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谏逐客书》《与妻书》练习(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1.《谏逐客书》《与妻书》练习(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8 15:3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第11课
习题练习三(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以”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A.
且以汝之有身也
B.
今逐客以资敌国
C.
民以殷盛
D.
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是吾不是处
B.
东得百里奚于宛
C.
迎蹇叔于宋
D.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臣闻吏议逐客逐客:驱逐在秦做官任事的非秦国籍人。
B.
惠王用张仪之计
张仪之计:指张仪为秦制定的连横之计。
C.
遂散六国之从六国之从:即六国服从秦国的政策。
D.
昔缪公求士
缪公: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4.下列书信用语,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
“世兄”可以用来称呼晚辈。
B.
给师长写信,信首提称语要用“砚右”。
C.
书信结尾的问候语,“敬请金安”多用于商界。
D.
给师长写信,为了表示敬意,结尾署名时要称“愚生”。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B.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C.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林觉民《与妻书》)
D.
灭六国者,六国也(杜牧《阿房宫赋》)
二、语言表达
6.请在下面的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任何一个美好的愿望想要变成现实,都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奋斗是刘禹锡笔下千淘万漉的辛苦,奋斗是郑板桥笔下咬定青山的坚韧,奋斗是            ,奋斗是        。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①内容全面;②不超过50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8.温州素有“百工之乡”的美称,现为弘扬传统工艺,温州市文教中心计划于年末举办一场“温州传统工艺美术展”,请你以XX中学李响的身份给温州市文教中心写一封推荐信,推荐一个你认为应该展览的工艺。注意书信格式,正文内容字数不超过80字。
三、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________________。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2)臣闻地广者粟多,________________,兵强则士勇。________________,故能成其大;________________,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________________。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________________,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
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
取其实而去其名,则幸矣。宗元复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辱书云欲相师  
辱:承蒙
B.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笃:深厚
C.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患:担忧
D.未尝敢以矜气作之
矜:自大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因”字,与“作,因抗颜而为师”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因击沛公于坐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相如因持璧却立
12.下列有关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柳宗元认为,韩愈作抗颜为师,收召后学,勇气可嘉,但也因此招来众人嘲笑辱骂。
B.柳宗元认为韦中立求师之信,言过其实,但认为韦中立言出有因,并非阿谀奉承之徒。
C.就具体文章而言,柳宗元认为写文章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上要尽量追求文采,而他本人则从小务求文采,年长追求载道。
D.柳宗元以自己的亲自体验告诫韦中立,写文章要用心为之,力求严谨、深奥、明朗、畅达,并要采各家之长,触类旁通。
13.柳宗元婉拒韦中立求师,并提出“取其实而去其名”,原因何在?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②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
③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6.下列对文中加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②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19.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事:侍奉
B.武侯浮西河而下
浮:泛舟
C.魏置相,相田文
相:
以……为相
D.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害:厉害
20.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将而攻齐,大破之   此魏国之宝也
B.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以拒秦、韩
C.卒母闻而哭之而害吴起
D.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乃使令尹尽诛射
2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吴起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愿意为他效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3.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汉贾谊:“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②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五、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书信,曾是漫长的年代里,身处远方的人们用来联络的唯一方式,寄托着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但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它似乎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最近,黑龙江卫视推出的一档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却拨动了不少人的心弦。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看了节目后说:书信这种形式正在消亡,但书信里承载的文化与文明不应该消亡。
对于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受到如此关注和好评,你有怎样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D项和例句的“以”都是介词,用。A.介词,因为;B.连词,来;C.介词,
因此。
2.【答案】A
【解析】A.是判断句,其他三句是状语后置。
3.【答案】C
【解析】“六国之从”六国结成的合纵,指六国联合对抗秦国。
4.【答案】A
【解析】B项,“砚右”使用不当,是用于同学时的提称语;给师长书信的提称语可用“函丈”“坛席”“讲座”“尊前”“尊鉴”;C项,“敬请金安”使用不当,主要用于父母或祖父母;对商界则用“敬请筹安”。D项,“愚”字在应用文中,多是长辈对晚辈的自谦辞,非指愚钝,如父子合称愚父子、夫妻合称愚夫妇、兄弟合称愚兄弟等;给师长写信,结尾署名时要称“学生”或“受业”。
5.【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状语后置。A项判断句兼被动句。C项省略句,省略代词“汝”“之”,应为“望(汝)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D项判断句。
6.【答案】李白笔下长风破浪的豪情 毛泽东笔下中流击水的勇气
【解析】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为读懂题干,全面理解和落实题干的要求,把握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最后整合答案,写成完整的一句话,修改润色使之语言生动。前面句子里有“刘禹锡”“郑板桥”,所以我们写的句子也应选人名,还要注意人物笔下的风格要与人物的风格一致。“李白”的是“长风破浪的豪情”,
“毛泽东”的是“中流击水的勇气”。
7.【答案】志愿服务能够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解析】这道题要求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每个句子是一个作用,把每个句子的核心内容摘取出来然后重新组合句子即可。
8.【答案】尊敬的温州市文教中心负责人:
你们好!现特向贵单位推荐瓯绣作为展览的对象。瓯绣构图精练,纹理分明,绣面光亮适目,色泽鲜饱调和,还透露出一代代刺绣人的智慧与情怀。望采纳。
推荐人:李响
2019年1月10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本题考查推荐信的写作格式及对温州当地传统工艺的了解,在答题过程中需要注意①基本格式(同范例),称呼语、推荐用语以及推荐人等格式,②所写的工艺必须是温州当地的工艺,如:瓯绣、黄杨木雕、温州石雕、瓯塑、温州米塑、苍南矾塑、温州夹缬、乐清细纹刻纸、苍南夹纻漆器、乐清金漆圆木、洞头船模等。
9.【答案】 (1)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2)国大者人众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河海不择细流 (3)而愿忠者众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10.【答案】C
【解析】C项,患:毛病。
11.【答案】D
【解析】A项,因:凭借;B项,因:趁机;C项,因:通过;D项,因:于是,与例句相同。
12.【答案】C
【解析】C项,柳宗元主张文以载道,不可随便追求文采华丽。
13.【答案】①当时社会以做老师为耻,凡为师之人皆受责难,柳宗元认为可去师之名取其实,以免诟病。
②柳宗元认为自己才能不济,难以做韦中立的老师,主张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为文之道。
14.【答案】①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②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
③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
【解析】[参考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启: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忍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狂妄的名号。我自从被贬官以来,更加意志薄弱,很少思虑。平时意外地遭受不少是非口舌,唯独还没有喜欢充当别人老师的罪名罢了。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您以前想要看看我的文章,我已经全部陈列给您了,这并不是以此向您炫耀自己,只是姑且想要看看,从您的神情态度上反映出我的文章的确是好是坏。现在您的来信,说的话都对我过奖了。您的确不是那种巧言谄媚假意奉承的人,只不过是特别喜欢我的文章,所以才这样说罢了。
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理的,因此不再轻率地讲究形式的美观、追求文辞的华美、炫耀声韵的铿锵,把这些当作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您喜爱“道”而又赞许我的文章,也许它离“道”不远了。
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恐怕文章浮滑而不深刻;从来不敢偷懒取巧地写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敢用糊涂不清的态度去写作,恐怕文章晦涩而又杂乱;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恐怕文章盛气凌人而又狂妄。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进行发挥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导是希望文气流畅,进行精简是希望文辞凝练;剔除污浊是希望语言清雅不俗,凝聚保存文气是希望风格庄重不浮。这就是我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
学习写作以《尚书》为本原,以求文章质朴无华,以《诗经》为本原,以求文章具有永恒的情理,以《三礼》为本原,以求文章内容合理,以《春秋》为本原,以求文章是非明确、褒贬分明,以《易经》为本原,以求文章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我吸取“道”的源泉的办法。参考《谷梁传》,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参考《孟子》《荀子》,以使文章条理通达,参考《庄子》《老子》,以使文章汪洋恣肆,参考《国语》,以使文章增强情趣,参考《离骚》,以使文章能够情思幽微,参考《史记》,以使文章显得语言简洁:这就是我用来广泛学习,使它们融会贯通,并运用来写文章的办法。
凡是上面所说的这些,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有可取的地方呢,还是没有可取的地方呢?希望您看看,进行选择,有空就来信告诉我。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采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名,那就万幸了。宗元再告。
15.【答案】B
【解析】D项第三处前“而有战胜之”明显表意不完整,故排除;“君用起”主谓宾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C项;A项中“则是弃卫鲁”明显不合文意,排除A项。
16.【答案】C
【解析】“三家分晋”的“三家”指韩、赵、魏。
17.【答案】C
【解析】C项中“深表不满”于文无据。
18.【答案】①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②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乃”“所以”“居”。(2)关键词:“宗室”“作乱”“走”。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军,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吮吸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啊。”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之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啊,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过去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说:“讲得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武侯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国的公主,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随即就到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19.【答案】D
【解析】害:谋害。
20.【答案】D
【解析】A.代词,代齐国/助词,的;B.因为/目的连词,来;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都是副词,就。
21.【答案】①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②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22.【答案】D
【解析】依据上下文语境,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等文言现象排除判断。
23.【答案】B
【解析】本文中“六国”不包括郑、卫。
24.【答案】C
【解析】“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盜”理解有误,原文是比喻的形式,为说理服务。
25.【答案】①增强巩固王室的权力,堵塞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国成就帝业。
②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
【解析】[参考译文]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王室的权力,堵塞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国成就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凭借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要都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娇美妖冶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国、卫国一带的乐曲,《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拋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吗?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多;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国,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26.【答案】鸿雁不再,传书鲜有
致华夏儿女:
曾记否,龙女传书,缔造羡世姻缘;鸿雁往返,传递殷切期盼;驿站繁喧,接纳劳苦信使?那些书信往返,诗意绵绵的时光已远逝,我们迎来了科技发达信息通达的年代,从此传统书信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在这文明发展的进程里,我们是不是丢失了什么?
传统书信作为几千年来联系往来的载体,已渐被电子邮件,QQ等科技时代的宠儿所替代。小学教育里关于书信写作这重要的一课,也渐渐被淡化。理由是现在通信发达,交流便捷,书信无足轻重。悲乎!社会的进步功利了人心,使生活物质化程度攀升,而精神的黑洞不断扩张,敢问我们华夏儿女,那奢华的物质,真的能填补你们精神的空虚吗?从形形色色的“电影综合症”“手机综合症”里我们就能窥出一斑。这些先进的东西是让我们交往便捷了,可也让我们忙起来了,频繁的来电、短信,满满的邮箱,这所有的一切,都排挤了我们精神放松的时间。而书信则不同。
闲适的午后品一盏香茗,在雪白的信笺上留下墨影,将混合着茶香记录着心情的信投入信箱,然后依旧闲适的生活,并在闲适中多出一分期盼,期盼他是否收到我的来信;多一分想象,想象他收到信的表情心绪;多一分急切,急切地每天查看信箱等回信。传统书信,她这么优雅、从容,她怀有千年的风度,经历万世沧桑后的从容,她那么诗意地活着,活在我们遗忘了的角落。而被现代化的快节奏操纵着的我们,是否想过在这鸿雁不再、传书鲜有的时代里将那远去的鸿雁唤回,停下匆匆的脚步,过一回诗意的人生?
归来吧,鸿雁!我们需要你,中华民族需要你,这个古老的民族正焕发着新的活力,但那千年沉淀的优雅从容不能没有你。华夏儿女们,你们难道从未想过那远去的闲适?你们难道不艳羡从那实在的手可触摸的书信中读到自己的过去的感慨?你们难道可以看着鸿雁悲鸣、传书鲜有而无动于衷?我知道你们不会的,拿起你们手中的笔,书写一封饱含历史古韵的书信吧!
此致!
敬礼!
一高三学子
2020年3月7日
【解析】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还要注意分析“传统”和“现代”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