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8 20:4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
登飞来峰
望岳
——杜甫
古代诗歌五首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
作者介绍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闻名世界,各有千秋。
东岳泰山(1532.7米),山东泰安;
西岳华山(2154.9米),陕西华阴;
北岳恒山(2016.1米),山西浑源;
中岳嵩山(1491.7米),河南登封;
南岳衡山(1300.2米),湖南衡阳。
了解“五岳”
泰山: 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其中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这首诗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了解“泰山”
《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西岳。这是第一首。此诗写于诗人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的朝气。
背景资料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朗读诗歌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理解全诗
青:指山色。
岱宗:指泰山。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钟聚集。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理解全诗
凌:登上。
曾:同“层”。
会当:终当,终要。
荡胸:心胸震荡。
决眦:眼眶。
译文:(望着)层云生起,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译文: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
合作探究
1.首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设问句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敬意,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合作探究
2.你认为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割”字是“切断”的意思,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和遮天蔽日。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3.作者在颈联中写到他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睁大眼睛,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了崇山峻岭之中。
合作探究
4.尾联让你想到了孔子的哪一句话?说说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这句不仅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之顶的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抱负。
“登泰山而小天下”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阴阳割昏晓
阴——古义:山北水南为阴;今义:不见阳光的地方。
阳——古义:山南水北为阳;今义:温暖、明亮。
会当凌绝顶
古义:登上;今义:侵犯、逼近、升高。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指山色。
一览众山小
形容词作名词,神奇和秀丽的景色。
使动用法,使……震荡。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荡胸生曾云
概括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板书设计
望岳
气象雄伟
胸怀博大
写景
远望 绵延不绝、巍峨高大
近望 神奇秀丽、遮天蔽日
抒情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愿望 勇攀绝顶、俯视一切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古代诗歌五首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遒劲清新。他的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今有文集《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飞来峰”介绍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 “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背景资料
本诗写于作者30岁时,皇佑二年(1050年)夏,是作者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所作。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朗读诗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全诗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千寻:形容塔高。
闻说:听说。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理解全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缘:因为。
眼:视线。
最高层:最高处。
译文: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精读细研
1.从写作手法角度,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侧面衬托出古塔之高,直入云霄。这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精读细研
2.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诗人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诗人构思的精深。
精读细研
3.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及个人经历思考,《登飞来峰》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这里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出了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精读细研
4.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精读细研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合作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政治抱负?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合作探究
2.《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相同
不同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但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概括主题
《登飞来峰》中诗人借景抒情,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写景
议论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云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高瞻远瞩
胸怀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