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第5课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成语使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面对这份不虞之誉,这位衣着朴素的东北老人捋一捋胡须,面带微笑地回答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只是举手之劳,每个人遇到都会这样做的。”
②地处中国西南的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面对一本好书,相信深度阅读一定会让我们读者从中获得作者的一得之见。
④这家公司之所以能够从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不俗的业绩,完全得益于公司董事长敏锐的眼光、非凡的魄力和扎实的干劲。
⑤在本次全国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上,王教授的发言直击时弊,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而言,可谓是空谷足音,引起很大反响。
⑥今年冬天,安顺迎来了近年来的一场大雪,雪花洋洋洒洒,大地白茫茫一片。
A.
①⑤⑥ B.
③④⑥C.
②③⑥D.
①④⑤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科学家们发现在过去一百年的时间里撒哈拉沙漠面积已扩大10%,这主要是由于自然气候循环和气候变暖所导致的。
B.
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都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力求产生最佳的示范效应。
C.
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要坚决打好打胜这场攻坚战。
D.
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浸渍(jìn)担子(dàn)逞能(chéng)
新冠病毒(guān)
B.
救济(jì)
淤塞(sāi)跋涉(bá)
拳拳服膺(yīng)
C.
体贴(tiē)
亲昵(nì)撰写(zhuàn)
褒贬不一(biǎn)
D.宿敌(sù)恫吓(dòng)
悲怆(càng)勠力同心(lù)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桥礅 调剂 犯而不校 拾人牙慧
B.
宣泄 缘分 诚惶诚恐 大材小用
C.
针贬 思辨 毕恭毕敬 与子同裳
D.
异议 沉湎 山洪爆发 记忆犹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无论中外都很早就懂得美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总体上贬低、排斥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于优美的作品,(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乐记》就已强调乐教因人的本性而进行心灵疏导以产生的感染功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耳濡目染 国泰民安 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
B.
耳闻目睹 国泰民安 耳提面命 与日俱增
C.
耳濡目染 政通人和 耳提面命 日积月累
D.
耳闻目睹 政通人和 潜移默化 与日俱增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
B.
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
C.
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
D.
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B.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C.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D.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互联互通的时代,保持正义感将是一种考验。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改变着社会面貌。网购、共享经济之类且不去说,社会治理也在极大变化中。网上时常洪波涌起,热点一个接一个,舆情一轮接一轮。在互联网的联结之下,人人都经受着考验。为这些“点”供热的人,时常会疲惫。
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疲惫也就越来越深。在这个月的热点、舆情里放声呐喊的人,可能已不记得上个月、上半年或者更往前,曾为哪个热点呐喊,尽管当时可能和今天一样投入。再往后,有一天碰到新的,恍惚想起曾经遇过类似的,渐渐就没有当初的热力了。麻木,时常是疲惫的孪生姊妹。
这种状况,有首诗恰好可以形容:“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胸中万古刀”,并不是把刀,见不平而愤的正义感而已。天亮之后,“事随日生”,就是所谓“人间万事细如毛”。执着正义感的诗人见不平而鸣,却又抵不过日升日落、日日因事而鸣的磨损。
诗人慨叹的,是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之难。诗作者刘叉,主要生活在唐代元和年间。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这个问题只会更严峻。
过去的年代,我们能关注的,不过是近距离之事。但现在,我们关注的事件,已经和地理距离没有必然关系。天下都在掌上设备里,“人间万事细如毛”,在这个年代人们的视界里,早已是数量级的增长。“胸中万古刀”所要经受的磨损,也就更甚于前。
刘叉的《偶书》,偶然“预言”今天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这个名字奇特的诗人,从诗到人,看起来似乎都算得上古典时代的“异类”。李商隐评价他“不在圣贤中庸之列”却“过人无限”。不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却依旧被时人肯定为“过人无限”,可见这个诗人是真的过人。
他的过人处,大概就生发于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吧。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灭。同时代的诗人孟郊欣赏刘叉,刘叉则有《答孟东野》,似调侃,似自嘲,又似袒露坚定的意念:“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
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有这样的意念,哪里算“异类”?在诗歌的长河、时间的长河里,简直是再经典不过的一道指路光源。
持守正义感而力不竭,经世事沧桑百炼而不柔亏,当然并不是光靠喊就能做到的。刘叉在另一首诗《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里“解说”了其中要点:“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友人姚秀才喜爱他的剑。他把剑送了,顺便写上一篇“使用说明”:这剑,就是从古到今那道不曾断的流水——在《偶书》里,它是“胸中万古刀”的“刀”。要怎样保持它的锋芒,“百炼不柔亏”呢?请“勿薄细碎仇”——不要把它用于细碎的私仇,磨损它万古的光芒。言外之意自在公义。
正是所谓——“胸中万古刀”,“勿薄细碎仇”,“百炼不柔亏”。这副刚肠,或许是时间留给我们的那把经过考验的钥匙。(摘编自吴画成《不灭胸中万古刀》)
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网上不断涌起洪波,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热点。
B.在互联互通的时代,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当新的热点产生之后,人们就忘却了上一个热点。
C.刘叉的能够准确地“预言”当今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堪称古典时代的“异类”,因此李商隐评价他“过人无限”。
D.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很难,唐代有诗人对此产生慨叹,今天的我们感受会更深。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了网购、共享经济、社会治理的巨大变化等,这些材料为互联网改变社会面貌提供了例证。
B.文章引用刘叉的三首诗意在反复说明“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原因,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
C.作者引用李商隐对刘叉的评价和孟郊对刘叉的欣赏,表现了刘叉的过人之处,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层层递进,由互联网时代热点频发引出唐人诗句,指出勿在细碎的私仇上着意,方可让正义之刀闪亮。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掌上设备里就可得知人间万事,且事件呈数量级增长。要想保持正义感,比从前更难。
B.唐代诗人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可以被磨损,但是不会被轻易磨灭。
C.刘叉名字奇特,从诗到人,似乎是古典时代的异类。其可以说是对我们今天要经历的考验的“预言”。
D.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刘叉的“不灭胸中万古刀”精神就像一道指路光源,激励人们保持对正义感的渴望并努力坚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苏格拉底被囚处
周大新
①最初看到那三个铁栅门时我没有在意。我的目光一晃而过,雅典有太多的景致吸引着我这个新到游客的眼睛。待杨少波先生介绍说“这,就是苏格拉底当年被关押的地方”时,我才吃了一惊,赶紧从近处的橄榄林里收回目光,定睛去看它们。它们立在一道石壁上,都不是很宽,三扇铁栅门后,是三个石室,也就是石洞。
②我惊看着那三个石室。原来,我敬佩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赴死前就被关押在这里。原来,这道石壁和这些石室,目睹过那个伟大哲人的身影,聆听过他的声音,见识过他的智慧,而且看见过他最后赴死的情景。
③这么说,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于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苏格拉底之死》中,关于关押苏格拉底囚室的描画,是不准确的,是过于理想化了。在那幅画中,囚室很大,石块砌成的墙壁很高,向上还有很多阶梯,明显是正规的房间,而囚室是在房子的底层。画面上苏格拉底坐着服毒自杀的那张床很宽大,而这三个石洞中最大的一个也摆不下那样气派的床。看来,雅克·达维特在创作那幅画前没有来过雅典,没有看过真正囚禁苏格拉底的地方。他把事情向好处想了,他不知道真相比他的想象要严酷得多。
④我看着石洞囚室里不大的空间,努力去想象苏格拉底当年被囚时的生活情景:他会坐在囚室的小床上去安慰和宽慰妻子桑蒂比及他们的孩子,会在床前狭小的空地上边踱步边默想希腊城邦的未来,会在柏拉图和克利托等学生们来看望他时向他们谈他关于肉体和灵魂的最新思考成果,会席地而坐吃下狱卒们送来的食物,会在去囚室门外放风时远眺雅典城区并伸手抚摸橄榄树上嫩绿的叶子,会在那个较小些的石室里进行最后一次沐浴……
⑤我猜想,当年苏格拉底被关进囚室后,可能会反复回忆,安尼托、梅勒托和吕贡这三个人为何要以不信本邦神灵、企图另立新神和迷惑、毒害青年两个罪名起诉自己。那明明是莫须有的罪名。他可能最终想起来了,那个控告他的主谋安尼托,他其实是得罪过的。有一次他同美诺讨论美德是不是知识的时候,正巧碰见他,于是便拉他过来提问。结果在提问中不仅让安尼托陷入了自相矛盾,还损及了对方崇拜的政治家,致使他失了面子。他拂袖而去时撂下过狠话:我觉得你这个人很容易说别人坏,我奉劝你慎重些!他可能也想起来了,那个梅勒托是诗人和悲剧作家,而他对诗人没有好印象,曾经讽刺过诗人们,对方参与控告很可能是在为诗人们出气。他也许到最后也想不起怎么得罪了无名演说家吕贡,因为吕贡根本就没进入过他的视野。不过他后来可能想明白了,吕贡会因为参与控告他苏格拉底这件事本身,迅速成为雅典的一位名人,这也是人成名的一个法子。
⑥我猜想,苏格拉底被关进囚室后,可能会反复思考,由500个公民组成的法庭,为什么会判并未犯罪的自己死罪?他对希腊城邦充满感情,没有任何有违城邦法律的举动,他只是喜欢用不断提问和谈话的方式追求真理。他知道把权力交给民众的全部好处,他思考过希腊城邦制度的各个方面,他对人性有过深刻研究。可他就是没有想到,民众在某些时刻对精英人物是存在敌视情绪的——这是人性中极其隐秘的一面。真正的思想者有时会搅乱平庸的日常生活,也因此,真正的思想者不仅可能被执掌权力者视作威胁,也可能被怯懦的民众当作破坏其安宁生活的祸首。苏格拉底的一些思想让民众觉得他太反常、太出格,就是这种反感和敌视情绪促成了错误的判决。这当然是精英人物的悲哀。他们思想的目的是让民众生活得更好,却恰恰又让民众对其生了敌意。人性是一个隐秘的洞穴,所有的精英人物都应该探身这个洞穴,以对其有所了解。
⑦我猜想,苏格拉底在拒绝逃跑决心赴死时,并没有估计到自己被处死这件事的全部影响。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有朋友和学生曾劝他逃跑,而且当时他也确有充裕的时间和机会逃跑。但他决然地拒绝了,理由是,既然身为雅典公民,就理应遵守雅典的法律,雅典的法庭判我死刑,我就应该甘愿受死,以维护法律的尊严。若越狱逃走,就是以错对错。我估计,他当时只是想用自己赴死的行动,去感动更多的人遵守雅典的法律,他根本没有估计到,他的死,会成就他的不朽声名。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著作的他,能获得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地位,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从容赴死给他带来了广泛关注。人们在口口相传他被不公正地处死这一事件的同时,开始互相传述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便随着他屈死的故事流传开来。
⑧苏格拉底死得太冤了,苏格拉底又死得太有价值了!
⑨苏格拉底,我来向你致敬了!(选自《北京文学》2013年第7期)
11.阅读文本,你认为苏格拉底是一个有着怎样的精神品格的人?
12.文章第③段详细描述了油画中关于囚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3.请简要分析第④段在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14.文章结尾说“苏格拉底死得太冤了,苏格拉底又死得太有价值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
说完这番话,他站起身到另一间屋子去沐浴。克利托跟随着他,但却要求我们大家等在这里。我们边等边讨论刚才的谈话,接着又为降临到我们身上的这个巨大的不幸而悲哀,因为我们都将他视为慈父,失去他会使我们像孤儿一般无依无靠。当他沐浴完毕后,他的孩子——两个小儿子和一个较大的儿子就被送到他的身边,他的妻子也来了,克利托陪着他们。苏格拉底向他的妻儿说了一些临别的话。接着,他让女人先离去,他本人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因为他在隔壁的房间呆了很长时间。他坐了下来,但没再多说什么。这时,11人陪审团的随从走了进来,他站在苏格拉底面前说:“苏格拉底,我绝不愿意因为你曾咒骂过我而找你的碴儿,因为我发现你在这里所有的日子都显示出你是最高尚、最仁慈的。现在,你已经知道我带来的是什么消息了,我们即将永别,我希望能像你一样轻松地面对这一噩讯。”但他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只得转身走了出去。苏格拉底抬头看了看他说:“我也向你道别了,朋友,我将按你所说的去办。”接着他又对我们说:“这是个多么好的人啊!自从我被关进这里之后,他就时常来看望我并与我交谈,他是那些人中间最善良的一个。你们看,他是多么真诚地为我而哭泣!但是克利托,请你过来,让我们来执行他带来的命令吧,如果毒药已经准备好了,就让他们把它拿来吧;如果还没准备,就让他们快些。”克利托说:“但是我想,苏格拉底,现在太阳还未下山呀!我知道有些人是很迟才喝毒药的,他们一直要拖到最后时刻。同时,他们总是先大吃大喝一顿,甚至还要享受一下他们最喜爱的活动。请你别太匆忙,现在还有时间啊。”
苏格拉底说:“克利托,你提到的那些人在按他们自己意愿这样行事时,他们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相信那样做是有益处的。而我不像他们那样做也是对的,因为我觉得推迟些喝毒药并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我死抓住生命不放,企图苟延残喘,那我就会瞧不起自己。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来临,我不愿意躲避。来吧,按我说的去做。”
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
这时,他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他又抬头睁大眼睛看着那人,就像他平时习惯的那样,他说:“我是否要洒一些毒药在地上敬敬某位神灵?”“苏格拉底,我准备的毒药刚够一个人喝的。”“我明白了,”苏格拉底说,“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向那些神灵们祈祷,因为离开尘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但当亲眼看着他把毒药喝下去时,我们的泪水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我用袍子蒙住头,独自哭着;我不是为他而哭泣。我是为自己竟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的巨大不幸而哭泣,克利托在我之前就已站起身走开了,因为他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但阿帕罗道鲁斯却失声号啕起来,这使我们都悲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本人是个例外。他说:“这是干什么呀,你们这些古怪的人!我正是不愿看到这种情景才把女人先送走的。我听说一个人最好是在沉默中死去,所以我恳求你们安静并勇敢些。”这时,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大家尽可能地控制住啜泣。他来回走着,过了一会儿他说感到双腿非常沉重,于是脸朝天躺了下来,因为这是刚才那个送毒药的人对他的忠告。一个监督死刑执行情况的狱吏把自己的双手按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摸了摸苏格拉底的脚和大腿,然后使劲掐了掐他的脚。问道:“你能感觉到疼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不。”他又掐苏格拉底的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边掐一边告诉我们,一股寒气正在慢慢地上升,苏格拉底的躯体正从下往上开始僵硬。接着他触摸了一下苏格拉底的身体说:“当寒气到达心脏时,他将死去。”说着,他将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揭开。苏格拉底说——这是他最后的话了:“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他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动弹了一下,当脸上的布再次揭开时,他的双眼似乎已经定住了。克利托看到这一情景,便帮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唇。
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15.同样是“哭”,苏格拉底对学生和朋友的“哭”提出批评,对监守的哭却进行表扬,为什么?
16.本文有不少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找出几例,分析它们的作用。
17.苏格拉底拒绝逃亡,从容赴死,有怎样的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三、语言表达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每当夜幕降临时,三叶草的三片小叶就会折叠在一起,合欢树的小羽片就成对的闭合,实际上,①__________。科学家们对植物这种有趣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有的观点认为植物叶子闭合时会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有的认为是植物为了在夜间保持温度而正常生长,还有的认为这是植物为了恢复“体力”。总而言之,植物睡眠的目的是②_________。与生长在乡村的植物相比,③____________,部分原因是噪音及光线不断地干扰植物睡眠。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植物创造适宜的休息环境。
19.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熟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1)中秋:__________________
(2)重阳:__________________
20.正义之士自古至今、从中到外不乏其人。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再找两个正义之士仿写句子。
示例: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作家雨果,义正词严,一生反对暴力,不是创作了爱憎分明、笔力辛辣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吗?
21.结合文章内容,为苏格拉底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①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指意想不到的赞扬。②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这里是指自然景观,使用错误。③一得之见: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谦虚的说法。不能用来说作者的见解,使用错误。④脱颖而出:形容本领全部显露出来。⑤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⑥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这里应是“纷纷扬扬”。
2.【答案】C
【解析】A项,结构混乱,“这主要是由于……所导致的”句式杂糅,可改为“这主要是自然气候循环和气候变暖导致的”。B项,“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语序不当,应把“海选”提到“决赛”前。D项,“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搭配不当,将“对”改为“把”。
3.【答案】C
【解析】A项,“逞”应读“chěng”;B项,“淤塞”中的“塞”应读“sè”;D项,“悲怆”中的“怆”应读“chuàng”。
4.【答案】B
【解析】A项,“礅”应为“墩”;C项,“贬”应为“砭”;D项,“爆”应为“暴”。
5.【答案】A
【解析】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耳听见,亲眼看见。此处用于形容优美的作品对人的影响,显然用“耳濡目染”。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政通人和: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侧重政事顺遂。从原文语境来看,两词均可,但用“国泰民安”更好一些。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此处语境是产生“感染功能”,显然不能用“耳提面命”。日积月累:长时间地积累。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此处“作用”不能与“增长”一词搭配,应用“日积月累”。
6.【答案】B
【解析】A项“呼吸……清幽境界”搭配不当。C项括号前已经把青年所处的“优美作品营造的境界”比作“风和日暖的地带”,故选项中“优美的作品”与前面不连贯。D项“享受清幽境界”与后文内容不连贯。
7.【答案】C
【解析】A项成分赘余,“美育”就是“审美教育”,“美育”后面不能再加“教育”。B项语序不当,应将“改善”和“培养”调换顺序。D项同时出现A、B两项的错误。
8.【答案】D
【解析】A项“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错,原文第一段是“改变着社会面貌”,选项扩大了原文的范围。B项“人们就忘却了上一个热点”错,原文为“可能已不记得上个月、上半年或者更往前,曾为哪个热点呐喊”。C项强加因果。
9.【答案】B
【解析】B项“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无中生有。
10.【答案】B
【解析】B项“唐代诗人”扩大了范围,“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是作者的观点。
11.【答案】是热爱生活、富有思想的智者;是维护真理、敢于得罪异己的斗士;是舍生取义、从容赴死的英雄;是热爱雅典、捍卫法律尊严的公民。
12.【答案】油画中对囚室的描绘过于“理想化”,与苏格拉底真正被囚处的狭窄、简陋作对比;引出下文对苏格拉底被囚时残酷的生活境遇的想象;赞美苏格拉底坚持真理的精神和坦荡的襟怀。
13.【答案】运用想象、排比、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以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集中展现了苏格拉底被囚时的生活情景,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真实,强化了作者对苏格拉底的敬仰之情。
14.【答案】①“冤”在他“对希腊城邦充满感情”;“冤”在他死于莫须有的罪名和庸众的反感、敌视;“冤”在一个思想者因为他的思想不为当时所容而被处死。②“有价值”体现在:他的“屈死”让他的思想开始流传;他以甘愿受死,维护法律的尊严;警示后人,不要因为自己的平庸、怯懦和对他人的不理解,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精英的行列;表明死亡并不完全意味着生命的结束,高尚的精神才是永恒的。
15.【答案】这是因为,在“我们”(苏格拉底的学生)的眼泪里,苏格拉底看到的主要是情感的力量,是人对肉体的本能留恋,他要求“我们”以哲学家的理性来勇敢地对待死亡。而在监守的哭声中,苏格拉底听到的主要是理性和公正的力量,他赢得了监守对公正原则的认同。
16.【答案】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无论是他服药时的细节描写,还是服药后狱吏对他检查的细节,都详细而具体,读之如在眼前。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格拉底不惧死亡、视死如归的豪气和感人力量。
17.【答案】苏格拉底之死,具有如下意义:
①苏格拉底之死是他的“美德即知识”观念的最高体现,他用生命对真善和高尚做了最好的论证。
②他的死是对法律和正义的最高维护。
③苏格拉底的死向世人证实:用暴力和杀戮来控制人类的正义和言论是无效和无力的。
④以不屈服、选择死亡的行为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为言论自由而献身的殉道者。
18.【答案】①这是植物的睡眠现象(或:这是植物在睡觉) ②适应环境以便恢复“体力”(或:恢复生长活力) ③在城市生长的植物缺乏活力(或:生命力不够旺盛)
【解析】根据上下文提示,前句说“夜幕降临”“折叠”“闭合”,后句说“有的认为是植物为了在夜间保持温度而正常生长”“植物睡眠的目的”,可得出“睡眠”或“睡觉”等关键词;前句说“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保持温度而正常生长”“恢复‘体力’”,且其主语为“植物睡眠目的”可得出“生存”“能力”“适应”等关键词;前句说“与生长在乡村的植物相比”,后句说“干扰植物睡眠”,可得出“城市生长的植物”“缺乏活力”或“生命力不够旺盛”等关键词。
19.【答案】(1)中秋:月静池塘桐叶影,风摇帘幕桂花香。
(2)重阳:黄菊倚风村酒熟,紫门临水稻花香。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对联的要求,然后按中秋节和重阳节的特点将所给材料分组,再按对联写作要求组合成对联。符合中秋节特点的短语有“月静池塘”“风摇帘幕”“桐叶影”“桂花香”,符合重阳节特点的短语有“黄菊倚风”“村酒熟”“紫门临水”“稻花香”,再按上下联对仗工整和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组合成对联即可。
20.【答案】(示例)中国封建社会的清官海瑞,两袖清风,一生正气为人民,不是奋不顾身地批评嘉靖皇帝荒淫搜刮导致人民贫困吗?
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忠勇报国,舍生取义,不是奋勇拼杀,牺牲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前线吗?
21.【答案】(示例)你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培养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著名学生与门人。最终,被古雅典法庭以不信宗教的神和腐蚀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哲学殉道者。你常与人辩论,循循善诱,春风习人。“知识即美德”是你的一贯主张,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是你的两个翅膀。在哲学的长河里,你是一座巍巍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