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1.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扩展战略”的宗旨作了阐述,他说:“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其根本目的是(
)
A.展示美国制度的优越
B.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C.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
D.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2.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是( )
A.戴高乐
B.阿登纳
C.布莱尔
D.施罗德
3.2014年11月19日,俄外长拉夫罗夫在国家杜马发表讲话时指出,“莫斯科—北京”这一组合是维护世界稳定与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这表明( )
A.中国和俄罗斯力图建立两极格局
B.中俄组合是制衡美国的关键因素
C.中国和俄罗斯结盟以维护世界稳定
D.世界格局多极化有利于维护世界稳定
4.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这反映了(
)
A.国际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大国一致原则得到认可
D.美国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5.1993年基辛格在一次谈话中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这里的“世界新秩序”指( )
A.两极格局
B.多极化格局
C.多极化趋势
D.全球化趋势
6.右图是主题为《“民主”推销员》的漫画。该漫画揭示了
“冷战”结束后的美国( )
A.继续与俄罗斯争夺世界霸权
B.按照自身价值观塑造世界
C.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D.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7.在亚洲各国人民成功地采纳西方的科学技术时,当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其计划经济和一党制的政治制度时,这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的问题。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只留下了一个真空: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模式的相互借鉴
B.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C.多极化趋势下对全球文化趋同现象的挑战
D.全球化趋势下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增多
8.何春超在《国际关系史》中指出:“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这说明( )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即将被取代
B.雅尔塔体系即将瓦解
C.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D.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9.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92年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公开宣布并执行了大面积、大幅度调低进口关税。中国的进口关税税率总水平从1992年的43.2%降至2002年的12%。以下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迅速腾飞
B.世贸组织对贸易小国利益足够重视
C.中国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
D.中国企业有技术、市场等绝对优势
10.“在短短的30分钟电视晚间新闻内,来自世界所有地区的,尽可能包括所有生活领域的影像流动,把观众变成了在世界星云旋涡中漂浮的一个小小分子,大家都归属于同一个星球的同一个历史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流动性
B.传媒技术发展有利于全球化
C.互联网技术缩短了世界距离
D.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11.1995年,运行了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结束了其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使命,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这反映了( )
A.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
B.国际格局多极化的需要
C.多边贸易秩序的强化
D.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深化
12.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2016年,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措施。这反映了(
)
A.“逆全球化”逐渐成为时代潮流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C.世界经济体系被西方国家主导
D.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13.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浪潮中,亚非拉地区诞生了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六七十年代,韩国、新加坡等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将大约30个经济快速增长、市场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称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 )
A.新兴力量重塑着战后世界秩序
B.区域经济集团的影响扩大
C.发展问题是战后世界的首要问题
D.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南北差距
14.《欧洲宪法条约草案》第181条规定:“欧洲联盟促进在尊重各成员国民族多元性、地区多样性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他们的文化,并强调继承共同文化。”其主导思想是( )
A.文化的多元性是欧盟存在的基础
B.欧洲联盟多元文化间应当相互融合
C.地域的多样性是欧盟成立的前提
D.建立基于多元文化之上的共同文化
15.“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蛋糕屑。”这句话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 )
A.环境污染严重
B.恐怖主义
C.毒品走私
D.贫富差距悬殊
16.图是17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
①反映了近代以来国际争端频繁②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③展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持续努力④成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依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当今世界,各种峰会接连不断,包括G20峰会、G8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盟峰会、世界气候大会峰会等。这种状况的出现,最能说明( )
A.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B.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发生质变
C.区域经济集团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D.对话与合作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主流
二、非选择题(共49分)
18.(26分)美欧关系错综复杂,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次大战后,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谁能保护虛弱不堪的西欧?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应该说,这时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
——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二
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与西欧和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变化的是政治关系的相应变化。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在各个领域里推行其独立自主的政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95年12月签署的《跨大西洋关系新钢要》写道:“我们,美利坚合众国和欧洲联盟…在一起,我们架构起保障我们安全和经济强盛的合作机构和模式,这些都是史诗般的成就今天我们面临国内外新的挑战。为迎接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为我们服务得如此之好的伙伴美系。
——叶江《解读美欧: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美欧关系》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的美欧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拯救”西欧的方式。(8分)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与西欧关系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欧关系的特征并指出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10分)
19.(23分)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1913年,世界贸易增长了3倍多,铁路线长度增长了4倍。……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相应地,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此时,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诸国和日本。于是,由少数金融寡头垄断的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形成,并且形成“中心——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二
这种全球化也许会受到普遍的欢迎。更多的贸易和更多的互通促进了和平,创造了繁荣,推动了文化交流。然而,全球化的好处分布不均。相对来说为数不多的大企业,大部分是集中在美国,在世界经济活动占有不成比例的分量。这些企业在世界各地转移资产,逃避个别政府的监管。强大的国家,尤其是美国,能够在需要之时要求别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但却为了各自青睐的企业保留保护性关税或补贴。在某种程度上,全球化延续了世界经济的旧殖民地格局,贫困国家的农民和血汗劳工给富裕的国家提供廉价的商品,导致贫富差距变成了贫富沟壑。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下)》
(1)仔细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心——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这一世界经济格局最终形成的根本动力。(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贫富沟壑”的主要原因。从国际视角,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对策。(11分)
参考答案
1——17:BADCC
BCDCB
CDADD
CD
18.(1)关系:西欧依赖美国,美国控制西欧。方式:建立世界银行;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变化:西欧推行独立自主政策,摆脱美国控制。原因:西欧国家的联合(西欧的崛起);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3)特征:合作与冲突并存。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局势;外交政策调整。
19.(1)主要特征:世界贸易发展迅速;垄断资本处于统治地位(由少数金融寡头垄断);资本输出成为经济扩张的主要手段;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根本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
(2)主要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
主要对策: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