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精神的三间小屋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30 21:4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精神的三间小屋
人教版 ·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毕淑敏
作者简介
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
照片
版权原因,请自行添加
自此读准
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麾(huī)下
广袤 (mào)
赘(zhuì)余
窗棂(línɡ )
坍(tān)塌
要诀(jué)
困厄(è)
襟(jīn)怀
驰骋(chěnɡ)
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ɡ wù )
俯拾即(jí)是
弋(yì)游弋
戈(ɡē)戈壁
坍(tān)坍塌
彤(tónɡ)彤云
僵(jiānɡ)冻僵
疆(jiānɡ)边疆
缰(jiānɡ)缰绳
形似字
在旧院还未完全坍(tān)塌的矮墙上,我看见了一片(tónɡ)彤云。
在严寒的边疆(jiānɡ),骑马巡逻的战士们,牵着冻僵(jiānɡ)了的缰(jiānɡ)绳,艰难地行走在国境线上。
串句记忆法:
01
02
词语注释及读写
自惭形秽:
广 袤:
积 攒:
可望而不可即:
宽 宥:
间不容发:
原指因自己的举止容貌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开阔,广阔。广,从东到西的长度。袤,从南到北的长度。
一点(儿)一点(儿)地聚集
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宽恕,原谅。
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间距离极小。
游弋:
形销骨立:
轻 觑:
濡 养:
俯拾即是:
抽丝剥茧:
在水中游动
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轻视,小看。
滋养。
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皆是。
一根一根地把丝抽出来,一层一层地把茧剥开。形容分析间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麾下:
将旗之下,这里指手下,手中。
词语注释及读写
鸠占鹊巢:
词语注释及读写
李代桃僵:
相得益彰:
嘟 囔:
坍 塌:
灰 烬:
窗 棂:
矗 立:
困 厄:
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
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指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彰,显著。
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倒塌,崩塌。
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
窗格子。
高耸地立着。
指困苦危难,或(处境)艰难窘迫。
广袤——广阔
词语巧辩
相同点:
都含义“空间宽广”的意思。
“广袤”不仅指横向空间宽广,也指纵向空间也很宽广:
“广阔”只限于横向空间的宽广。
不同点:
例 句:
草原的广袤与海的辽阔让人荡气抒怀。
作为一种新媒介,徽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01
02
矗立——站立
相同点:
都含有“立”的意思。
“矗立”侧重于“高和耸”的形象和气势。
“站立”侧重于“站的状态。
不同点:
例 句:
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西面。
只剩下我,独自站立在街边,看着雨水打在路上所激起的小水花。
01
02
课文详解
01
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
引用名言:
引出本文讨论的话题——如何让自己的心灵博大。
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设 问:
段 解:
引人思考。
引出本文讨论的话题——如何让自己的心灵博大。
02
甚至那句恨不能人人皆知的中国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也让我们在敬仰之余不知所措。
引 用:
引用俗语,形象地表明了胸襟在现代人中的缺失。
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课文详解
03
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空间的概念。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
引出下文:
段 解:
引发人们思考的同时,引起下文的进一步论述。
由空间概念引出下文有关精神空间的思考。
04
人们常常说,安居才能乐业。如今的城里人一见面,就问,你是住两居室还是三居室啊?……喔,两居室窄巴点,三居室虽说并不富余,也算小康了。
段 解:
结合实际,从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讨论的居住环境说起,为下文“精神的小屋”埋下伏笔。
05
04
人们常常说,安居才能乐业。如今的城里人一见面,就问,你是住两居室还是三居室啊?……喔,两居室窄巴点,三居室虽说并不富余,也算小康了。
段 解:
结合实际,从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讨论的居住环境说起,为下文“精神的小屋”埋下伏笔。
课文详解
身体活动的空间是可以计量的,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
过 渡:
由人们通常注意“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心灵活动的疆域”的话题的讨论。
06
有一颗大心,オ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强调拥有一颗大心的必要。
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呼应文题:
要拥有一颗大心,就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们的心灵空间。
07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
排比ー一列举“爱”的具体内容。
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
排比:一一列举“恨”的具体内容。
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挤”字,强调了“有一颗大心”的必要。
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拟人:将“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喻作“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之声,想象丰富,生动形象;“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人生的种种经历对精神产生的影响。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
比喻:描述“爱比恨多”的精神小屋的美好。
比 喻:
比 喻: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描述“恨比爱多”的精神小屋的凄惨。
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告诉我们如何营造“第一间精神的小屋”。
段 解:
描述盛着爱和恨的小屋的不同面貌及如何营造美好的精神小屋。
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所以,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段 解:
表明营造第一间精神的小屋,需要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第二部分第一层(⑦、⑧):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08
09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领起下文:
引出下文有关精神的第二间小屋——事业的闻述。
10
一个人从25岁开始做工,直到60岁退休,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按一日工作八小时,一周工作五天计算,每年就要为你的职业付出两千个小时。若一直干到退休,那就是七万个小时。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始于惊骇,终于沉思。
列 数 字:
列举具体实的数据,表明工作在我们生命时光之中所占比重之大,为后文述让所爱的事业住进精神小屋提供依据。
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对 比:
对比从事喜欢的工作和从事不喜欢的工作带来的截然不同的感受,突出喜爱所从事工作的幸福感。
段 解:
用具体的数据作鮮明的对比,表明对工作的喜爱与否将得到的不同感受。
我不晓得一下子就找对了行业的人,能占多大比例。从大多数人谈到工作时乏味麻木的表情推算,估计这样的幸运儿不多。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段 解:
从现实生活出发,分析工作对我们的精神的漏养或腐蚀作用。
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
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如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
指出寻找的过程会是漫长且艰难的。
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晃了我们的眼。
具体分析事业对我们有腐蚀作用的原因。
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
具体分析事业对我们有濡养作用的原因。
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段 解:
论述事业对我们的精神有腐蚀或养作用。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引出下文有关第三件小屋——自身的闻述。
比 喻:
事业比喻成田野,形象地表明了正确对待事业的应有的态度。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段 解:
指出营造第二间小屋的优雅要诀在于对事业做好规划。
第二部分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领起下文:
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设 问 :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指出人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于忽略自己。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对 比:
“高速公路”与“羊肠小道”形成鮮明对比,形象地表现了我们自己的头脑中过多地充斥着别人的思想,而忽略自己的思维的现状。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ー个小小的储藏盒。
比喻、对比:
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我们对自己的忽略。
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暸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的,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段 解:
指出人们常常犯下忽略自己的错误。
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
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忽略了自己的严重后果,将原本不可见的精神世界坍塌的情景化为鲜明的画面,观之令人触目惊心。
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拟 人: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指出了忽略了自己导致精神困苦,无所依附的后果。
段 解:
指出常常忽略了自己的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二部分(⑦~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的“三间小屋”。
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
议 论:
指出建设三间精神的小屋是我们的权利。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排 比:
指出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建设属于自己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段 解:
阐述建设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可能性。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第三部分(18-19):指出我们能够建筑精神的三间小屋,并扩建成精神大厦
指出建设好精神的小屋后还需要进一步扩建,并描绘出了美好的愿景。
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
段 解:
描绘建设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美好愿景。
第①-③段,引用两向名言并发表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指出打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的必要性。这三段文宇属于引言部分,主要作用在于引起下文的议论,并在客观上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文题思考
第一部分(①-⑥)
请你概述第①-③段主要写了什么?试分析其作用。
第二部分(⑦-17)第一层(7、8)
文题思考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小屋”比作“全色的池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屋之美,使说理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同时,将“爱比恨多”所产生的效果与“恨比爱多”产生的后果形成对比,突出了营造第一间小屋需要具备爱心的必要性。
01
请你赏析“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形销骨立”这个句子。
(考点: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点拨:解答此类题,应遵循以下步骤:
理解情感表达。分析向子所蕴涵的作者的或人物的情感。答题模式一般为: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或描写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01
02
03
确定赏析的角度。可以从“修辞手法”入手,如比喻拟人等;可以从“词语妙用”入手,赏析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可以从“描写方法”入手,如细节描写、倒面描写等;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即从描写、抒情、议论、记叙等。
分析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向子的具体内容。
不能,因为第一间小屋里还要用来盛恨,包括对且悉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等等。
02
你认为,第③段中“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能不能理解为最终有把“第一间小屋”建设成盛满爱的小屋?简述理由。
作者用“庞大的数字”计算出人生中用在工作岗位上的光阴,并用两个假设句:“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种衣,针芒在身”说明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所产生的深刻的影响,并告诚人们要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要找准自己倾心的爱好,而且这需要时间。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第二层(9-13)
01
第10段的数字和假设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02
为什么说“适合你的事业,如同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找寻”?
03
第12段末尾有个“鸠占鹊巢”,是种比喻的说法,从文中看,“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不但是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象雨后白桦林中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以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03
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什么?
建造“坚国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
第三层(14-17)
01
怎样理解段中“自身”这个词的含义。
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板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02
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群体。
02
文中第17自然段开头说“如果真是那样”,这里的“那样”指的是什么?“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又会怎样?
“那样”即第16自然段中鲜明对比的有关情况。“如果真的那样”则“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它纸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第三部分(18-19)
01
如何理解“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句话?
因为相对于人类而言,它涉及的都是个人的喜怒哀乐、事业与生活;相对个人而言,它的意义可能比大地、海洋、天空都要宽广。
02
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主旨归纳
作者由两句名言引出自己的感慨与思考,借精神的三间小屋一一爱恨、事业、自身,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互动探究
01
作者所说的三间精神小屋的实际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呢?
(1)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使希望永恒在前;
(2)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3)完善自我,弘扬个性。修建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以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
永恒。
三间小屋的含义:
02
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精神小屋建设得美观、结实,并有丰富的储物?
首先要为自己的精神生活留下足够的空同,并且应该心中充满爱意。
其次,要用独立的思考来重塑自我,保持自身思想的独立。
同时,还要认真地规划、寻找自己所喜爱的事业,使事业和人生和谐、相得益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精神小屋建设得美观、结实,并有丰富的储物
互动探究
写作借鉴
本文开头第①②自然段,分别引用了雨果的名言及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从两句名言写起,为下文写人需要修建精神的三间小屋做好了铺垫,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01
引用名言,巧妙开篇。
文章在论述“精神的三间小屋”时,分别以“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来引领对如何营造精神的三间小屋的论述,这种并列的结构方式,使行文显得条理清晰,结构分明。
02
并列结构,条理清晰。
如文章第②段“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代,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使用对比的手法,将“精神的小屋”“爱比恨多”与“恨比爱多”时的不同情状拿来对比,前者“光明温暖”,后者“阴风惨惨”,很自然地让读者接受了“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应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的观点。
03
对比手法,论述充分。
04
用语形象,修辞巧妙。
如“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使用了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事业”喻作“挟持者”,将“人”喻作“人质”,阐述了事业对人的濡养或腐蚀作用,使论证显得形象生动。
谢谢观看
人教版 ·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