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有多少块糖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相同加数连加计算。(教材第16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数一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运算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为学习乘法积累活动经验。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道不同的连加算式。
三、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不同的方法数物体的数量。
难点: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中物体的个数,并列出相应的连加算式。
一、情境引入
师:从前往后数一数我们班的课桌,一共有几排?每一排有几个小朋友?再从左往右数一数,课桌有几列?每一列有几个小朋友?(先让学生自由数一数,再指名学生说一说,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排”,什么是“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结合“数一数”的活动,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有多少块糖)
二、学习新课
1.数没有规则放置的物体的数量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问题1情境图)
师:你知道这里有多少块糖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进行小组交流,派学生代表汇报)
可能出现的数数方法:①1块1块地数:1,2,3……
②2块2块地数:2,4,6,8……
③5块5块地数:5,10,15,20……
(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应当给予肯定,尤其是学生说出根据数目的多少选择不同数法的时候,更应该给予表扬)
2.数方阵中物体的数量。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问题2左边圆形糖果图片)
师: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填一填。有多少块糖?(学生自己数一数,完成填空后,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每行有7块,有2行,一共有14块。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问题2右边方形糖果图片)
师:数一数,填一填。有多少块糖?(学生自己数一数,完成填空后,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每列有4块,有3列,一共有12块。
师:有多少块糖?你能用几种方法数?(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问题3图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横着看,每行5块,有3行,就是有3个5相加,算式是5+5+5=15(块)。
竖着看,每列3块,有5列,就是有5个3相加,算式是3+3+3+3+3=15(块)。
教师总结:无论横着看还是竖着看,结果都是相同的。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第1题:(圈一圈略)一共有25个。
第2题:4 5 20
第3题:(1)10 3 30 (2)3 10 30
第4题:(1)5 3 15 5+5+5=15(格)
(2)3 4 12 3+3+3+3=12(格)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是什么?
有多少块糖
1.每行有7块,有2行,一共有14块。每列有4块,有3列,一共有12块。
2.横着看,每行5块,有3行:5+5+5=15(块)。
竖着看,每列3块,有5列:3+3+3+3+3=15(块)。
1.情境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情境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游戏教学法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的功能。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糖的历史
蔗糖是人类基本的粮食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和印度,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南美种植甘蔗则是15世纪以后的事。中国蔗糖的生产,真正取得较大发展的是在唐、宋两朝之际,其中宋代的成就可能更大一些。
西方各国对于糖的研究,据记载始于16世纪中叶,1747年德国化学家A·马格拉弗首次从甜菜中分离出单糖,但并未受到重视。1822年,化学家佩恩采用脱色吸附剂用于甜菜糖的精制,也就是说,直到此时,国外才开始自己发展起来的生产工艺制造糖类制品,与中国唐代初年就能生产纯白的蔗糖相比,在时间上晚了1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