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买文具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教材第5~6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3.进一步学习利用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计算。(课件出示题目)
30-4×5 12+2×6
7×8-23 8×2+6
2.师:前面我们探究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下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吧。
二、学习新课
1.教学除加混合运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情境图及第1问)
(1)解决问题。
①画图分析、分步计算。
师:笑笑要买些什么?(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
师: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作文本和英文本(课件出示下图),画图或列式计算看一看。
作文本: 英文本:
学生尝试画图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画图解决;二是画图、分步列式解决。(教师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
课件演示教材第5页两种画图方法,并点名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实际含义,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8÷3=6(元) 6+4=10(元)
②列综合算式。
组织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点名学生列式,板书:18÷3+4。
引导学生一起说说算式的含义。
(2)除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联系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想一想像这样的除加混合算式应该怎么计算?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尝试计算。
点名小组汇报,板书:
18÷3+4
=6+4
=10(元)
注意学生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除加混合运算,先算除法,再算加法。(板书)
2.教学除减混合运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情境图及第2问)
(1)解决问题。
师:“原价每本3元”“现价5本10元”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原价和现价的含义。
师:算式“10÷5=2(元)”是什么意思呢?(每本算术本的现价)
师:现在知道每本算术本的现价和原价了吗?(知道了)那请同学们计算,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核对答案。
板书:3-2=1(元)
组织学生在教材上填写左边的空。
(2)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右边的除减混合运算是怎么来的?(左边两个算式合起来的)请同学们思考,应该怎样计算呢?试着填一填。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点名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10÷5
=3-2
=1(元)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除减混合运算,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板书)
3.教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第3问)
师:自己先计算一下,看看哪种做法对,不对的错在哪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提问: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呢?你有什么方法吗?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派代表回答。
教师小结: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注意不参加运算的部分一定要抄下来,必须保证等号前后的部分要相等。
4.教学混合运算的应用。
(1)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试一试”情境图及第1问)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需要知道每支钢笔的原价和现价。
师:这两个条件都知道吗?(钢笔的原价不知道)
师:所以要先算什么?(钢笔的原价)
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点名学生列式计算,全班订正。
板书:16÷2-7
师:除减混合运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2)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试一试”情境图及第2问)
学生分小组交流,交流后独立完成计算。
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适时课件出示答案:
第一个算式表示买3支钢笔和4支自动铅笔一共需要多少元?第二个算式表示每支自动铅笔的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3×7+12 5-12÷4
=21+12 =5-3
=33(元) =2(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2题。(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第1题:(1)14÷2+5=12(元)
(2)5-12÷3=1(元)
第2题:说一说略。
7 6 3 25 38 18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3题。(第(1)问学生独立完成,第(2)问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1)9-56÷8=2(元)
(2)9+18÷6表示买 1 盒酸奶和1 瓶绿茶一共需要的钱数。
9+18÷6=12(元)
3×9+15表示买 3 盒酸奶和 1 桶绿茶一共需要的钱数。
3×9+15=42(元)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4、5题。(第4题点名学生说一说错在哪,怎样改正;第5题点名学生板演)
第4题:第1,2个算式错在计算顺序错误,第3个算式错在不参加运算的数没有抄下来。改正如下:
24+40÷8 15-6×2 35÷5-4
=24+5 =15-12 =7-4
=29 =3 =3
第5题:23 33 50 0 56 9
4.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6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独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
(1)20÷4-2=3(元)
(2)20+3×4=32(元)
(3)提问不唯一,例如:一套风景图片比一套动物图片贵多少元?
20-3×4=8(元)
四、课堂小结
1.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谈谈在进行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买文具
1.18÷3=6(元) 2.10÷5=2(元)
6+4=10(元) 3-2=1(元)
18÷3+4 3-10÷5
=6+4 =3-2
=10(元) =1(元)
除加混合运算: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除减混合运算: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注重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本节课在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班内汇报,使学生在质疑中理清解题思路。
2.教学中并没有单纯地讲授记忆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是让学生结合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理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归纳总结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在○里填上“+”“-”“×”“÷”,使算式成立。
8○4○3=20 8○4○3=5
分析:由8○4○3=20,想4×3=12,12+8=20,得两个○分别填“+”“×”。
由8○4○3=5,想8÷4=2,2+3=5,得两个○分别填“÷”“+”。
解答:+ × ÷ +
解法归纳:解决此类问题,先看得数的大小,判断是乘加(减)得到的结果,还是除加(减)得到的结果,再用分析法填符号,最后不要忘记进行检验。
为什么混合运算规定“先乘除,后加减”
在混合运算时,规定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来进行计算。要想先加减的话还得多加上括号。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不是反着来,先加减后乘除呢?我们可是先学的加减,后学的乘除。
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线索吧。看看下面几个情况:
1.你和妈妈去菜场买菜,买了2捆青菜,3斤鱼,青菜一捆1元钱,鱼一斤5元钱。一共要付多少钱?
2.你去文具店买文具,3个本子每本2元,2支笔一共5元,一共要付多少钱?
3.你想给爸爸妈妈送礼物,一人送一个小蛋糕和一个苹果,小蛋糕5元一个,苹果1元一个,一共要多少钱?
针对这几个问题,都需要先算出买每样东西的钱,然后再把它们加起来,才比较简单。只有最后一题用先加减不会变复杂,加出给一个人准备礼物的总钱数,再乘2。
只有买的各种东西数量都完全一样的时候,才能先加减,再乘除,不然就会很麻烦。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样东西数量完全一样的机会很少,所以别看“先乘除,后加减”只是个规定,那可是以前的人们经过日常实践总结出来的聪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