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任务型作文导写8
【题目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2012年8月13日,在北京,3岁男孩明明在京旺建材城门口踢球时,不幸坠入一口深95米、直径4
2厘米的空调井中。明明最终没有救上来,因打捞难度巨大,孩子只能就地掩埋,长眠井下。
②2016年1
1月6日,保定6岁男童聪聪跟着父亲在地里收白菜时,不慎跌落4
0米深的枯井中。消息传出后,当地各方力量一直不间断实施救援,热心人士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并送来物资、现金等物品,形成强大的后勤保障,试图联手创造一个生命的奇迹。?2016年11月10日夜间,坠井男童被发现,奇迹却没有发生,孩子不幸已无生命体征。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规范:
【写作指导】
任务驱动型作文(情景评论文)的入格
文有法但无定法。这话说的没错。但是我们必须经由必然王国才能抵达自由王国。这必然王国就是入格——将文章写得规范。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不少大师和同仁在做研究。我在这就现拙了——展示一种“格”。
首先文章由“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部分构成。然后我将文章分为8各部分,称之为“八股作文法”,每个部分给了一个称谓:
(1)纲:引+评议+提
(2)退:引+评议+结+挖
(3)进1:提+引+评析+结
(4)进2:引+评析+挖+结
(5)转(过渡。2-4为评事,6-7为论理。)
(6)联:提+引+析+联
(7)建:提+建
(8)结:总结+提
其中:
“纲”是开头部分;
“退”“进”为“就事论事”;
“联”“建”为“就事论理”;
“结”为结尾部分。
【材料解读】
【1】理解材料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是两则相关材料。在审题的时候就要使用比较多方法——求同存异。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首先两则材料大同小异,性质相同,可以抓主要的,求同存异。
同:儿童不幸坠井,虽救援终身亡。
异:前者强调孩子坠井救援未果,身亡,就地掩埋;后者同样是孩子坠井救援失败,孩子身亡,但强调救援感天动地。
【2】含义——思考点
A救援的角度——异。
儿童坠井,生命虽然没有能挽救,但不惜代价的救援,表现了社会对生命的重视和温情。
B儿童坠井原因——同
儿童坠井身亡,谁之过?
【构思立意】
【1】立意点
A从救援的角度思考
B从救援的结果角度思考
C从悲剧产生的角度思考
D从救援的意义角度思考
【2】立意
A、扶危济困是每一个社会和人的应尽之责——社会良知。
B、付出了最大的努力,结果不好,也没有必要埋怨后悔——尽力而为无遗憾。
C、预防先行,救援及至——让儿童有保障地平安成长
D、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尊重生命;生命至高无上,救援彰显温暖。
【当堂写作】
题目:
800
【写作提示】
【参考素材】
大批挖掘机救男童,行动远胜于说风凉话
11月6日上午,河北保定蠡县中孟尝村一名6岁男童不慎掉落到约40米深的枯井。11月9日凌晨,蠡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吴素杰在救援现场称,有500名救援人员及140余台车辆在现场。其中一些人员和车辆来自邻县。救援行动接受社会捐款超过10万元人民币,社会各界捐赠食物、生活用品、药品等物资2400多件,捐助柴油13吨。
类似的“全民救援”行动确实不多见,因为一起男童不慎落井的意外,当地部门动用大批挖掘机救人,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是噱头。热议可以,但请带着善意。人命关天,不计代价的救援才能彰显大爱。
少数围观者持有的“值不值”的论调,是缺乏人道关怀的。不管是不是噱头,救人是最基本的人道考量。挖掘机昼夜不停地工作,正是基于最原始的善心。在此次救援行动中,众多社会资源的同时联动——媒体、消防部门、宣传部门、普通民众……都在全力付出,缺少其中任何一环,救援行动都不会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旁观者没有必要深究是否有炒作之嫌,救援行动能否成功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舆论场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但凡有爱心范本或者文明事例出现,总有质疑者站出来。不可否认,剖析真相确实需要质疑。不过,相比质疑,更重要的是善意的解读。解读某个事件,首先需要以严密的逻辑理性评价,避免陷入习惯性批判。
基于个人主观的认知经验,很多人容易将“80多台挖掘机救人”视为小题大作。可若放在实际情境中,人的生命是无法用价值论衡量的。相比于看热闹说风凉话,实际行动才更具价值。在意外和灾难中,个人所体验到的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才让救援显得如此重要。灾难无情人有情,绝非简单的煽情。
深井救人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
11月10日深夜11点多,长达107小时的生死救援,走到了终点,奇迹并没有发生。深井之下的小聪聪被救上来的时候,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但是,这场规模浩大的救援是“失败”,乃至是“没有意义”的吗?当然不是。
??救上来的是冰冷的遗体,却给了无数生者希望——相信今后我们的生命也将如此被严肃对待,我们对社会的期待和信任在潜滋暗长。
这四五天来,100台重型机械奋力施工,在现场挖开了纵横一公里的巨型深坑,宛如一座露天煤矿;当地官员、消防战士以及各地赶来的志愿者,近千人挥汗如雨,甚至冒着塌方的危险,进行人工挖掘;当地村民、企业家各尽其力,慷慨解囊,救援过程中仅接受的鸡蛋就多达2200斤,方便面多达2100箱……更不必说,数以亿计的网友在屏幕前为孩子祈祷。
救援历程是漫长和曲折的,在救援进入最后阶段,却仍没有在井底发现孩子时,曾经有人疑问:整个事件是不是一次乌龙事件,乃至恶作剧?进而开始怀疑,花费这么大精力、财力去救一个“普通孩子”,是否值得?
要说明的是,孩子失踪之后,在生命探测仪等仪器对井里进行探测,“仅发现孩子玩具,没有探测到生命体征”的情况下,在明知道40米深井的开挖工程量极大的情况下,蠡县当地政府还是本着“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惜一切代价展开营救。河北蠡县,这座县城,是值得致敬的。何谓生命无价?这就是!
我们始终相信每一条生命都该被严肃对待,哪怕平时看起来是如此卑微。这次救援事件无疑树立了一个生命的标杆: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不该放弃。这是对危难中的公民的承诺,也是对每个公民的承诺;因为有了这种庄严承诺,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安全,我们对未来才会更有美好的预期。
“吃人”的机井到底谁负责
这些天,河北保定那个坠井的6岁男孩的命运牵动了很多善良的心。这个孩子是那么无辜,却是如此不幸,不过是和自己的父亲去菜地摘几棵白菜,就和死神发生了交集。没有天灾,也没有什么不可救治的疾病,仅仅是因为那个早就令人诟病的小小机井。
尽管从政府到民间,围绕着这个幼小的生命展开了一场爱心大救援,动用了上百辆车辆,500多人参与进了救援的队伍,其过程闪现了很多人性的光辉,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可惜,死神没有因此退却,这个无辜而幼小的生命,依然是静静的走了,留下他曾经的玩具,诉说着他在人间曾有的快乐。
还有什么样的事情能比面对如此无辜的生命猝然而去,更加令人悲痛的事情吗?更何况,这样的悲剧本有一千个理由可以避免,比如,当天留在家里,或者脚下的步点稍微偏那么一点,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就会变得完全不同,现在或许还能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欢快的撒娇。
但命运不能假设,尽管这不是机井第一次杀人,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悲剧在一个最不经意的瞬间,突然降临。
井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它的使命绝不该是用来吃人的,他本是人类探索地下资源的最有效的窗口。让更多的人获得地下的水源,现在的很多公共设施,因为穿梭于地下,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操作井,方便人们维修。如今遍布于很多农村的机井,也是传统水井的换代,只是因为用水泵抽水,所以井口就主要围绕水泵而定,多为30公分左右,但就是这样一个很随意的数字,成为吞噬孩子无解的陷阱。
因为这样的一个井口,恰好可以陷落一个孩子,却让成人无法进入,这就意味着,孩子一旦跌入,就基本没有获救的机会,因为具有救援能力的成年人要么根本进不去,要么勉强塞进去后也没有任何实施救援的活动空间,唯一可行的救援方法就是在旁边再打一个井,从侧面穿进去,但脆弱的生命经不起这样的时间成本。
这就带来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些废弃的机井,其结构本来是如此不利于救援,在其废弃以后为什么不能就地掩埋呢,既然它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为什么不能归于其原来的样子呢,在自己的身后留下如此危险的一个尾巴,仅从做人的角度是不是就非常不道德呢?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近年来机井吃人的事屡屡上演,舆论一再看到救援的感天动地,但是在救援失败之后,反思和问责却总是看不到。对于机井的管理,很多地方政府有规定,要求“一人一井”,每个井都要有人员管理。但如果管理人员没有做好安全防范,该承担什么责任?或者机井废弃之后,到底由谁来善后?这些本该责任到人的管理,现实却总是太过含糊。
??一再上演的悲剧,说明基层的社会治理太过粗放。不能总是以孩子的生命为代价敲响警钟,地方政府不能陶醉于积极救援所收获的赞美,而是要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对于机井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把废弃的机井统一填满处理,对有安全隐患的机井补上安全措施。这是对那个不幸孩子的最好告慰。
我们该怎么拯救坠井的孩子
??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救援一个坠井男童的时候,我们更需要追问的是,如何让孩子免于坠井的危险。孩子坠入井中,恰恰是因为成人世界责任的缺失。
初冬时节,北方已然凛冽,但河北保定蠡县却吸引了无数温暖的关切。6岁孩童聪聪于11月6日11时,不幸坠入40余米深的枯井,生命危在旦夕。
消息传出后,当地各方力量一直不间断实施救援,调集了60台挖掘机不停救援,航拍的照片令人感到视觉震撼。热心人士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并送来物资、现金等物品,形成强大的后勤保障,试图联手创造一个生命的奇迹。
正如有舆论所言,这是这些年以来中国少见的针对个人的大规模救援。
不仅仅是现场救援的参与者,很多陌生人都揪心于聪聪的命运,都希望这个如花一般灿烂的孩子,能够平安度过这场劫难。所以,当救援顺利推进时,人们难抑激动;当救援遭遇困难时,人们便紧张无比——公众或明或暗的情绪,就这样汇聚成满满的祈祷与祝福。
为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无法用物质来衡量。而且,这次参加救援的很多人都是自发参加的。
昨天,落井男童的父亲在镜头面前下跪,向救援者表示感谢。这一切都非常令人感动。
于所有人而言,悲悯是一种高度,道德是永恒的珍宝,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是永不泯灭的宝贵财富。尽管这个世界中,充盈着各种悲剧与苦难。可是,什么也抵挡不住人们心底的那缕人性的柔软与温情,什么也不能阻挡朴素的善良与温暖。
但是,如果说,这场生死救援彰显了生命的价值,那么,我们也要反思,男童坠井背后又存在怎样的对生命价值的漠视。
这口机井已经废弃多年,却并没有任何遮盖、提醒等措施。由此,年幼的聪聪才会跌入井中。在我们珍视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援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个大地上还有一口口深井在张大嘴巴,在等待吞噬孩子们的生命。
去年5月22日,西安2岁孩童乐乐就不慎跌入30米深的枯井,事发后,很多人连夜冒雨赶到现场救援,当20多个小时奋战后乐乐成功升井的那一刻,收获了喝彩与雷鸣般的掌声。
事实上,近年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儿童坠井事故频频发生。或者是坠入机井、或者是坠入各种管道井。
而且,也并不是每一个坠井的孩子都有被成功获救的幸运。
2012年8月13日,在北京,3岁男孩明明在京旺建材城门口踢球时,不幸坠入一口深95米、直径42厘米的空调井中。明明最终没有救上来,因打捞难度巨大,孩子只能就地掩埋,长眠井下。
所以,在这次,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救援一个坠井男童的时候,我们更需要追问的是,如何让孩子免于坠井的危险。孩子坠入井中,恰恰是因为成人世界责任的缺失。在我们很多基础设施的建筑、维护和后期管理过程当中,没有把孩子考虑进去。一个社会重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危难之际竭力救援,更在于处处着想、细致入微的呵护。
衷心祝愿聪聪平安无事,也希望,各地由此引起重视,排查隐患,让孩子们不要再被隐蔽的井口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