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农家小院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运用表内乘、除法解决问题。(教材第93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3.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和除法的口算。
三、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人们过惯了城市生活,周末时大家喜欢到农村去玩玩,呼吸农村的新鲜空气,你们去过吗?和谁一块儿去的?(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了农村里的小院,你看到什么数学信息呢?(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最上面主题图)
(板书课题:农家小院)
二、学习新课
1.学生观察,说一说图上有什么。
学生:墙上挂着玉米,树上有柿子,还养了小兔子,菜地里有南瓜、黄瓜、青椒……
2.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最上面主题图)
师:说一说,你能提出哪些可以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问题1:墙上挂着多少根玉米?
问题2:54个柿子,每盒装6个,需要装几盒?
……
鼓励学生找出信息并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
(1)师:挂着多少根玉米呢?(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墙上的玉米共有6串,每串有8根,求挂着多少根玉米,就是求6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教师板书:
8×6=48(根)
教师小结: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师:54个柿子,每盒装6个。需要几个盒子?(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54个柿子,每盒装6个,求需要几个盒子,就是求54里面有几个6,用除法计算。
教师板书:
54÷6=9(个)
教师小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3)师:有12只兔子,4个笼子,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兔子?(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小院里有12只兔子,4个笼子,要把这些兔子平均放到笼子里,就是平均分,也用除法计算。
教师板书:
12÷4=3(只)
教师小结:平均分的时候用除法计算。
(4)师:今年结了20个南瓜,如果每筐装4个南瓜,这些南瓜需要装几筐?(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今年一共结了20个南瓜,每筐装4个,求需要装几筐就是求20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教师板书:
20÷4=5(筐)
(5)师:青椒高7厘米,黄瓜高35厘米,黄瓜的高度是青椒的几倍?(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青椒高7厘米,黄瓜高35厘米,求黄瓜的高度是青椒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师板书:
35÷7=5
教师总结:①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②平均分的时候用除法计算。
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④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⑤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学生分小组交流,并派学生代表汇报)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94页“练一练”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答案不唯一)
(1)平均每人分到几张彩纸?
24÷8=3(张)
(2)第一小组一共需要多少颗珠子?
9×8=72(颗)
(3)平均每个人折了多少只千纸鹤?
32÷8=4(只)
第2题:(1)(答案不唯一)买3个练习本需要多少元?
3×3=9(元)
买5辆玩具汽车需要多少元?
9×5=45(元)
(2)(答案不唯一)可能买了玩具汽车:36÷9=4(辆)
可能买了剪刀:36÷4=9(把)
第3题:提示:连7的倍数有14,21,28,35,63,49,42。连8的倍数有32,16,40,48,64。
第4题:小兔:4×2=8(元)
小松鼠:24÷8=3
小牛:20÷4=5(盒)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农家小院
墙上挂了多少根玉米? 8×6=48(根)
需要几个盒子? 54÷6=9(个)
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兔子? 12÷4=3(只)
需要装几筐? 20÷4=5(筐)
黄瓜的高度是青椒的几倍? 35÷7=5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农家小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一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学中,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利用小组合作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除号的由来
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上说:“凡除之法,与乘正异。”当时,人们用算筹和口诀来计算除法。阿拉伯人曾用过两个数之间加一条短线“-”的方法表示相除。1631年,数学家W·奥特雷德也曾设想过用符号“:”表示除法,但没有推广开来。数学中正式把目前的除号作为除法运算符号的是瑞士数学家哈纳。哈纳在计算时,遇到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却没有恰当的符号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把阿拉伯人表示除法的小短线“-”和奥特雷德的除法记号“:”合二为一,用一条橫线“-”把两个小圆点“:”从中间分开,产生了表示除法的新记号“÷”,即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