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苏武传》学案(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0.《苏武传》学案(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8 22: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10
苏武传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学习重难点
重点:
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
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作者简介: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2-8段)苏武留胡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
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绍苏武被放归汉的经过。
导读理解
1.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勾结卫律的部属——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3.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
软硬兼施
威逼:“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利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4.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5.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1)终不得归;
(2)家人不幸遭遇:
①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
②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
③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经历;
(4)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
6.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7.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苏武传》是《汉书》中极富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的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为匈奴的威吓所屈,奋力抗争。
(2)苏武对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而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却之。在受审讯时,他自刎对之,义不受辱。匈奴欲以冻饿置其于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欲以死明志。
(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臣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苏武宁死不降,杖节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气节、爱国精神。
8.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匈奴对苏武的劝降实际是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苏武引刀自刺,以行动表明他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当匈奴知道威逼利诱无法征服苏武,便要以摧残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9.联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①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僚、朋友的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使人物尽展忠贞不贰、义不受辱的品格。
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例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单于也钦佩苏武的气节。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自我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B.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欲因此时降武
C.见犯乃死,重负国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D.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暗地里
B.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发:暴露、泄露
C.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D.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讨论
3.请对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进行压缩,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但当前在我国实际的激励机制运作过程中,激励机制并没有起到足够的导向作用,反而存在着一系列的应用问题。有关专家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借鉴广州和上海的经验,研究得出激励机制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中的应对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强化积极有效的正面影响、完善生活垃圾分类领域中的法律法规以及增强宣传领域的视角捕捉等。
4.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古今义。
①.爵通侯,兄弟亲近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B项,介词,通过/介词,趁。C项,均为副词,才。D项,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论:判罪。
3.答案: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有积极作用,但我国的激励机制存在应用问题,专家经研究得出激励机制应用过程中的相关应对举措。
解析:本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根据“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概括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有积极作用”;第二句,根据“当前在我国实际的激励机制运作过程中,激励机制并没有起到足够的导向作用,反而存在着一系列的应用问题”可概括出“我国的激励机制存在应用问题”;第三句,根据“有关专家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借鉴广州和上海的经验,研究得出激励机制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中的应对措施”可概括出“专家经研究得出激励机制应用过程中的相关应对举措”。
4.答案:①.古义:皇上的亲近之臣。今义:(一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
②.古义:栽培,提拔。今义:完成(多指事业)。
③.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