AD
【解析】A项,说法过于绝对,作者说的“打扫卫生”是代指最基础的、最低微的工作,并非就是打扫卫生;另外,从打扫卫生开始,也未必就能够走向成功。
D项,忽略了“你得为自己争取时间,争取未来,而争取时间空间未来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你有理想”。
18.【答案】①有远大的理想。②不畏艰险,知难而进,冲破障碍。③不断积蓄能量,持之以恒,等待时机。④能及时洗净自己,扔掉泥沙,奔向海洋。
19.【答案】①证明人不能眼高手低,要勇于从最基本的做起,踏踏实实,不畏艰辛,逐步走向成功。②为下文阐述要学会忍受做铺垫,更进一步阐述实现理想,还要放下所谓的面子,学会忍受。③自身的经历使观点更加真实可信,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0.【答案】俞敏洪是一个有追求、肯付出、善忍受的人,他敢于面对困难,不畏艰辛,脚踏实地,不达目的不回头。
21.【答案】C
【解析】A项,“对英国平民的批判”不合文意;B项,写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是为了衬托马克思身后的悲凉,不是欲扬先抑的写法;D项,“作者从中得到安慰”文中无此意。
22.【答案】原因是其貌美、有平民精神及她的故事中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这样写是为下文写马克思做准备的,来说明这个世界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所以对表现马克思起到了衬托(烘托)作用。
23.【答案】马克思对世界的认识深刻,令人佩服;马克思的贡献得到历史认可,让人欣慰;马克思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人感到遗憾。
24.【答案】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25.【答案】 啄木鸟是大树的医生 它让树木健康成长 湿地是地球的肾脏 它让家园充满绿氧
【解析】 此题是一道续写式仿写的题目,注意后面的特征概括要和前面的意象相符,且内容相似,注意格式。
26.【答案】(1)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2)逸豫可以亡身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7.【答案】范文:
利与义
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即有道义与功利之别。
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因此对于义与利应有正确的体认。人生的意义不是为个人的财利而活,一味的贪求货利而已,而应该有另一层次的;从人我的奉献牺牲,去阐扬道义。试想,事事以自私和自利为出发点,见利忘义,则人类理性何得发挥?人类文明何能进展?
财货之利,本无善恶可言。但若只知功利而抛弃道义,则如孟子所言“不夺不厌”。就个人而言,见利忘义,孳孳为利奔走,理性为物欲所蒙蔽,则胁肩谄笑,钻营苟取。只要利之所在,无所不用其极,结果利令智昏,鲜廉寡耻,道德沦丧,以至作奸犯科,社会瓦解。就社会而言,人们熙熙攘攘,只知争利而不知趋义,见利则趋之若骛,见不到则避之唯恐不及,人各争利,利尽交陈,兄弟阋墙,父子乖离。诚如孟子所言:“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接而不仁者,未乞有也。”至如为国者,只求功利,则上行下效,人民只知临难苟免,国亡而不知救;甚者,与民争利,民无以为生,内政外交,凌乱失序。不仅无法得民心,甚至为小利而启战争,
驱民作战,涂炭生灵,动摇国本。由此可知义利之别不能不辨。
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可知仁是德之本,义则是行仁的方法。盖存乎天理者为公,起于人欲者为私,秉公而发,自然义无反顾,只要心存道义,自能与人为善,深明道理。以之为政,可以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之行事,必可处事得宜,扩充理性,造福人群,集义养气,产生磅礴正气,虽千万人亦独往。以之行仁,则有摩顶放踵,见危授命,因而成仁取义,发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大无畏精神。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义与利是相对的。人类的可贵高尚,端在人类能善用其理性,以浓烈的尚义观,压制其劣等的利欲观。因为人不能只为一己小我而
一己之小我,必赖群体大我始能生存。而义理是一切事物之根本,只要人人有见利思义的基本观念,必能产生见危授命的高尚人生哲学,则这个社会将更和谐进步,人类的文明将更灿烂。
【解析】这里有两则材料,孔子所说话中“喻”是“明白、通晓”的意思,句子是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马克思的话是说:利益是思想的立足点,思想是由利益决定的。这两句话辩证地看待“利”与“义”的辩证关系,涉及对象为君子、小人及所有人。由此,句子暗含着:不同人看重不同的“利”或“义”,但是“利”与“义”是既相对立,又相联系,可以转化的。故材料并没有完全否定“利”的一面,而是引导考生思考辩证看待“利”与“义”之间的轻重主次先后问题。考生写作必须把“利”和“义”结合,写明“辩证”的角度和转化条件。
参考立意:是利,还是义?鱼与熊掌真的不能兼得吗?利义与利益;善于“利”“义”关系,更好地发展;利义的理性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