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3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习题练习(含答案)一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第3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习题练习(含答案)一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8 22:5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第3课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那种传说精神病院给病人坐电椅或精神科大夫身上带有电棒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中国科技大学研制了我国首台具有体验交互功能的美女机器人“佳佳”,不仅有和常人一般逼真的面庞,还能像真人一般和普通人交流。
B.
村委会班子认为,在现代化形势下,财富的充足和可持续增长需要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要让村民真正富起来,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
C.
真理标准问题在讨论以前,《人民日报》和不少报纸以及社会舆论已经就教育上“两个估计”问题、所谓“文艺黑线”问题等,强烈地提出拨乱反正的要求。
D.
“金砖峰会”已走过10年,集中代表着广大新兴经济体利益的“金砖五国”在这十年来脱颖而出,加速发展,是实实在在的南南合作主力军。
3.下列对联的内容与括号内的说明,不契合的一项是
(  )
A.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除夕)
B.
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清明)
C.
话旧他乡曾作客,登高佳节倍思亲。(中秋)
D.
千载招魂悲楚仕,万人抚卷叹离骚。(端午)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跋涉(bá)
麻痹(bì)戕害(qiāng)澄清(chéng)
B.
狭隘(yì)
消遣(qiǎn)
时髦(máo)
肥皂泡(pào)
C.
慰藉(jí)瞬间(shùn)蓬勃(péng)
永葆青春(bǎo)
D.殿宇(diàn)
苍穹(qióng)
白炽灯(zhì)
胡诌(zhōu)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谬误  赌搏  挖墙脚  视而不见
B.
按语  针砭  孺子牛  卷帙浩繁
C.
舆论  松弛  主旋律  汪洋兴叹
D.
签名  禁鱼  擎天柱  无稽之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我们需要去研究,去认识;________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________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________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够________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
6.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我们需要去研究,去认识
B.
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
C.
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认识
D.
我们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躺  扩充  生动  逐渐
B.
靠  裁剪  丰富  逐步
C.
躺  裁剪  生动  逐步
D.
靠  扩充  丰富  逐渐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就是披荆斩棘
B.
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C.
就是实事求是
D.
才是最大的胜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古今中外的发展实践所证明。汉唐盛世堪称中国古代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也是最为开放包容的时期。坚持开放包容、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正是促成汉唐盛世的重要因素。到了晚清,中国国力,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究其主要原因,是、闭关锁国造成了思想僵化、活力丧失、发展停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开放发展中,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靠中国人民的辛勤和汗水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0年来,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华章,对外开放。(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在30%以上,已成为世界最大市场之一。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进  一泻千里  抱残守缺  功不可没
B.
推动  一泻千里  故步自封  劳苦功高
C.
推动  一落千丈  抱残守缺  劳苦功高
D.
推进  一落千丈  故步自封  功不可没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实行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B.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C.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D.
改革开放以来,打开中国国门搞建设,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B.
中国对外开放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C.
不仅中国对外开放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D.
不仅中国对外开放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现在我国的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把原来一个法学院拆分为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法律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侦查学院等。这样的设置所培养的学生很难避免知识领域不够广泛的弊端,教师长期在这样的专业分工下从事教学和研究,也很难避免学术视野愈来愈狭窄的缺陷。
  著名法学家杨兆龙教授,在《新法学》月刊1948年第1期上发表了《法学界的贫乏》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法律的人最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对于与法学有关的非法学科目缺乏必要的了解。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等与法学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我们当然不能希望各个学法之士对于这些科目都有相当研究,但一个专业的法学家至少应该对与他的法律专业有关的几种科目有适度的认识。二是对于法学科目仅有局部的研究。法律的分门别类,本为研究之方便,并不是彼此间有何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学法之人应该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
  杨兆龙先生对20世纪40年代法学界的批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由于目前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杨先生过去批评的“法学界的贫乏”更有可能愈来愈严重。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已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即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等。所谓“古今通”,就是要打通中华法系到今日中国依法治国的隧道,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所谓“中外通”,就是要进行中国和西欧法治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试图弄清楚中国和西欧的法治究竟是一种文明类型的差异,还是一种发展阶段的差异。而且,西欧的历史在世界范围才是特殊的,希腊罗马那样的奴隶制社会,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中世纪采邑分封制、城市制度和教权、王权二元并立制度,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母体里正常“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道路,在其他地方也很难找到。正是因为如此,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富强起来、跻身于发达国家的成功者甚少。所谓“交叉通”,就是打通法学与其紧密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等隧道。所谓“名实通”,这里的“名”指理论,“实”指实际。“名实通”就是强调要从实践中提升理论。西方法学总体上给人一种重视逻辑假设、忽略历史论证的感觉。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借鉴史学家“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研究精神,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对那些不能被历史证明的逻辑假设,虽不能轻易否定,但也不能盲目推崇,只能把其视为一种理念,而非历史事实。从实践中提升理论,比逻辑推理更可靠一些。
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前我国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其弊端已现,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
B.当今法学教育分工过细,会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领域不广泛,教师也很难避免学术视野狭窄的缺陷。
C.法律的分门别类,原本为研究之方便,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彼此间有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
D.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富强起来,原因是重视理论假设、忽略实践论证。
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针对这一新问题,作者在文章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B.文章在论证中引杨兆龙教授的一文,意在阐明学法之人应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不能管窥蠡测。
C.对于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文章先指出现状,接着引杨教授的文章分析,最后指出应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
D.文章在分析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这一观点时,对“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都做了详细分析。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谓“古今通”就是指要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就是要通晓中国古今法治的联系,把握法治发展变化的规律。
B.我们希望每个学法之士对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与法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都应有一定研究。
C.杨兆龙教授的,对今天缺乏与法学有关的非法学科目了解或仅研究法学局部的学法之人,仍有借鉴意义。
D.以“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等研究精神是应该借鉴的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史学家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
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
(摘编自陆玄同《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
材料二
在敦煌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有效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
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讲好敦煌故事,需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不断满足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开发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摘编自孟庆川《把敦煌故事越来越自信地讲给世界》)
材料三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文化能够成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四大文化体系之一,与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之所以要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是因为敦煌文化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在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有非凡意义。
C.保护敦煌文物,要从利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监测保护、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
D.只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才能让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
16.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好敦煌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在讲述的过程中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包容。
B.敦煌文物的长期保护任重而道远,但并不意味着只进行保护,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敦煌故事打造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C.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材料一重点论述讲好敦煌故事的意义和如何讲好故事,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
D.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讲我们应如何传承敦煌文化,材料三则侧重从四个角度阐释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17.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一所强调的传承敦煌文化的方式的一项是(  )
A.编制舞剧以及室内情景体验剧。
B.培养高素质的讲解队伍,向游客讲述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
C.建设“数字敦煌”项目,满足人们欣赏、研究等方面的需求。
D.设立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护受损严重的壁画和雕塑。
18.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9.三则材料均谈到敦煌文化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理解的具体化: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中介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人既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理解者,而人的理解渗透到理论与实践的整个过程,成为其中至为关键的中介性要素。而具体化,则是理解发挥其中介作用的关键所在。
首先,理解的具体化表现为语言的具体化。作为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代表之一,德国诠释学家伽达默尔曾把语言看成是对普遍东西的真实具体化。人们通常只注意语言的工具性,视之为在使用者之外客观存在的工具。然而,伽达默尔却侧重于对语言进行生存论的分析,强调语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要素,语言具有不可磨灭的生存论意蕴。作为我们的语言,它渗透着我们对世界的全部经验。语言在我们的使用中,不仅把普遍化的共性的语言具体化为文本中的私人化的个性的语言,而且也与使用者的个人的生存经验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获得了一种具体化的呈现。
其次,理解的具体化还表现为情境的具体化。按照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理解不是要求理解者放弃自身的立场,恰恰相反,它要求理解者坚守自己的立场。文本固然代表了作者的立场,是作者意图的具体化表达,但它一旦获得自己独立的文本化存在形式,就远离了作者的原始情境,失去了自己本初的具体性,而成为一种有待确定的状态。在一切理解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文本的叙述与我们对于有争议的现实的理解之间的意义问题。因此,文本的理解不是要去复制作者的原初意图,而是要在文本所代表的普遍性和理解者自身的特殊性之间进行中介,从而创造出文本的新的意义。理解者必须从自身的具体情境出发展开对文本的理解,以便使文本的普遍意义在理解者的诠释学情境中具体化,形成文本的具体的新生意义。情境的具体化是达成根本理解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三,理解的具体化还必须落实到问题的具体化层面。对文本的理解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它始终渗透着理解者的能动作用。当理解者把自己的诠释学情境导入到文本的理解之中时,他必须对这一情境进行深刻的反思,以便在特定的问题域中与文本展开诠释学对话。诠释学对话发生在文本与理解者之间,是在文本所代表的作者情境与理解者自身的情境中展开的。要使这场对话成为真正的对话而不是文本的独白,理解者自身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的具体化使理解情境的具体化得以实现,也为文本的意义创生开辟了道路。理解者在对话中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漫无边际的,而应该是包含某种界限的问题域中的问题。没有界限的问题乃是空的问题。要使问题成为有意义的真正的问题,理解者不仅要对文本的情境做出深入了解,而且还必须对自身的诠释学情境做出深刻的反思,唯其如此,理解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才能围绕着真正的问题而有效地展开。
所以,理解的具体化是沟通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要中介。要克服理论与实践的断裂,实现理解的具体化是必不可少的途径。理论要掌握群众,不能依靠外在强制灌入,而要通过群众的自主理解来实现,理论是要通过群众的理解来发挥作用的。理解的具体化乃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之合理转化的重要保障。(有删改)
20.下列关于“理解的具体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解的具体化”是沟通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必要中介,是克服理论与实践的断裂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B.“理解的具体化”表现为语言的具体化,即把普遍化的共性语言具体化为文本中私人化的个性语言。
C.“理解的具体化”还表现为情境的具体化,而情境的具体化是达成根本理解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D.“理解的具体化”必须落实到问题的具体化层面,而做到这一点可以使理解情境的具体化得以实现。
21.下列表述与伽达默尔的观点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语言是对普遍东西的真实具体化,是在使用者之外客观存在的工具。
B.我们的语言具有不可磨灭的生存论意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要素。
C.文本固然是作者意图的具体化表达,但它一旦获得自己独立的文本化存在形式,就远离了作者的原始情境,失去了自己本初的具体性。
D.理解者必须坚守自己的立场,从自身的具体情境出发展开对文本的理解。
2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本的理解是在文本所代表的普遍性和理解者自身的特殊性之间进行中介,从而创造出文本新的意义。
B.诠释学对话是在理解者自身的情境与文本所代表的作者情境中展开的,不应是文本的独白。
C.理解者对文本的情境做出了深入的了解,一般就能提出包含某种界限的问题域中的问题。
D.理论要通过群众的理解来发挥作用,这种理解不是外在的强制灌入,而是群众的自主理解。
三、语言表达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在21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①__
_______
_______,挑战接踵而来,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人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当年“大讨论”的精神,②__________________,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任务,为实现科学发展、③__________________做出新的贡献。这也是对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暨引发讨论的“文章”发表的纪念。
24.根据提供的材料,按照示例中体现的内在逻辑关系,仿写两句话,句式大致相同即可。
  材料:《林海雪原》《道德经》《桥边的老人》《英雄儿女》《孟子》《巴黎圣母院》《简·爱》《狼牙山五壮士》《论语》
  示例:欣赏《牡丹亭》《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动人戏曲,让我们看到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25.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①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修饰对象一般为人,用在此处不合适。②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这里用来修饰“社会生活画卷”,使用正确。③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改弦易辙”。④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这里属于望文生义。比喻两本书水平相当,不分高下,可用“并驾齐驱”。⑤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说法。使用正确。⑥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使用正确。
2.【答案】D
【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将“研制了”改为“研制的”,或者在“不仅”前加上“佳佳”;B项,“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句式杂糅;C项,中途易辙,可将“在”放到句首。
3.【答案】C
【解析】应为重阳。
4.【答案】A
【解析】B项,“隘”应读“ài”;C项,“慰藉”中的“藉”应读“jiè”;D项,“炽”应读“chì”。
5.【答案】B
【解析】A项,“搏”应为“博”;C项,“汪”应为“望”;D项,“鱼”应为“渔”。
6.【答案】D
【解析】A项,“去研究”“去认识”位置需要调换。B项,“需要”主语不当。C项,“需要”主语不当,“去研究”“去认识”位置需要调换。
7.【答案】C
【解析】“躺”比“靠”更能体现优哉游哉的神态,“扩充”与“限制、宰割”搭配不和谐,“逐步”,一步一步地,强调有步骤,故选C。
8.【答案】B
【解析】“只有”“才”相搭配,排除A、C两项,D项,“胜利”与语境太远。
9.【答案】D
【解析】推进:推动工作,使前进。推动:使事物前进;使工作展开。语境中是说使“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活动展开,应用“推进”。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语境说的是“到了晚清,中国国力”“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是说中国国力急剧下降,应用“一落千丈”。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结合语境中的“闭关锁国造成了思想僵化、活力丧失、发展停滞”,应用“故步自封”。功不可没:功劳很大,不能被埋没。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一般用于人。语境说的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华章”,其功劳很大,应用“功不可没”。
10.【答案】B
【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改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二是“实行了……伟大历史转折”搭配不当,“实行”应改为“实现”。综合选项,B项修改最为恰当。
11.【答案】A
【解析】从上下文衔接看,应先说自己,再说世界,排除B、D两项。C项关联词和主语的位置关系不当,主语“中国对外开放”应放在关联词语“不仅”之前。
12.【答案】A
【解析】B项“不广泛”应为“不够广泛”;C项“彼此间有严格的界限”应为“并不是彼此间有何严格的界限”;D项,因果关系未必成立,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富强起来的事例是说明不能结合本国实际而照搬外国做法的害处,即不能“中外通”的害处。
13.【答案】D
【解析】文中只是对“中外通”的分析解释比较详细。
14.【答案】B
【解析】与原文“我们当然不能希望各个学法之士对于这些科目都有相当研究,但一个专业的法学家至少应该对与他的法律专业有关的几种科目有适度的认识”意思不符。
15.【答案】C
【解析】A项,“敦煌文化能够成为……四大文化体系之一”错误,原文说的是“世界上……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只是四个文化体系的汇聚点。B项,“之所以……是因为……”因果关系不当,从材料来看,“因为”后面的内容只是“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原因之一。D项,“只有……才……”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
16.【答案】C
【解析】C项,“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错误,概括不全面,材料二还重点论述了做好敦煌文化的“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问题。
17.【答案】D
【解析】材料一强调的传承方式是“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删繁就简”,D项强调的是敦煌文化的专业性保护,不是“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18.【答案】①材料三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②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且富有文化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材料的论证特点,一般要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等角度作答。从论证思路来看,材料三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指出敦煌文化有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然后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指出深入挖掘和思考敦煌文化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如论述“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时列举唐宋时期敦煌佛教壁画,论述“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时引用“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答题时,分析思路要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分析论证方法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其效果。
19.【答案】①删繁就简,用大众更易接受的方式讲好敦煌故事;②保护好敦煌文物,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③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虽然是谈自己的看法,但不能脱离原文,每则材料其实都涉及“怎么做”的问题,回到材料中筛选出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即可得出答案。材料一讲了如何讲好敦煌故事,最后两段讲的就是“怎么做”的问题,由“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等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①点。材料二讲如何保护和传承敦煌文化,由“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②点。材料三中最后一段谈及了“怎么做”的问题,由“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③点。
20.【答案】B
【解析】“理解的具体化”表现为语言的具体化,即理解者将语言与个人的生存经验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获得一种具体化的呈现。
21.【答案】A
【解析】“语言是在使用者之外客观存在的工具”不是伽达默尔的观点。
22.【答案】C
【解析】要使问题成为有意义的真正的问题,理解者不仅要对文本的情境做出深入了解,而且还必须对自身的诠释学情境做出深刻的反思。
23.【答案】①机遇前所未有 ②继续解放思想 ③构建和谐社会
24.【答案】(示例):(1)观看《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儿女》等红色影视,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朗诵《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古代经典,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3)阅读《巴黎圣母院》《桥边的老人》《简·爱》等外国名著,让我们思考着人性的光辉。
25.【答案】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