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这里的“另一场战争的开始”是指(
)
A.美苏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抗
B.亚非拉民族民主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D.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2.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美苏之间军备竞赛螺旋式上升
B.“冷战”时各国无武装冲突
C.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D.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
3.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这表明(
)
A.美国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B.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D.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4.美苏冷战的多次对抗中,双方始终心照不宣地保持自我控制。如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尽管双方战争的调门很高,底下的接触却非常多,赫鲁晓夫和肯尼迪之间有几十封信件往来,双方在核按钮旁边没有冲动,事件以和平解决结束。这种“自我控制”表明(
)
A.第三世界兴起对霸权主义的抵制
B.经济多极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C.双方都难以承受现代战争的灾难
D.苏联尚不具备全方位对抗的实力
5.两极格局解体后,对当前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格局描述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流
B.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C.美国推行单边主义获得成功
D.和平与动荡是当今世界的现实
6.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其著作《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说:“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以下能用来说明作者观点的史实有( )
A.以美为首的盟国离心力加强
B.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C.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与发展
D.美苏共同主宰世界局面结束
7.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实施自称“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改革,推进强制保险,受保者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和患病时均可申请补助,使工人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些做法(
)
A.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B.移植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C.兑现了“伟大社会”的承诺
D.有利于其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8.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一个“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其意在强调(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回归自由放任传统
C.政府的干预应该适度
D.实行全球自由贸易
9.英国《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这表明欧洲国家(
)
A.示威骚乱有可能演变为战争
B.福利政策已不能缓和社会矛盾
C.面临严重的财政与政治危机
D.福利政策弊端、问题不断显现
10.某班同学围绕“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展开研究性学习,设计了如下示意图。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市场体制
B.分配机制
C.产业结构
D.经济模式
11.英文的“Communication”有多重译义,一般包括“传播”“传达”“交通”和“交流”。有人说,从互联网迄今的发展过程看,网络就是传媒Communication。对互联网的这一理解旨在强调互联网(
)
A.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B.最大的成功在于技术的不断更新
C.作为人类交往方式而存在与发展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12.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苏联模式的维护
13.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要求对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其拥有的农业机械转卖给集体农庄。至1959年底,在苏联全国原有的近8000个拖拉机站中只剩下了34个,同时,从7月1日起又取消了集体农庄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代之以统一采购的办法。这一措施( )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B.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改革目标
C.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
D.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
14.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B.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C.给予企业以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D.扩大企业自主权
15.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推行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
A.造成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和敌视
B.造成不同宗教信仰居民之间的隔阂和敌视
C.会引发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冲突
D.印巴并立对英国不利
16.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瓦德指出,“泛非主义是所有在非洲本土以及移居在世界各地黑人的愿望,他们通过黑非洲文明的属性在文化上得到体现。竭尽全力投人到黑人几个世纪抵抗奴隶制和殖民化的运动中去,这种愿望以非洲合众国的形式形成了大陆的政治统一”。泛非主义(
)
A.实现了非洲大陆一体化进程
B.使非洲彻底摆脱了西方经济控制
C.使非洲彻底实现了主权独立
D.反映了非洲要求团结统一的愿望
17.1961年9月,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领导人不包括(
)
A.阿登纳?????????????
???B.铁托??????????????????
???
C.尼赫鲁?????????????
???
D.纳赛尔
18.二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印度等经济显著发展的事实说明(
)
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B.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C.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必须共同发展
D.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发展战略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9.(16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呈现紧张与缓和、动荡与和平交替变换的局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的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合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
——刘绪始、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二
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美】沃尔特?拉弗背《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
材料三
世界格局的演变
(1)材料一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实施这一行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威力”受到那些国际力量的限制?(4分)
(3)“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产生什么影响?目前,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其发展趋势是什么?(6分)
20.(16分)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成为美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起新型的产业间分工体系,而从旧有的产业中解放出来的生产要素则用于发展高科技产业。美国积极推行以拓展海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克林顿政府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进出口的快速扩张为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牵引力。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美国带来了巨额的进出口,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也给美国带来了巨额的资本净流入,其中外国直接投资有相当部分流入了高新技术产业。
——王清平《论美国新经济的实质》
材料二
由于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之后(如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维也纳体制,一战后形成凡尔赛体制,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制),所以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原来的两极格局早已出现了破绽,因此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力量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竞相角逐,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
——余伟民、郑寅达《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经济全球化为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提供的条件。结合所学,除了经济全球化因素之外,美国新经济的兴起还与克林顿政府的哪些政策措施有关?(8分)
(2)材料二中,“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多极化趋势加强对国际关系产生的主要影响。(8分)
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到来。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新科技革命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阅读材料,从“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材料相关信息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18:ADCCC
ADCDB
CDDDD
DAD
19.(1)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提出杜鲁门主义
(2)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
(3)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发展
20.(1)条件:生产的全球化(国际分工体系)促进了美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贸易全球化为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条件;投资全球化为美国新经济提供了快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条件。
政策措施: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2)标志性事件: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主要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民族主义力量活跃,局部性的冲突和动荡加剧。
21.答案:示例一
观点:科技创新带来生产动力的变化。
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机器时代的到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使用和内燃机的发明将人类推进到电力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示例二
观点:科技创新引发经济结构变化。
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使机器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工业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经济结构中重工业比重增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并出现了知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