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盼 两课时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 盼 两课时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9 07:2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盼
第1课时
第2课时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同学们,“盼”怎么理解?谁能用“盼”组词?你有没有特别盼望做什么事情?
第1课时
铁凝,当代作家。代表作品主要有小说《玫瑰门》《青草垛》《哦,香雪》等。
本文选自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出版于1980年11月。书中共有12篇短篇小说,有几篇儿童小说,《盼》就是其中一篇。
作者简介
文中的“我”特别盼望什么呢?铁凝是怎样写“盼”的心理的?
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流利,不懂的生字词可以画标记,并思考“我”心心念念、盼望着什么。
读完课文,说一说:“我”特别盼望什么?
盼穿新雨衣
认读生字。
嘟囔 痱子 瞟一眼 玛瑙 腥味 焖米饭 窸窸窣窣
请试着猜一猜下面词语的意思。
斗篷 情况 袖子 瓦蓝 衣柜
预报 喧闹 遮盖 讲座 酱油
逗引 嘴唇 楼梯 缩手 疯狂
叫嚷 蹦跳
pénɡ
xiù

ɡuì
xuān
jiànɡ
chún

suō
rǎnɡ
bènɡ
fēnɡ
两个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竖撇要长一点儿。
书写指导
上下结构,“?”要写得宽。

形近字
“酱”字笔画多,不要漏写“酉”部的横画。
2.回归课文,把握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围绕“盼”,讲了一件什么事。
起因
得到新雨衣
经过
盼穿新雨衣
结果
穿上新雨衣
本文以什么线索贯穿全文?
新雨衣
明确中心,梳理事例
1.关注题目,梳理事例。
默读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请用关键词记录,并在小组内讨论。

得到雨衣,盼变天
下起雨来,盼出门
看着雨景,盼穿雨衣
如愿穿上新雨衣
2.明确中心,学习写法。
思考:文中的这四件事,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盼”来写的呢?
课文是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角度来写的。
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像这样,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就可以使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充分。
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不同事例
课堂小结
精读感悟,品味细节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如何具体写出“盼”的心情。请大家边读边找出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小事件”,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第2课时
你是从课文哪些段落感受到“我”盼变天的急切的?
得到雨衣,盼变天的急切
第1~3自然段
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新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从这一心理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比一比下面的两个句子,说说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新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每天我都在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
细腻的心理描写比直接写出想法更生动,突出了“我”盼穿新雨衣的心情极为迫切。
找找这部分中动作描写的句子,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从一系列动作描写中,体会到“我”对新雨衣的喜爱和盼穿新雨衣的急切心情。
小结:
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心理和动作描写来突出“盼”的心情。
下起雨来,盼出门的迫切
快速浏览第4~15自然段,找一找,看到下雨了,“我”有哪些反常举动和想法?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我”为什么会这样?
通过“我”反常举动和想法,写出“我”迫切想穿新雨衣的心情。
这一部分,作者除了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我”盼的心理,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突出这一中心?
语言描写
分角色朗读“我”和妈妈的对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嚷”和“奔”表现了“我”兴奋的心情;“央求”体现了“我”的热切盼望;“瞟”可见“我”人在家里、心在窗外;“不声不响”体现了“我”未能如愿的失落。
从“我”的兴奋、央求、不甘、失落,你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部分,无论是动作、心理还是语言描写,所有的指向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盼”出门。
看着雨景,盼穿雨衣的渴望
大声朗读第16~17自然段,想想你又从哪儿感受到“我”内心的渴望。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从这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你感受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担心今天雨下完了,明天没雨下了,实际上“我”是担心愿望又落空。作者通过写“担心”,来表现“盼”这一心理。
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下雨场景在“我”的眼里如此富有诗意?作者仅仅是写雨后的景色吗?
以景物描写衬托出“我”盼望雨点淋在新雨衣上的美妙。
小结:
除了心理活动描写能表现“我”盼的心情,景物描写同样能很好地衬托“我”盼穿新雨衣的急切心情。
穿上雨衣的兴奋与喜悦
朗读第18~20自然段,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及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讨论:雨点真会“起劲地跳跃”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描写雨滴是为了表达“我”如愿穿上雨衣的快乐。
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这些语句都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文中所写的这类事物,都是“我”赋予它们生命和情感,都寄托着“我”内心的盼望。
合作朗读第3、4、16、17自然段,女生读写环境的句子,男生读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3
4
16
17
作者在表达“盼”这一中心意思时,主要通过了心理、动作、语言、环境等多个细节描写来凸显。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藏在细节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就能使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吸引读者。
心理、动作、语言、环境描写
结合文本,归纳写法
课文围绕“盼”依次写了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三个事例,作者把哪个事例写得最具体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个事例写得最具体呢?
“盼穿雨衣”部分的几个“小事件”——放学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中看景,最能突出中心意思。
小结:
我们在选择事例时,要注意详略得当,应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最深的,最能突出中心意思的重要部分写具体。
重要部分写具体
根据下面的题目,想想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来写。
好斗的公鸡
闲不住的奶奶
欢声笑语满校园
展示选材,集体交流。
修改选材,并思考: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些?在旁边画标记。
展示修改后的选材,交流互动。

得到
盼穿
穿上
放学下雨
借故外出
窗前看雨
雨中看景
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不同事例,把重要部分写具体。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