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平移与平行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行及平行线的画法。(教材第20页)
二、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
2.通过平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学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难点:掌握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铅笔、三角尺、直尺、方格纸、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铅笔、三角尺、直尺、方格纸、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张图片上有什么呢?谁在做平移运动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左上角的推拉窗图片)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这张图描述的是将玻璃窗沿水平方向推拉,窗户的左右边框在做平移运动。
师:我们看到的这个平移现象与即将要学的平行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移与平行的问题。(板书课题:平移与平行)
二、学习新课
1.通过平移感知平行。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上面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已经知道了左边这幅图是将玻璃窗沿水平方向平移,请观察右边这张图片,你能发现是谁在做平移运动吗?(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说出:这张图是国旗冉冉升起时,悬挂国旗的横杆在做平移运动。
师:现在我们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的平移来代替这些物体的平移,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独立移一移,画一画)
引导学生回答:我们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的平移来代替这些物体的平移,移动前后,铅笔之间的空格数是一样多的,这样的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
教师小结并板书:物体沿一定的方向进行平移时,平移前后对应的线段是平行的。
2.进一步认识平行。
(1)平行与相交和垂直的不同。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相交与垂直,观察上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你知道它们与相交和垂直有什么不同吗?(学生独立思考,分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就算延长这些平行线,它们也永远不会相交,更不会垂直。
教师小结: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板书)
(2)在图中找平行线。
师:从图中找出两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并用不同的颜色描出来。(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中间的图片)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画出一组平行线,并指名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图中水平方向的线段是互相平行的,由右上向左下倾斜的线段是互相平行的,由左上向右下倾斜的线段也是互相平行的。
3.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师:你能想办法得到一组平行线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代表展示结果,集体讨论。
学生使用的方法可能有:
(1)在方格纸上画平行线。
借助方格纸上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的格线都互相平行画平行线。
(2)用长方形纸片折一折。
(3)借助直尺画平行线。
……
4.教学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尺平移的方法画平行线,也可以把其中一把三角尺换成直尺。
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视,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动手操作。
(1)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
(2)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
(3)再沿三角尺最初画直线的那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用三角尺画平行线的要领:一定;二靠;三移;四画。
教师强调:三角尺必须与直尺或三角尺靠紧,这样才能保证三角尺进行平移,达到作图的准确性。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3题。(学生独立练习,同桌交换检查)
第2题:略 ★提示:平移后相对应的线段互相平行。
第3题:三角形两边与门框两边平行,则门框垂直。画框边与地平线平行时,画框是挂正了的。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收获有哪些?
平移与平行
物体沿一定的方向进行平移时,平移前后对应的线段是平行的。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1.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由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上升到几何图形中的平行,让学生对平行建立丰富的表象。在认知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能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一味地按教材上呈现的概念知识教学,而是通过“移一移”“找一找”“折一折”和“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下图中有( )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分析:如下图,根据平行的定义可得,AB与EF平行,AC与DF平行,BC与ED平行,AE与DF平行,EC与DF平行,AD与EF平行,DB与EF平行,CF与ED平行,FB与ED平行,共有9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解答:9
解法归纳:解此类题时,可以先标上字母,再一组一组地寻找平行线段。寻找时,要认真仔细,做到不重不漏。
斑马线
斑马线源于古罗马时代的跳石。早在古罗马时期庞贝城的一些街道上,车马与行人交叉行驶,经常使市内交通堵塞,还不断发生事故。为此,人们便将人行道与马车道分开,并把人行道加高,还在靠近马路口的地方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跳石,作为指示行人过街的标志。行人可以踩着这些跳石,慢慢穿过马路。马车运行时,跳石刚好在马车的两个轮子中间。后来,许多城市都使用这种方法。
19世纪末期,随着汽车的发明,城市内更是车流滚滚,加之人们在街道上随意横穿,阻碍了交通,从前的那种跳石已无法避免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人在街道上设计出了一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规定行人横过街道时,只能走人行横道,于是伦敦街头出现了一道道赫然醒目的横线,看上去这些横线像斑马身上的白斑纹,因而人们称它为斑马线。司机驾驶汽车看到这些白线时,会自动减速缓行或停下,让行人安全通过。斑马线至今在街道上仍然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