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习题课件 第4章 4.5.2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习题课件 第4章 4.5.2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3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5-29 21:0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五节
沪科版 八年级上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2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1
2
3
4
5
A
6
7
8
10
D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9
B
A
D
C
D
C
11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A
【2020·荆门】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如图所示。现进行如下操作:
1
(1)将蜡烛第一次放置在M处,第二次放置在N处,则蜡烛与所成像的位置关系为_____。
A.两次都在凸透镜同侧
B.两次都在凸透镜两侧
C.第一次在凸透镜同侧,第二次在凸透镜两侧
D.第一次在凸透镜两侧,第二次在凸透镜同侧
C
【点拨】
蜡烛在M处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此时成虚像,所以像与蜡烛在凸透镜的同侧;蜡烛在N处时,物距大于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故C正确。
(2)某次实验中将蜡烛放置在P处,光屏上所成的像在Q处,现将蜡烛放置在Q处,根据____________原理,光屏上所成的像__________(填“在”或“不在”)P处。
光路可逆

【点拨】
将蜡烛放置在P处,光屏上所成的像在Q处,说明蜡烛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到Q点,根据光路可逆原理,现将蜡烛放置在Q处,光屏上所成的像在P处。
【2020?葫芦岛改编】下面是小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
同一高度
2
【点拨】
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倒立、等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10.0
【点拨】
当u=50.0 cm-30.0 cm=20.0 cm时,
v=70.0 cm-50.0 cm=20.0 cm,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与烛焰等大的像,则2f=20.0 cm,即f=10.0 cm。
(3)保持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小光将凹透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的合适位置,只将光屏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可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点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像的位置延后,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右移动。
(4)小光移开凹透镜,只将蜡烛向____(填“左”或“右”)移动,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倒立、____的实像。

【点拨】
小光移开凹透镜,此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只将蜡烛向右移动,使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
【2019?恩施州】如图,小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他得到以下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蜡烛置于c点时,在光屏上能成一个放大的像
B.蜡烛置于b点时,在光屏上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C.蜡烛从a点向b点移动,光屏上的像逐渐变大
D.蜡烛从b点向左移动,光屏上的像逐渐变大
3
C
【中考?福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沿光具座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10 cm,调节光屏位置,可在光屏上看到(  )
A.缩小的实像 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虚像 D.放大的虚像
A
4
【点拨】
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20.0 cm,像距为20.0 cm,物距等于像距,物体在二倍焦距处,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沿光具座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10 cm,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成缩小的实像,故选A。
【中考?宜昌】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同组的小华不小心用手指尖触摸到凸透镜,这时光屏上(  )
A.出现手指的实像
B.出现手指的影子
C.烛焰的像变得不完整
D.烛焰的像
5
D
【点拨】
不小心用手指尖触摸到凸透镜,由于凸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会聚光线而成像,所以光屏上呈现的仍然是烛焰完整的像,只是此时的像比手指尖触摸前的像要暗一些。手指在镜头一倍焦距以内,不成实像,故光屏上不会出现手指的像。
【2020?呼伦贝尔改编】如图所示,将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 cm刻度线处,此时在光屏中心已成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6
A.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若蜡烛移至20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移至45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像
D.在图示中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凹透镜,将光屏左移可再次成清晰的像
【答案】B
【点拨】
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蜡烛移至20 cm刻度线处,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缩小的像,故B正确;若蜡烛移至45 cm刻度线处,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不能成像,故C错误;在图示中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凹透镜,凹透镜是发散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成的像要远离凸透镜,故将光屏右移可再次成清晰的像,故D错误。
【中考?益阳】如图是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知(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
B.当u=30 cm时,v=30 cm
C.物距增大时像距也增大
D.当u=15 cm时,成缩小的像
A
7
【点拨】
由图可知,u=v=2f=20 cm,则f=10 cm,故A正确;当物距u=30 cm时,像距v=15 cm,故B错误;由图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故C错误;当物距u=15 cm时,像距v=30 cm,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
【2020?泰安】小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他把烛焰移到距透镜18 cm的位置时,在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清晰的像。他判断凸透镜焦距可能是①6 cm、②9 cm、③12 cm、④16 cm,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
D
【点拨】
把烛焰移到距透镜18 cm的位置时,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像,则f<u=18 cm<2f,解得9 cm<f<18 cm,因此符合条件的是③④。
【中考?临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9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将蜡烛移动到20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移动到35 cm刻度线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D.将蜡烛移动到45 cm刻度线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答案】C
【点拨】
将蜡烛移动到35 cm刻度线处,u=50 cm-35 cm=15 cm,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像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故C正确。
【2020?贵港】将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0
A.此时光屏上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B.此时光屏上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C.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向右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当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时,这个像一定是缩小的像
D.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向左移动蜡烛,则光屏一定要向左调整位置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D
【点拨】
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即u>2f,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凸透镜成实像时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向右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当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时,像将变大,有可能成缩小的像或等大的像或放大的像,故C错误;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向左移动蜡烛,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需要将光屏也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D正确。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 cm,当蜡烛从50 cm刻度线处向40 cm刻度线处移动的过程中,像距及其像的变化情况是(  )
A.像距增大,像变大
B.像距减小,像变大
C.像距减小,像变小
D.像距增大,像变小
11
A
【点拨】
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当蜡烛从50 cm刻度线处向40 cm刻度线处移动的过程中,始终成的是虚像,由于物距增大,则像距增大,像变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