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雕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美术学科提出了自己的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本节课的意图是在了解、欣赏环境雕塑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制作,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环境雕塑就是为环境“量身制作”的艺术品,其次是使学生对于环境雕塑在知识与制作方法、技能等方面有一个了解,尤其是应根据构思选用材料、依据材料的特征选择具体相应的技法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和体验,以达到《美术课程标准》中“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征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的学习目标。
1、欣赏大量中外环境雕塑作品的过程,也是图像识读的过程。学生对环境雕塑的造型、色彩进行观看、识别和解读。由于环境雕塑回避了文字,因此能够克服语言障碍,有效的传递信息。学生能够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理解,感受环境雕塑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和空间等形式特征;能以观察、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环境雕塑的内涵和意义;能区分环境雕塑的材质;知道环境雕塑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2、美术表现是指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和美术评议创造视觉形象。在本课中,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环境,有意图的运用美术的语言,进行设计创作活动。3、审美判断素养的表现是: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本课中,学生能运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不同环境中的环境雕塑进行感知、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对“环境雕塑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放置的设计”这一理念有所认识,感受雕塑艺术与环境艺术的统一性。4、创意实践是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学生在为不同场景设计环境雕塑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环境,进行符合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模型予以呈现,小组合作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作品的创意和表现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5、文化理解素养的表现是:能逐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环境雕塑和环境的关系,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社会的角度,也可以从自然文化的角度……这是整合的、全景的,是跨学科的,可以将很多方面和学科整合于其中。对美术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作品“以小观大”,看到环境雕塑,可以感受到它所体现的文化;也可以“以大观小”,通过对文化的认识,感受到环境雕塑具体的内涵。
这一段阐述其实就是告诉我们美术创作课,到底要讲什么,学到什么,要让学生掌握什么,我是这样理解的:1、让学生学会创作的方法,具有初步的动手能力。2、能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进行探究。3、能合理利用媒材进行创意和设计,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因此在备课时我着重从这三点下功夫。
学生分析:
雕塑艺术如何与环境相互衬托、相互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应该让学生理解环境雕塑是以环境为前提的。
八年级学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设计理念:
环境雕塑风格各异,形式感强,本课教学在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体会特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环境所在的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中的建筑、环境中的人、环境的自然a条件、历史、人文因素等等,由此能够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环境分析雕塑的构思、选择的材料和采用的手法等设计因素。
本节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多以问题提出的方式引导,启发学生去主动感受与思考,对于制作过程的解决,可以由教师演示,或与学生共同完成。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环境雕塑 课型 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环境雕塑,了解环境与雕塑唇齿相依的关系。了解设计制作环境雕塑的过程,并能选择恰当的材料,制作出造型与色彩与环境协调的有创意的环境雕塑小样。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不同环境中的环境雕塑作品,感受环境雕塑的美。学生以评价、讨论等活动参与到学习中,体验作者的创意,了解环境雕塑的环境性、文化性及空间性特点。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感受环境雕塑具有美化环境的艺术特点和作用,理解环境雕塑的人文性。丰富视觉、触觉的审美经验,通过设计制作活动,深入了解不同空间的文化历史,懂得美化的作用与意义,获得对造型设计的直接兴趣。
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环境雕塑。如何根据环境特征,使环境雕塑成为为环境“量身制作”的艺术品。
教学难点 合理选择材料,运用不同的技法制作符合环境需要的作品。
教学用具 教材、课件
学习用具 教材、铅笔、橡皮、彩纸、轻粘土、铁丝、废旧材料等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
导入新课:
出示星海广场的视频
这是哪?
广场上的这些雕塑表现了什么主题?
这些雕塑传达了什么信息?
提出课题:环境雕塑。
探索新知:
介绍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是安置在公共空间美化和装饰环境的雕塑作品,是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雕塑和周围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共荣、共生。
(欣赏)
环境雕塑与环境、地区文化互为映衬,在美化环境,体现本地文化、彰显时代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世界各地优秀的环境雕塑作品。
(课件:世界环境雕塑掠影)
环境雕塑的特点
(课件出示几件作品)
人类通过环境雕塑将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注入环境,借此达到人与环境深层次的事例。人们赋予环境雕塑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持久的视沉冲击力。我们经常可以在园林、学校、社区、绿地、街头等场所看到精美的环境雕塑。你能说说它们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么?
环境性——美化环境(对之动、舞蹈的液体、国王与王后)
文化性——反映地区文化和主要特色(*歌乐山烈士纪念碑、鱼尾狮(美人鱼)、黄河母亲、)
空间性——体积大,稳定(火烈鸟、五四广场)
环境雕塑应与环境相适应
1、《国王与王后》与《美人鱼》为什么不能互换
创意与环境相结合。
2、比较友好广场和劳动公园的大球雕塑,分析为什么不可以互换。
材质、色彩与环境相适应。
3、游戏:将雕塑置入相应的环境之中
微课演示一件环境雕塑的设计过程
为大连科技馆设计一件雕塑。
设计何种风格?
选择什么材料?
整体造型有何特点?
欣赏环境雕塑作品
结合作品,分析点、线、面的表现手法及色彩的应用。
课堂练习:
为某一环境设计一件环境雕塑,注意选择的材料。
拓展:
介绍自己设计的环境雕塑作品,展示、评价。
欣赏各种新型材料的环境雕塑作品,感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通过思考、讨论,丰富视觉体验,引发兴趣。
对环境雕塑进行总体介绍,让学生有初步了解,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启发学生去主动感受与思考。
运用比较法,使学生一目了然,思路清晰。
通过演示,解决本课的难点。
进一步感受不同风格的环境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