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13.1
迷娘(之一)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与作者相关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分析意象在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3、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
难点:
领悟诗歌主旨并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迷娘”是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这首诗是她的唱词。迷娘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卖艺为生,后来被威廉。迈斯特收留,并爱上了迈斯特。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迷娘》(之一)是歌德《迷娘曲》三首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1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在魏玛进行政治改革。歌德厌倦了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一心想要逃避这种烦闷的生活。在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在作此诗后的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居住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古老文化中汲取了创作养分。
作者简介:
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作为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
歌德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歌德的绰号为浪游者在法兰克。
??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描写故乡的自然风光。
第二节:描写故乡的房屋建筑。
第三节:描写回乡的必经之路。
导读理解
1.诗歌第一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意境特点:宁静、美好。
思想感情: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2.诗歌第二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意境特点:美好、哀婉。
思想感情: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诗歌第三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
意境特点:神秘、险峻。
思想感情: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4.诗歌中,“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以及“前往,前往”的回答有什么作用?
“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副歌中迷娘的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前往,前往”这种回答不但强调迷娘回乡的坚决态度和迫切心理,而且在重复中有着微妙的变化,它与重复的内容共同形成本诗的深层内涵,即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复杂的情感。
5.如何理解诗歌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个称呼?
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分别是“爱人”“恩人”“父亲”,事实上,这三者是同一个人——威廉·迈斯特。迷娘在心中深深地爱着他,可她知道他们是无法在一起的,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他为“父亲”。这三种称呼在诗中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怀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三种称呼所蕴含的情感是逐渐加深的。
6.诗歌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这种复沓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本诗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构成了一种明显的重复,这使得诗的结构整齐而稳定,具有旋律感。这种诗歌结构对于表达迷娘的复杂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首先,同一句式和相似句子的重复出现,强化了这一句子所传达的感情。每节诗以“你知道吗……”“你可知道……”不断发问,表达了迷娘对于被问到的景物的执着思念。而每节都重复发问“你可知道那……”,再次强调了这种感情。而每节诗末句的“前往,前往”不断重复,则强调了想要回到故乡的那种心情的急迫和强烈。其次,这种重复不是刻板的重复,而是有所变化,这就形成了稳定中的变化,而且是一种内容的递进和情感的深化和升华。迷娘思念的景物由故国到故园,最后到回故乡的道路,情感越来越急迫和强烈,而对于迈斯特的感情也由“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得到了升华。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夜宿乌镇,秋波入梦,依稀鱼密语,朦胧鸟谈天,“乌镇”多一点就成了“鸟镇”,这里是鸟的天堂、鸟的王国。晨鸟穿花语,梢头隔岸歌,乌镇的鸟鸣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听得有脚步声在石板街的那头响起,咔嗒咔嗒如空谷足音,俄顷消遁在遥远的天街,他们走进了水乡的哪一片曦光?人闲千花落,夜静万巷空,乌镇适合夜泊、流浪。夜来还乡梦,西风客棹寒,移泊烟渚,不会侵扰任何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宜独行,而不是聊天喧哗;___①___,而不是步履匆匆。烦躁的心情合不上乌镇的从容,急促的脚步对不上乌镇的节拍。虾戏草,鱼读月,水底青荇是最好的森林。西市河水绿如蓝,寒烟淡淡紫气凝,何须春夏来。有鱼儿在吃露水,吧嗒吧嗒,一有声响便倏地无影无踪;遇有船来,鱼儿们却不慌不忙不躲不闪,想必是老相识了。
嘈杂过后有安宁,人生需要适度的归零。乌镇常给你意想不到的灵感,也是一个___②___。石凳呆、木椅呆、廊桥呆、水榭呆,你呆若木鸡,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河岸边、石级旁、拱桥上,到处可以把自己站成或坐成一道风景,暖暖秋阳给你打主光,粼粼波光做底光,拿白墙当米波罗补光,再扯一把天上云做你的顶光板,只等人来帮你摁快门了。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
比喻
设问
通感
B.拟人
比喻
对偶
通感
C.对偶
借代
排比
夸张
D.对偶
借代
设问
拟人
2.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烦躁的心情和急促的脚步合不上乌镇的从容,也对不上乌镇的节拍。”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B
2.①宜缓行;②可以让你发呆的地方
3.因为原文两句句式相同,结构一致,读来有节奏感,与上下文的语言节奏一致,且突出表现了乌镇黎明静寂的特点。
解析:1.“依稀鱼密语,朦胧鸟谈天”采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虾戏草,鱼读月”“鱼儿们却不慌不忙不躲不闪”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水底青荇是最好的森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乌镇的鸟鸣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釆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石凳呆、木椅呆、廊桥呆、水榭呆”等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运用设问、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
2.①处,前面说“宜独行,而不是聊天喧哗”,后面说“而不是步履匆匆”,中间使用分号,表示前后文意为并列关系,据此可填“宜缓行”。②处,后面是“石凳呆、木椅呆、廊桥呆、水榭呆,你呆若木鸡”,受此语境的限制,此处可填“可以让你发呆的地方”。
3.文中画框的句子为整句,其表达效果是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对语意的表达起强调作用。且其上下文也均为整句,其与上下文语言节奏一致。修改后的语句没有这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