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1米有多长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m)。(教材第53~54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理解并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能估测物体的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空间观念。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索中培养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以及互相协作的团结精神。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米尺。
学生准备:1厘米长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动物游乐园里真好玩儿,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往里面跑,可是长颈鹿却被保安给拦在了门口(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最上面主题图),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教师提示:因为游乐园要求“身高 1米以上要买票”。(学生自由讨论)
师:你怎么知道长颈鹿身高在1米以上呢?(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游乐园门口1米处画了标记,长颈鹿的身高超过了1米标记线,所以要买票。
师:小乌龟要买票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小乌龟的身高不足1米,不用买票。
(板书课题:1米有多长)
二、学习新课
1.探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认一认,想一想。(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问题1情境图)
(1)拿出1厘米长的小棒。
师:把1厘米长的小棒接起来,2个同学的小棒一共长多少厘米?3个同学呢?……100个同学的小棒连起来一共是多少厘米?
(2)教师讲解:100个1厘米连起来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米可以用m表示。(教师板书)
师:看(课件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位新朋友。数一数,是不是有100厘米。
(学生自己数,明确1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教师提示: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感知1米有多长。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指名学生回答,给予鼓励)
师:请看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问题3情境图)
学生回答:量身高。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吗?知道的举手。
师:不知道也没关系,我们来现场量一量。(指名学生站直与米尺比一比,指名其他学生读出身高)
3.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
师:小组合作,用米尺量一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长多少米?(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教室的长,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做法,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明测量的方法。
师:根据上面的探索过程,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教师巡视,再交流汇报)
4.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师: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门高约2__________。
一拃长约15__________。
黄瓜长约20__________。
橡皮长约3__________。
李老师身高约175__________。
树高约10__________。
教师引导:“厘米”和“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通过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5.估测长度。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试一试问题1情境图)
师:估一估,小明、机灵狗有多高?(指名学生回答)
师:量一量,黑板有多长?(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试一试问题2情境图)
师:当剩下的长度不够1米时,怎么办?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要看是多少厘米。(学生汇报测量结果,用几米几厘米表示,教师进行评价)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54~55页“练一练”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1米大约相当于5支铅笔长,餐桌的长大约是1米。
第2题:(1)厘米 (2)厘米 (3)米 (4)米 (5)厘米 (6)厘米
第3题:小女孩猜得对。
第4题:略 提示:动手量一量,根据实际情况填表。
第5题(1)1 (2)30 (3)(提问不唯一)蚂蚁已经爬了80厘米,距离终点还有多少厘米?
100-80=20(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
1米有多长
1.米的意义:米用来表示较长物体的长度,用字母“m”表示。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或1 m=100 cm。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并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米”是学生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这节课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学生对于1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去说,用自己的手去操作,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长度单位“米”的由来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起源于法国。177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
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刻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