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7课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习题练习(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第7课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习题练习(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8 16:0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单元
第7课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习题练习(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清冽(liè)   悚然(sǒng)   鼠麹草(jǔ)
B.
余韵(yùn)嗥叫(háo)拗口令(rào)
C.
采撷(xié)卑躬(bēi)
一场雨(cháng)
D.靛蓝(dìng)迂回(yū)啄木鸟(zhu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余韵  浩劫  具乐部  风雨如晦
B.
褐色  凋落  孵化器  腐化侵蚀
C.
装饰  嗥叫  葡萄滕  腾云驾雾
D.
驯服  点缀  嘶叫声  山洪爆发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老家的村子,曾是青瓦房的天下。我从小就生活在那片________的青瓦房里。古老的村庄里的青瓦房,像一个个手挽着手的兄弟、肩并着肩的君子,________地站立在条条或宽或窄的巷子两边,默默地收存着岁月________的故事。青瓦房的记忆是温馨而美好的。巷子里有玩耍的孩童、闲聊的老人以及走村串巷的呼郎客,让人心生踏实又温暖无比。院子里栽着桃树、杏树、苹果树,树枝上有________的麻雀、相亲相爱的黄莺。
A.
摩肩接踵  盈盈伫立  喜怒哀乐  自由自在
B.
摩肩接踵  含情脉脉  喜怒哀乐  自由放纵
C.
鳞次栉比  含情脉脉  悲欢离合  自由自在
D.
鳞次栉比  盈盈伫立  悲欢离合  自由放纵
4.下列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恩如海,难以为报。适逢先生
80
岁寿诞之际,诚邀各位回到老师身边,共贺恩师高寿。
B.
文学社的成立得到了专家的鼎力支持,王蒙、贾平凹等知名作家忝列其间。
C.
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投资问题。我们将不吝赐教,将以最优惠的价格给予您最优质的服务。
D.
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台。得知自己获奖,既意外又惊喜,心潮澎湃,过去一年的工作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据媒体报道,我国电磁炮性能又提升了一步,能够轻松击穿10米厚的混凝土,并且射程高达250千米左右,末端速度超过了7马赫。
B.
即将在今年10月试运行的蒙自天马路段有轨电车,是滇南中心城市群现代有轨电车示范项目的一部分,也是首个我省有轨电车项目。
C.
一个孩子的成长,跟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都有很大的关系,相比之下,与孩子接触最为密切的家庭教育,又更为重要。
D.
很多人尝试用控制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方法减肥,即少吃甚至不吃主食,对这样的体重控制方式,营养专家表示不敢随便苟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湖沟的日子,我一晚一晚地听着蛤蟆的叫声,一天一天地看着麦子成熟。我住的村委会院外,有一口水窖,水泥砌就,呈长方形,四面光滑笔直。它一览无余地敞开内心,接受天空的恩赐,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它周围的土地。今年这片土地运气不错,没喊过渴,算得上风调雨顺。水窖储满了水,上头漂着去秋至今的落叶,蚊蝇嗡嗡地绕飞起哄,蛤蟆像士兵一样穿着迷彩衣藏匿其中,是真正的伪装者。白天里,个别蛤蟆耐不住寂寞,稀疏地叫着,叫得四周空荡荡的群山更空了;但到了晚上,__①__,那声音绵绵密密,汩汩滔滔,翻墙越窗,进入室内。在寂天寞地的山里,水窖是热闹的中心,就像一枚石子丢进一池水中,荡开一波一波的涟漪,这个夜晚陡生了无穷的动感,一端连接着我的梦境。我知道,在这个山里,过去人们普遍贫穷,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总盼着池塘里的蛤蟆开叫,那意味着__②__。是蛤蟆在青与黄两种日子间穿针引线,以稠密如针脚的呼唤,接续起饥饿和温饱。
6.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对偶、比喻、拟人
B.
对比、夸张、比喻
C.
比喻、拟人、夸张
D.
比喻、拟人、通感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一口水泥砌就的呈长方形的四面光滑笔直的水窖,在我住的村委会院外。”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山村的墓碣
冯 至
德国和瑞士交界的一带是山谷和树林的世界,那里的居民多半是农民。虽然有铁路、有公路伸到他们的村庄里来,但是他们的视线还依然为些山岭所限制,不必提巴黎和柏林,就是他们附近的几个都市,和他们的距离也好像有几万里远。他们各自保持住自己的服装,自己的方言,自己的习俗,自己的建筑方式。山上的松林有时稀疏,有时浓密,走进去,往往是几天也走不完。林径上行人稀少,但对面若是走来一个人,没有不向你点头致意的,仿佛是熟识的一般。每逢路径拐弯处,总少不了一块方方的指路碑,东西南北,指给你一些新鲜而又朴实的地名。有一次,我正对着一块指路碑,踌躇着,不知应该往哪里走,在碑旁草丛中又见到另外一块方石,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一座墓碣,上边刻着:
“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
走到这里就死了。
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
请给他作个祈祷。”
这四行简陋的诗句非常感动我,当时我真愿望我是一个基督徒,能够给这个不知名的死者作一次祈祷。但是我不能。小时候读过王阳明的瘗旅文,为了那死在瘴疠之乡,但既然同是过路人,便不自觉地起了无限的同情,觉得这个死者好像是自己的亲属,说得重一些,竟像是所有的行路人生命里的一部分。想到这里,这铭语中的后两行更语重情长了。
由于这块墓碣,我便发生了一种从来不曾有过的兴趣:走路时总是常常注意路旁,会不会在这寂静的自然里再发现这一类的墓碣呢?人们说,事事不可强求,一强求,反而遇不到了。但有时也有偶然的机会,在你一个愿望因为不能达到而放弃了以后,使你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在那些山村和山林里自然没有再遇到第二座这样的墓碣,可是在我离开了那里又回到一个繁华的城市时,一天我在一个旧书店里乱翻,不知不觉,有一个二寸长的小册子落到我的手里了。封面上写着“山村的墓碣”,打开一看,正是瑞士许多山村中的墓碣上的铭语,一个乡村牧师搜集的。
欧洲城市附近的墓园往往是很好的散步场所,那里有鲜花,有短树,墓碑上有美丽的石刻,人们尽量把死点缀得十分幽静;但墓铭多半是千篇一律的,无非是“愿你在上帝那里得到永息”一类的话。可是这小册子里所搜集的则迥然不同,里边到处流露出农人的朴实与幽默,他们看死的降临是无法抵制的。因此于无可奈何中也就把死写得潇洒而轻松。我很便宜地买到这本小册子,茶余饭罢,常常读给朋友们听,朋友们听了,没有一个不诧异地问:“这是真的吗?”但是每个铭语下边都注明采集的地名。我现在还记得几段,其中有一段这样写着:
“我生于波登湖畔,
我死于肚子痛。”
还有一个小学教师的:
“我是一个乡村教员,
鞭打了一辈子学童。”
如今的人类正在大规模地死亡。在无数死者的坟墓前,有的刻上光荣的词句,有的被人们说是可鄙的死亡,有的无人理会。可是瑞士的山中仍旧保持着昔日的平静,我想,那里的农民们也许还在继续刻他们的别饶风趣的墓碣吧。有时我为了许多事,想到死的问题,在想得最严重时,很想再翻开那个小册子读一读,但它跟我许多心爱的书籍一样,沉埋在远远的北方的家乡……
1943年,写于昆明
9.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中“瑞士山村”的特点。
10.请谈谈你对“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走到这里就死了。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请给他作个祈祷”这几句诗的理解。
11.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具体分析。
12.本文语言平实、朴素,请联系文章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为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样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和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3.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15.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16.作者在小说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7.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侧重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文章开头描写的“这座山林”是属于人类以外的去处,近似于世外桃源。
B.文中一棵小小的鼠麹草、一些彩菌都承载了作者丰富的联想,也会引发读者思考与生存意义有关的话题:生死、病苦、兴亡,等等。
C.“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点明作者写作的年代,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
D.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自然滋养人类,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18.下列对课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运用修辞。如第七段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菌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B.本文虽然是散文,但是风格清新明澈,有诗一般的语言,并饱含着深刻的生命体验。
C.作者引用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中的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表明生命生存的顽强和独立性。
D.本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19.作者在草木之间追寻山村的余韵,他提到了哪些风物?这些风物总体上给作者怎样的启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繁盛
李娟
①我常常想,一百多年前,最早决定定居此处的那个农人,一定再无路可走了。他一路向北,在茫茫沙漠中没日没夜地跋涉。后来走上一处高地,突然看到前方视野尽头陷落大地的绿色河谷,顿时倒落在地,痛哭出声。
②他随身带着种子,那是漫长的流浪中唯一不曾放弃的事物。他以羊肠灌水,制成简陋的水平仪勘测地势,垦荒,开渠。在第一个春天的灌溉期,他日夜守在渠边。每当水流不畅,就用铁锨把堵塞在水阀口的鱼群铲开。
③那时,鱼还不知河流已经被打开缺口,更不知何为农田。它们肥大,笨拙,无忧无虑,争先恐后涌入水渠,然后纷纷搁浅在秧苗初生的土地上。秧苗单薄,天地寂静。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冬天,河面冰封。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红绳垂放水中。虽然无饵无钩,仍很快有鱼咬着绳子被拖出水面。它们愤怒却迷惑。世界改变了。
④春天,鱼群逆流产卵。鱼苗蓬勃,河流拐弯处的浅水里,如堆满了珠宝,璀璨耀眼。若在此处取水,一桶水里有半桶都是细碎小鱼。人们大量捕捞小鱼,晾干,喂养牲畜。牲畜吃得浑身鱼腥气。冬天,牲畜被宰杀炖熟后,肉汤都是腥的。世界改变了。
⑤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耕地不断扩张,沿着唯一的河流两岸上下漫延。才开始它们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后来如吸吮鲜血般吸吮河流。再后来,河流被截断,强行引往荒野深处。在那里,新开垦的土地一望无垠。无论在种子播下之后,还是农作物丰收之时,那片土地看上去总是空旷而荒凉。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从此,再也没有鱼了。世界改变了。
⑥又过去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一家才来到这里。我们面对的又是一片逾万亩的新垦土地。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路也是新的,水渠也是新的,仿佛一切刚刚开始。只有那条河旧了,老了,远在数公里之外。河床开阔,水流窄浅。而鱼又回来了。它们彼此间一条远离一条,深深隐蔽在水底阴影处。
⑦和这块土地上的其他种植户一样,我们也在自己承包的地上种满了向日葵。这块土地也许并不适合种植这种作物,它过于贫瘠。而向日葵油性大,太损耗地力。但是,与其他寥寥几种能存活此处的作物相比,向日葵的收益最大。
⑧记得第一年,我们全家上阵。我们连夜处理种子。我妈和我叔叔两人用铁锨不停翻动种子,使之均匀沾染红色的农药汁液。我在旁边帮忙打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芒静止不动,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它们隔天就要被深埋大地。这是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而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在地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绕其左右,饥饿而畏惧。后来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
⑨此时此刻,我妈和我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同时渗入的还有我的悲哀,我的疲惫。我一动不动举着手电。手电筒的光芒在无边黑暗中撑开一道小小缝隙。荒野中远远近近的流浪之物都向这道光芒靠拢。我手持手电一动也不敢动,仿佛眼下这团光芒,是世间最最脆弱的容器。
⑩第一年,我跟着去到地头,刚播完种子就离开了。那一年非常不顺。主要是缺水。平时种植户之间都客客气气,还能做到互助互利。可一到灌溉时节,一个个争水争得快要操起铁锨拼命。轮到我家用水时常常已经到了半夜。我妈整夜不敢睡觉,不时出门查看,提防水被下游截走。尽管如此,我家承包的两百亩地还是给旱死了几十亩。接下来又病虫害不断。那片葵花地无一幸免。田间地头堆满花花绿绿的农药瓶。
?冬天我才回家。我问我妈赔了多少钱。她说:“幸亏咱家穷,种的少也赔的少。最后打下来的那点葵花好歹留够了种子,明年老子接着种!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都这么倒霉?”
?整个冬天,小小的村庄洁白而寂静。我独自出门向北,朝河谷走去。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
(有删改)
2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③④段中,对“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红绳垂放水中”“人们大量捕捞小鱼”等行为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生态的破坏。
B.承包土地的第一年,作者全家一起处理种子,作者描述其为“红色军团”,凸显了作者对收获的期待和担忧。
C.平时互助互利的种植户因引水灌溉引发争斗,既表现了生存环境的残酷,又批判了人们在利益面前的自私冷漠。
D.倒数第二段中,妈妈的话透露出她的庆幸和无奈,也透露出她的坚强,她仍然对土地抱有希望,期待收获。
2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运用想象手法,刻画了一百多年前先人发现这片河谷并在此定居、垦荒、开渠的情形,写出了先人的坚忍与辛劳。
B.文中多次出现“世界改变了”一句,这一反复手法强调了世界的改变,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改变出现后的无奈。
C.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渲染了村庄寂静的氛围,引发出作者的想象和思考。
D.本文语言简洁而优美,选取原生态的素材,用朴素的笔触描写了人们辛苦耕耘的场景,旨在表达对父辈的赞扬。
22.文章⑧⑨两段在语言表达上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2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标题“繁盛”的意蕴。
三、语言表达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的有些乡村或许已经衰败或者说“沦陷”了。如果说故乡沦陷了,那么①____________。我们都不过是雪崩中的一枚雪花,共同造成了这个“恶果”。对于这样的“恶果”,即使不向苟延残喘的故乡表示敬意,②________________。衰败起于逃离,③________________。期待故乡能够有复兴的一天。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小时代青年”的特点,不超过40个字。
小时代的青年跟大时代的青年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贾平凹有篇散文,讲两个“60后”的陕西人,蹲在茅坑里大谈伊拉克问题,国际大事谈了一圈,最后才发现没带手纸。上厕所带手纸这么大的事都忘了,还在关心国际局势。“80后”和“90后”一般都是说自己,最多说说同事,说说北上广就算是谈大事了。这种区别,实际上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管自己的事还是管闲事。大时代的人就是管闲事,“80后”“90后”最大的优点就是开始管自己的事。另外,信息的获取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大时代的人基本用眼睛阅读,最多用点耳朵。现在大家感知信息几乎是“五感”调动,信息量非常大。这带来两个好处:第一就是所谓的素质在提高,适应性也在提高;第二就是创造性在增强。
再者就是个人意识的觉悟不同。做房地产客户服务,你会发现,60岁左右的客户是“大叙事”,遇到分歧或问题,从来不知道找律师,你给他花钱请律师他都不相信。30岁以下的客户,连见面谈都不用,直接找律师打官司就行了。这说明,现在的年轻人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开始增强。
26.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也许你站不成巍峨的高山,但你依然可以挺立成一棵青松,为生命添一分绿意,增一道风景。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 A项,“麹”应读qū;B项,“拗”应读ào;D项,“靛”应读diàn。
2.【答案】B
【解析】 A项,具—俱;C项,滕—藤;D项,爆—暴。
3.【答案】C
【解析】 第一空,“摩肩接踵”和“鳞次栉比”都形容紧靠着,但“摩肩接踵”不用来形容建筑,故选“鳞次栉比”;第二空,“盈盈伫立”形容体态优美的女子长时间站立,与后面的“站立”重复,故选“含情脉脉”;第三空,“喜怒哀乐”指喜悦、愤怒、哀伤、快乐,泛指人的各种情绪,不用来形容“故事”,故选“悲欢离合”;第四空,“自由放纵”是贬义词,用在此处色彩不合,故选“自由自在”。
4.【答案】A
【解析】 B项,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就是“有愧于排列在那中间”。不能用于他人,此处用错对象。C项,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此处用于自己对别人的指导,用错对象。D项,莅临:敬辞,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此处用于自己,用错对象。
5.【答案】C
【解析】A项,“高达”和“左右”矛盾,删其一;B项,语序不当,“首个”放在第三个“有轨电车”之前;D项,语义重复,“苟”有“随便”之意,去掉“随便”。
6.【答案】D
【解析】 “蛤蟆像士兵一样穿着迷彩衣藏匿其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一览无余地敞开内心”“今年这片土地运气不错,没喊过渴”“蚊蝇嗡嗡地绕飞起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稠密如针脚的呼唤”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语段中没有使用对偶、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
7.【答案】 原句每个修饰成分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且短句的形式与语段整体风格一致;原句表述符合认知顺序,层次感更明显。
【解析】 改写后的句子是长句,原句为短句,那么就要分析长句与短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使用短句可以突出每一个修饰成分,而多重修饰语并列的长句不利于读者感知事物的特征;且语段中多为短句,很少有成分复杂的长句,短句的形式与语段整体风格一致。另外,先说位置(村委会院外),再说事物(水窖),最后说事物特征,更符合人们的认知顺序,使表述更有层次感。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8.【答案】 ①蛤蟆齐鸣 ②麦子就要熟了
【解析】 第①处,根据分号前描写的白天个别蛤蟆鸣叫,以及横线后“那声音绵绵密密,汩汩滔滔,翻墙越窗,进入室内”可推知答案;第②处,根据语段第一句话、横线前的“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总盼着池塘里的蛤蟆开叫”和横线后的“是蛤蟆在……接续起饥饿和温饱”可推知答案。
9.【答案】 ①山村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纷争,环境幽静;②山村的人们朴质善良,保持着自己的生活特色。
10.【答案】 ①表达了生者对飘然远逝的人们的一种虔敬;②象征了对路上的人生的体会,是人生的写实;③借墓碣诗表现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理解和同情。
11.【答案】 作者说人类正在大规模地死亡,小册子和“许多心爱的书籍一样,沉埋在远远的北方的家乡”,表现出了对当时战争的厌恶之情;面对战争带来的大量死亡,作者遥想着瑞士山村的宁静和山中农人们质朴幽默的墓碣诗,表现了作者对安宁朴素的生活的向往。
12.【答案】 文章用平平常常的叙述、平平静静的语气,通过对几则独特新异的墓志铭的介绍,反映了山村居民朴素自然的人生观念,也透射出作者朴素豁达的生死观和博大的同情心。文章在平凡事物中见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永恒。
13.【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A项“太斩劲了”出现在第三段,联系上文“美得很”和观众对中年汉子、白毛老汉的唱腔的反应,“太斩劲了”应该表达极度赞美的意思。故选项解释正确。B项词语所在的句子是说,作者认为《白鹿原》应该在整个叙述文字里都有老腔的气韵,选项将“气韵弥漫”解释为“韵味充满(作品)”是正确的。C项“乡党”出现在文章的第八段“我”看他们演出时,此前作者只在关中看过一次他们表演老腔,谈不上“志同道合”,所以该选项的解释错误。“乡党”在此处应该是“老乡、乡亲”的意思。D项观众“哗然”的原因是主持人夺过演奏者的乐器,自己参与到表演中去,这种行为让人惊讶,而观众们“顿时沸腾起来”,是赞扬的态度。所以把“哗然”解释为“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是正确的。
14.【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根据文章第一段的意思,作者“生出神秘感”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并没有听说过老腔;老腔和老腔演员得到了作曲家赵季平的赞赏。选项提到的是次要原因和表面原因。B项由文章第三段“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可知,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凳是演出的最高潮,“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并不是“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C项由第五段最后两句可知,该选项正确。D项文章最后一段开头说老腔“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并不能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属于无中生有。选项说“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变或然为必然。
15.【答案】 (示例)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老腔的艺术价值。
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述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的艺术手法。在本文中,主要是通过写他人观看老腔表演的反应来表现老腔的艺术影响力和震撼力。可从与两次演出有关的重要人物中选择两例进行分析。
16.【答案】 (示例)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标题的分析。抓住标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白鹿原”“老腔”分析其含义。老腔是关中地区一种独特的剧种。《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关中地区。所以,白鹿原是关中大地的象征,是老腔产生的深厚土壤。《白鹿原》中没有写老腔是作者的遗憾,后来的话剧版本中有了老腔的表演,这让作者释怀。“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既暗含作者对老腔表演的敬意,也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得到弥补的释然。
17.【答案】 A
【解析】 A项,不属于人类以外的去处。作者是从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获悉了这座山林的秘密,从而开始了作者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寻踪。
18.【答案】 C
【解析】 C项,“表明生命生存的顽强和独立性”错误。引用的目的在于表明人和人,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19.【答案】 风物:小溪、鼠麹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声。
启迪:①自然给生命许多滋养(或自然滋养人类)。②自然将时间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联结在一起(或自然使时空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20.【答案】 C
【解析】 C项,“又批判了人们在利益面前的自私冷漠”错,“平时互助互利”说明并不冷漠。“引水灌溉引发争斗”主要反映的是生存环境的残酷。
21.【答案】 D
【解析】 D项,“旨在表达对父辈的赞扬”错,本文主要表达的是对生存环境恶化的担忧和对人类生存的忧虑。
22.【答案】 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如“这是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
②运用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如对“手电筒的光芒”的描写。
③想象丰富,使人如临其境,如“种子的红色军团”“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
④语言有张力,富有韵味,如“使之均匀沾染红色的农药汁液”“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
【解析】 分析语言表达特色,一般可从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等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的“这是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种子带着全家人的希望;第⑧段中的“手电筒的光芒静止不动,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和第⑨段中的“手电筒的光芒在无边黑暗中撑开一道小小缝隙”属细节描写,描写了黑夜中的手电筒的光芒;第⑧段中的“这是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绕其左右,饥饿而畏惧”,是对地底情况的想象;第⑧段中的“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和第⑨段中的“我妈和我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同时渗入的还有我的悲哀,我的疲惫”等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语言富有张力和韵味。
23.【答案】 ①文中既指河流中鱼类的繁盛,也指定居此地的人的繁盛。
②人们为了庄稼的繁盛去开垦土地并苦心播种、灌溉,却换来干旱、病虫害及歉收。
③蕴含着作者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忧虑。
【解析】 分析标题“繁盛”的意蕴,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联系文章主旨进行思考。由第③段中的“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和第⑤段中的“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可知,“繁盛”既指河流中鱼类的繁盛,也指定居此地的人的繁盛;文章主要讲的是人们为了生存而开垦土地并苦心播种、灌溉,因此,“繁盛”是人们对庄稼的期望,对生的期望;由文章最后写到病虫害、旱灾等致使庄稼收成不好,最后一段“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可知,“繁盛”的愿望没有实现,表达了作者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忧虑。
24.【答案】 (示例)①我们每一个在外的人都是“帮凶” ②也至少应该呈上温情的抚慰(或:也至少不应该表现出厌恶) ③复兴在于拒绝离开
25.【答案】 爱管自己的事;“五感”调动,信息的获取量非常大;个人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在增强。
26.【答案】(示例):也许你汇不成奔腾的大海,但你依然可以汇聚成一条小溪,为人生添一分活力,增一丝清凉。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在形式上应采用转折的句式,在修辞上采用比喻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