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水一中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吉水一中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2-03-30 07:4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吉水一中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2012-2)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
1.物理量或物理量的单位,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
A.在力学范围内,长度、质量、时间为三个基本物理量
B.后人为了纪念牛顿,把“牛顿”作为力的单位
C. “米”、“克”、“牛顿”都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D. 1N/kg =1m/s2
2.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以时间t为横轴的图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甲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B.图乙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
C.图丙可能是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 D.图丁可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
3.如图所示,物体的运动分三段,第1、2s为第I段,第3、4s为第II段,第5s为第III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1s内与第5s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B.第1s的加速度大于第5s的加速度
C.第I段和第III段的平均速度相等
D.第I段与第III段的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都相同
4.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木块P和Q,水平力F推动两个木块做匀速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
A. P受3个力,Q受3个力
B. P受3个力,Q受4个力
C. P受2个力,Q受5个力
D. P受4个力,Q受6个力
5.如图所示,大小分别为F1、F2、F3的三个力恰好围成一个闭合的三角形,且三个力的大小关系为F1
<F2<F3,则下列四个图中,这三个力的合力最大的是 ( )
6. 一快艇从离岸边100m远的河中保持艇身垂直河岸向
岸边行驶.已知快艇在静水中的速度图象如图甲所
示,流水的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
A.快艇的运动轨迹一定为直线 B.快艇的运动轨迹一定为曲线
C.快艇到达岸边所用的时间为20s D.快艇到达岸边经过的位移为100m
7.在做“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中,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在力F1、F2的共同作用下被拉至O点,如图所示.现保持橡皮条被拉至O点不动,F2的方向不变,改变F1的大小和方向,在F1和F2之间的夹角由钝角逐渐减小为锐角的过程中,F1的大小将( )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8.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A和B之间用轻弹簧相连,在拉力F作用下,AB共同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突然撤去拉力F,此瞬间A和B的加速度大小为a1和a2,则( )
A.a1=a2=0 B.a1=a,a2=0
C., D.,
9. 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以后落到地面上的Q点,若传送
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使传送带随之运动,如图所示,再把物块放到P点自由滑下则( )
A.物块将仍落在Q点 B.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左边
C.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右边 D.物块有可能落不到地面上
10. 如图甲所示,两物体A、B叠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对物体A施加
一水平力F,F~t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两物体在力F作用下由静止
开始运动,且始终相对静止,则( )
A.A对B的摩擦力方向始终与力F的方向相同
B.2 s~3 s时间内两物体间的摩擦力逐渐减小
C.两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D.两物体沿直线做往复运动
11.在空气阻力大小恒定的条件下,小球从空中下落,与水平地面相碰后弹到空中某一高度,以向下为正方向,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取g=10 m/s2,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图中两条直线平行
B.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375 m
C.小球弹起到最大高度的时刻t2=0.80 s
D.空气阻力与重力的比值为1∶5
1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穿在离心机的水平光滑滑杆上,M用绳子与另一质量为m的物体相连。
当离心机以角速度ω旋转时,M离转轴轴心的距离是r。当ω增大到原来的2倍时,调整M离转轴
的距离,使之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则:( )
A、M受到的向心力增大 B、M的线速度减小到原来的1/2
C、M离转轴的距离是 r/2 D、M离转轴的距离是r/4
二、实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13题4分,14题8分,共12分,将正确答案填写在题目的横线处。)
13.一位同学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中,只画出了如图所示的一部分曲线,于是他在曲线上取
水平距离相等的三点A、B、C,量得。又量出它们之间的竖直距离分别为h1 = 0.1m,
h2 = 0.2m,利用这些数据,可求得:
①物体抛出时的初速度为_________ m/s;
②抛出点在A点上方高度为_________m处
14.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重力加速度(已知打点频率为50Hz)
(1)实验时下面的步骤先后顺序是________.
A.释放纸带    B.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
(2)打出的纸带如下图所示,可以判断实验时重物连接在纸带的_______端.
(选填“左”或“右”)
(3)已知纸带上记录的点为打点计时器打的点,打点计时器在打C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所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m/s2.(此小题两空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4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9分)有一种能获得强烈失重、超重感觉的巨型娱乐设施。先用电梯把载有乘客的座舱送到大约二十几层楼高的高处,然后让座舱自由落下,落到一定位置时,制动系统开始启动,座舱匀减速运动至快到地面时刚好停下。座舱的v-t图象如图所示。
(1)座舱加速下降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
(2)座舱减速下降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
(3)若某人手托着重力为50 N的铅球进行这个游戏,当座舱下落至第4 s末的时刻,手对铅球托力
大小是多少?
16.(9分)某驾驶员酒后驾车,车速为72km/h,当看到前方50m远处的障碍物时开始刹车,其反应
时间为1.5s(从意识到应该停车到操作刹车的时间),该时间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设刹车后汽
车受到的阻力等于重力的O.5倍。
(1)求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运动的距离。
(2)通过计算说明汽车能否在撞到障碍物之前停下来
17.(10分)如图所示,质量M=400g的劈形木块B的上表面呈水平,上面叠放一个质量m=200g的木块A。将A、B一起放在倾角θ=37°的斜面上。B与斜面之间及B与A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当B受到一个F=5.76N的沿斜面向上的作用力F时,A 、B相对静止,一起沿斜面向上运动。
求:(1)B的加速度大小a;
(2)A受到的摩擦力f和A对B的压力N的大小。(sin37°=0.6,cos37°=0.8,取g=10m/s2)
18.(12分)
如图是利用传送带装运煤块的示意图。其中,传送带长20m,倾角θ=37°,煤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传送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半径相等,主动轮轴顶端与运煤车底板间的竖起高度H = 1.8 m ,与运煤车车箱中心的水平距离x = 1.2m 。现在传送带底端由静止释放一些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在传送带的作用下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与传送带一起做匀速运动,到达主动轮时随轮一起匀速转动。要使煤块在轮的最高点水平抛出并落在车箱中心,取g = 10 m/s2,sin37°=0.6 , cos37°= 0.8 ,求:
(l)传送带匀速运动的速度v及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半径R
(2)煤块在传送带上由静止开始加速至落到车底板所经过的时间T
高一物理月考试卷答案(2012-2-18)
选择题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AD BC C C BC D D A A BC BD
实验填空题
13. (1)2 m/s (2)0.0125 m
14. (1)BA (2)左 (3) 1.17m/s 9.75 m/s2(
计算题
15. 解:由公式a= (Vt-V0)/t 得:
座舱加速下降的加速度:a1=30/3 m/s2=10 m/s2
座舱减速下降的加速度:a2=-30/2 m/s2=-15 m/s2
铅球在4s末,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F= a2m
而 mg=50N得m=5kg
所以:F=-125N
16. 解: ( l ) v =72km/h=20 m/s
反应时间内匀速的距离:X1= v t
=20×1.5=30m
(2)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0.5mg=am
a=-5 m/s2
由得 : 减速位移: x2=40m
汽车从刹车到停止共行驶的距离:x= X1+ x2=70m>50m
故汽车在撞到障碍物之前不能停下来
17. 解:以A,B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得:
F-(M+m)gsin37°-u(M+m)gcos37°=(M+m)a
a=2m/s2
对A受力分析得:
N-mg=masin37°
N=mg+ masin37°=2.24(N)
F=macos37°=0.32(N)
18.解:( l )由平抛运动的公式,得
代人数据解得
要使煤块在轮的最高点做平抛运动,则煤块到达轮的最高点时对轮的压力为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代人数据得=0.4m
(2)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得=0.4m/s2
由得
加速过程 =5s
s=at2/2 S=5m
匀速过程 t1=(20-5)/2=7.5S
下落时过程t2=0.6s
故总共的时间T=t+ t1+ t2=13.1s
P
Q
F
v
固定点
O
F2
F1
橡皮条
r
A
B
F
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