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蛤蟆》
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的模仿蛤蟆的叫声。能随老师的手势,完成简单的二声部演唱。
2、能分角色有表情的演唱《花蛤蟆》。
3、认识倚音,感受齐唱、合唱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即兴多声部(“花蛤蟆闹塘”的场景)的演唱。
教学难点:1、“6”和“5”两个音程的音效。
2、旋律部分的乐句衔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花蛤蟆闹塘”——即兴多声部表现
1、情境导入:夏夜池塘
(1)热身活动:
师:夏天来了,树枝上、池塘边、草丛里很多动物都会发出们非常有意思的声音,会有哪些小动物呢?你们能模仿它们的声音吗?让学生模仿几种小动物的叫声,如:蛐蛐、小狗、青蛙、蚊子等。(学生模仿)
即兴组织“夏夜”音效的多声部小活动。
(2)猜谜导入:一身青春疙瘩豆,嘴大迟缓加丑陋,捕食害虫本领大,它是庄稼好朋友!(学生猜谜得出——蛤蟆)
师:蛤蟆的皮肤是什么颜色的?发出声音怎样的?你们能模仿吗?
师:蛤蟆身上有一对声囊,是发声的共鸣器。请大家模仿它们的叫声,想象一下这是在什么状态下发出的声音。(提示:从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节奏)
2、情境素材:小蛤蟆的歌(节奏片段——旋律片段)
师:它们叫“呱呱”的声音有很多种,各个时候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我现在想听到很小的蛤蟆的叫声,它们的体型和声音都小。
引导学生用四分节奏念“呱呱”。
×
×
|
×
×‖
呱
呱
呱
呱
师:肚子饿了的小蛤蟆是怎么叫的?肯定要急切一点。
引导学生用八分节奏念出来。
×
×
×
×
|
×
×
×
×‖
呱
呱
呱
呱
呱
呱
呱
呱
节奏稳定一点在唱高音。两组同学分别用“呱”唱5、6的音高,在根据老师的手势完成简单的二声部——歌曲前四小节。
1=A
(齐)
(合)
(齐)
(合)
6
6
6
6
|
6
6
6
6
‖
6
6
6
6
|
5
5
5
5
|
6
6
6
6
|
5
5
5
5
‖
呱呱呱呱
呱呱
呱呱
呱呱呱呱
呱呱
呱呱
师:我现在要当一只吃饱了的蛤蟆,很开心很得意,你们听!
教师用“×
×
×”的节奏加上旋律还有滑音演唱。
师:你们也来试试,当一只吃饱的小蛤蟆。
3、“花蛤蟆闹塘”:即兴多声部(分角色——多声部)
二、学唱《花蛤蟆》
1、读童谣。
师念读两遍歌词,边读边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暂不出示歌词)
“绿蛤蟆,花蛤蟆,满坑里蛤蟆蹦蹦跳。
伸着个腿,大粗腰,瞪着个眼儿赛灯泡。
猛一跳,腰把高,嘴一张,像水瓢,耶呀,蹦着还会叫!”
师:你们说说这是一群什么样的蛤蟆?你们听到了什么?
学生有节奏的念歌词。(出示歌词,指导学生念歌词时突出强调角色的体验和表现。)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在一个充满呱呱声的池塘边,通过学生读让老师感受到身边真的跳来了一群小蛤蟆)
引导学生读三遍节奏,前两遍熟悉歌词,读准节奏,第三遍注意情绪,语音语调和表情,并把歌词记熟。
2、唱童谣。
(1)师范唱两遍,指挥学生演唱之前训练的二声部练习。
(2)第三遍用模唱法教学,以两小节为一句教唱,根据学生适当用钢琴辅助教学。
(3)熟悉歌曲后,教师叠加“呱呱呱呱真会叫”,“蹦着还会叫”的合唱部分。
三、情境表演唱:分角色,二声部演唱
师:同学们唱得很有感觉,老师也被你们带动了,我觉得你们都是可爱的小蛤蟆,但是少了一只领头的大蛤蟆,我要加进来了,可以吗?希望我这只大蛤蟆加进来能让大家更有感觉、更有表情!
教师加入唱领唱部分,与全班学生一起分角色表演唱《花蛤蟆》。
四、小结下课
蛤蟆是各地农村田间最常见的小动物,它容颜丑陋,不时地在田埂道边钻来爬去。尽管人们不理解它,但它还是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蛤蟆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据科学家们观察研究,在消灭农作物害虫方面,它要胜过漂亮的青蛙,它一夜吃掉的害虫,要比青蛙多好几倍。蛤蟆是益虫,大家都喜欢它,同时也是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