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的分析与探究
专训
沪科版 八年级上
全章高频考点专训
1
2
3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4
6
7
8
10
9
5
B
D
C
B
A
答 案 呈 现
【2020·鞍山】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吉他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手机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们耳朵的
C.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音调
D.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
B
【2020·潍坊】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北京隆重举行了“新时代军乐之声音乐会”,首次采用百名高音礼号和百名军鼓共同演奏号角音乐,乐音回荡夜空,宏伟庄重。下列关于礼号和军鼓产生的乐音说法正确的是( )
A.礼号发音不需要振动 B.军鼓的声音属于超声波
C.两者音色相同 D.两者传播速度相同
2
D
【点拨】
礼号和军鼓产生的乐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入人的耳朵的,两者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故D正确。
【2020·广州】甲音叉发声时每秒振动256次,乙音叉发声时振动频率为512 Hz,相比于乙音叉,甲音叉( )
A.发声时振幅一定更小
B.发声时振动频率一定更高
C.发出声音的音调一定更低
D.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更大
3
C
【2020·南京】图甲是一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4
B
【点拨】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嘴吹筒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声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中考·娄底】如图所示,小秦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此实验说明( )
A.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B.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C.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无关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5
A
【方法规律】
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即控制尺子的振幅相同,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能说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故选A。
用薄塑料片在木梳子的齿上划,探究塑料片振动发声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探究1:如图甲所示,用薄塑料片在木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
6
探究2:如图乙所示,用薄塑料片分别在A、B两把木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一次。
(1)比较在探究活动1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划得越快,音调越_____。
(2)比较在探究活动2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梳齿越密,音调越____。
(3)综合分析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
高
快
高
高
在“探究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的实验中,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橡皮槌、铁架台、硬泡沫塑料小球、细线等。操作步骤如下:
(1)如图所示,用细线拴住硬泡沫塑料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让乙音叉一臂的外侧接触小球。
(2)用橡皮槌轻轻敲击甲音叉使它
振动后,可以看到与乙音叉接
触的小球会弹开一个较小的角
度,并听到较小的声音。
7
(3)保持人耳到音叉的距离不变,用橡皮槌用力敲击甲音叉,可以看到小球被乙音叉弹开一个较大的角度,并听到较大的声音。上述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_,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这里硬泡沫塑料小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动
空气
将音叉叉股的微小振动放大
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观察小球被弹开的幅度,这是为了探究响度与________的关系;人对不同强度的声音感觉不同,__________ (填“30~40 dB”“70 dB”或“9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实验结论: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______。
振幅
30~40 dB
越大
【中考·陕西】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钟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8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________,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反射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
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
不到
不变
【方法规律】
由控制变量法知,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材料的关系,只能改变反射面的材料进行实验,其他条件应控制不变。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其他条件相同时,海绵的吸音效果最好(其他答案合
理即可)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4)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__________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用灵敏
仪器替代人耳测量反射声音的强弱(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大理石
【方法规律】
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空气中的声速,应选择反射声音效果最强的材料,即大理石。
声,看不见,摸不着,有的声(如超声波和次声波)人们甚至无法听到。那么声真的能传递能量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小宇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但在实验设计时,小宇遇到两个问题,请你帮他解决:
9
(1)选取什么作为声源?
小宇有一个袖珍收音机、一支音叉、一套大功率组合音响,你认为小宇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作为声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功率组合音响
音响发出声音的响度较大,能传递较大的能量,
使实验效果更为明显
(2)如何直观地表现声的能量?
小宇想到了两种直观表现声能的方案:第一种,如图甲所示,在声源前放一个轻小的纸条,通过观察纸条是否运动来做出分析与判断:第二种,如图乙所示,在声源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通过观察烛焰是否运动来做出分析与判断。你认为第____种方案较好。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烛焰比
纸条更容易受声波影响而产生运动,便于直接观察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大雪过后为什么很寂静
你是否留意到: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人为的活动减少了吗?那么,为什么在雪被踩过后,大自然又恢复了以前的喧嚣。原来,刚下过的雪是新鲜蓬松的,它的表面层有许多小气孔,当外界的声波传入这些小气孔时便要发生反射,
10
由于气孔往往是内部大而口径小,所以仅有少部分能量能反射回来,大部分的能量被吸收掉了,从而导致自然界声音的大部分能量均被这个表面层吸收,故出现了万籁俱寂的场面。雪被人踩过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原本新鲜蓬松的雪被压实,从而减少了对声的吸收,所以,自然界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1)大雪过后很寂静( )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C.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C
(2)体育馆顶端和四周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种特殊材料的结构具有降低杂音的作用。猜想一下这些材料应该是________(填“松软”或“坚硬”)的。
松软
【点拨】
质地松软、多孔的材料吸收声音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