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30 11:3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交系。
共同探究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万隆会议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经过
2、内容和意义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咦,怎么我们家的朋友只有一两个是大国?
1.苏联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7.波兰人民共和国8.蒙古人民共和国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1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2.印度共国
13.瑞典王国 14.丹麦王国
15.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6.瑞士联盟 17.芬兰共和国
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


建国初,国际主要力量对中国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什么样的国际矛盾?
新中国成立所面临的外交环境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
面对着当时对中国不利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是怎样做的呢
积极、主动,走向世界交朋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
周恩来:“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
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并且感到在他们和亚洲以
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
,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
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各
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
国际关系中,他们将形成
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共同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讨论:中国为什么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屈辱痛苦的经历得出的深刻教训。
2、中国的政权性质:社会主义国家。
问题:
来参加会议的有哪些国家?
这次会议的性质怎样
这些国家是为了什么目的来参加万隆会议的?
参加会议的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怎样?
共同探究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总理是怎么说的
周恩来发言的精髓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周恩来
同——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等。
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根据这段话,你能说出“求同存异”的“同”和“异”各指什么吗?
独立自主和求同存异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局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吗
2001年10月21日,江泽民主席在上海科技馆迎接美国总统布什。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APEC)在上海召开。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WTO)
2002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会见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
外交政策
巨大成就
国际地位提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民族独立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1955年万隆会议
A、周恩来出席了会议
B、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D、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关于万隆会议不正确的说法是
3、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 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想一下“求同存异”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适用吗?实际上它存在什么道理?
“求同存异”实际上包含了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内涵。
关于周恩来的外交还有很多趣事与精采之处,请你收集,并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