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9 12:1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读赏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过一个古人,请大家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幻片1】
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
请问,他是谁?——苏轼。(指生通过林语堂的句子分析)
这是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一书中的描述,苏轼可谓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课题】
我们看一下课题,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谁和内容有关?(赤壁怀古)从题材上来说属于怀古诗。简单梳理怀古诗的特点:景、史、情。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2】(生齐读)
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指导朗读:
1、读诗有哪些要求呢?生答:①字正腔圆,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师总结: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饱满的感情。
2、生带着三个要求,自由放声朗读两分钟。
3、生个别读。一女生读,男生点评;一男生读,师点评。比比谁读得好。
4、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三、合作探究
(一)观眼前之景
1、用词中的一个短语概括眼前之景。(江山如画)
2、找出上片中最具画面感的句子。【幻灯片3】
一生: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确】“大江”:空间之广阔,“千古”:时间之悠久,“风流人物”:人物之众多。
面对长江我们会想起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谁的感慨?(孔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已”喻指时光的流逝。孔子早就有这样的嗟叹,苏轼登赤壁临长江,也会由这滚滚的江水想起不断流逝的时光,无情的逝水,淹没了古代多少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渐渐销声匿迹,不再有当年的光彩。苏轼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并将我们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气势恢宏,笔大如椽,但苏轼挥起这如椽巨笔,只轻轻一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师:2、“三国周郎赤壁”交代了什么时代?(三国)什么地点?(赤壁)
空间之阔大只聚焦于“赤壁”,时间之悠远只聚焦于“三国”,人物之众多只聚焦于“周郎”。
3、在我看来,“周郎赤壁”四字更耐人寻味。这里,周郎是指周瑜,能否改成“周瑜赤壁’?联系课下注释揣摩一下。
明确:“郎”显得特别年轻潇洒,这是一个有亲切意味的美称。授建威中郎将,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赤壁,原不属于哪个人,词人却让他归了周瑜,赤壁因周瑜而著称。反过来,周瑜指挥了赤壁大战而扬名,周郎与赤壁密不可分地联在一起。
如果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大开大合之笔的话,那么说“三国周郎赤壁”就是特写镜头。一番比照,同学齐读这两句,抓住感情上的变化。
一生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明确】“乱”:岩石山崖的奇形险怪。“穿”: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从形的角度写石。
“惊”:本意为“马骇也”,像惊马一样的波浪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写出江水的汹涌澎湃。拍:从声的角度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
“卷”: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犹如白雪。从色的角度写浪花。“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
引导学生总结着三句的修辞:夸张、拟人、比喻。【幻灯片4】
从形、从色、从声上,我们能一起感受到也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也是为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这样的长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这样的赤壁长江才能千呼万唤出周瑜的形象。作者通过长江写赤壁,通过写景这种描写手法,最终为人物出场作出铺垫。
(二)思历史之事
1、词人思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联想到了谁?
2、这个人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归纳。
【幻灯片5】
请同学读描写周瑜的句子,【个别学生读】
周瑜的人物形象【讨论】
【明确】周瑜:英俊潇洒文武双全年轻有为镇定自若【幻灯片6】
师补充:男神颜值高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6、既然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你们的心中,都有哪些英雄人物呢?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隆中对策的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身是胆的赵子龙…)真是“一时多少豪杰”!【幻灯片7】
7、但作者为什么认为周瑜是英雄?苏轼为什么如此艳羡周瑜?
生讨论后,一一发言:甲,赤壁之战周瑜扬名;乙,家庭幸福(小乔初嫁了);丙,英年早逝(全班哗然);丁,苏轼想建功立业。
填写表格。【幻灯片8】
①“遥想公瑾当年”,“当年”指何时?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34岁,正意气风发。
②“小乔初嫁了”,“小乔”,是乔玄的小女,是当时有名的美人。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周郎与她结婚,到赤壁之战的时候,他俩成为夫妇已经10年了。小乔在赤壁之战前十年嫁给周瑜的,把他和赤壁之战放在一起写,是不是诗人的疏忽了?应把“初”改成“出’比较好吧?写他的婚姻生活,是否是闲笔?
【明确】“初”刚刚开始,“出”既可现在时,也可过去时。因为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况是江南美女小乔呢,看似闲笔,其实不闲,有意用这国色天香的绝代美人嫁给他主要衬托周瑜的,这是侧面描写,衬托周瑜什么呢?(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③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深谙兵法,八十万大军直下江南,不可一世。当时周瑜只有34岁,作为东吴的主帅,本来应一身戎装,一脸严肃,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装束的?(羽扇纶巾),什么是羽扇纶巾?(羽扇是鸟羽所制的扇,纶巾是青丝编成的头巾。魏晋以来,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这是儒将的行头)把周瑜描写成儒将,风度翩翩。
④接下来,又写其谈笑。于是写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周瑜临战前的从容镇定,稳操胜券。曹操八十万大军化为灰烬。
【明确】“樯橹”指船桅杆,船桨,这里泛指船。借代的修辞,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
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在这里,词人怀着极大地热情赞颂周瑜。
补充这首词的背景。学生的《学案导学》上有详细的背景资料。
从某种程度上说,周瑜是他热切向往的,又是难以企及的梦。
8、接下来,我们看苏轼此时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是个倒装句,词人形象和周瑜形象构成什么关系?(对比)继续填表格:【幻灯片9】
【明确】①年龄: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34岁。而苏轼被贬黄州是四十七岁,可谓知天命年,这是年龄对比。
②外貌:周瑜外貌是雄姿英发,而词人是早生华发,雄姿英发的周瑜与早生华发的苏轼形成第二组对比。
③婚姻生活;周瑜有倾国倾城的江南美女小乔相伴,苏轼被贬黄州之前,便已失去了相濡以沫的爱妻王弗,她年轻貌美,知书达礼,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他曾经为她写了一首读后令人柔肠寸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远处话凄凉。”【幻灯片10】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的思念,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东坡失去了这样一位爱侣,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三组对比,都是为下文的对比作铺垫,下文重要对比应是什么对比?
④事业上的对比。周瑜34岁就是赤壁大战的指挥者,而苏轼被贬时是四十七岁,可谓报国无门,【幻灯片11】所以苏轼在他《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这样自嘲:“心似已灰之木,心若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什么意思?想我一生的功业,就是被贬到黄州之后,又被贬到更远的惠州,儋州,可谓满纸芳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在泪眼朦胧之中,我们似乎看到词人孤独的背景,事业上的对比是非常强烈的,强烈的对比导致一种失落,一种悲剧的美。【幻灯片12】我们看一下表格,补充对联,周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在这里,苏轼写周瑜就是为了写自己,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9、【幻灯片13】最后词人,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词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写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正如苏轼《赤壁赋》在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和江水、江月相比,和永恒的大自然相比,尤其会有这种喟叹。他为何有这种概叹?因为他想建功立业,但是已近知天命之年,就没有机会了。人生易老壮志难酬,正是壮志难酬所以才感叹人生易老,想当年横槊赋诗的一代枭雄的幽燕老将曹操在历史的舞台上纵横驰骋,施展其雄才大略等等这些风流人物都经不住时间的淘洗,何况自己呢?这是壮志难酬,人生无常的苦闷。苏轼的常人之处在于他总是旷达的,他怎样排解这种苦闷的呢?“一尊还酹江月。”向江月洒酒祭奠,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洒脱。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也是他的诗意人生。
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憧憬,敬仰,一起来把诗歌读一遍。
如果说青年的苏轼是一只蛹,那么被贬黄州后的苏东坡就是一羽蝶。而促成这次蝶变的就是那次“乌台诗案”。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里这样评价苏轼:【幻灯片14】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四、技巧鉴赏
通过这首词,你能归纳怀古诗如何鉴赏?
【明确】写眼前之景,思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幻灯片15】
五、小结
本词融写景、咏史、抒情于一炉,极尽笔墨挥洒豪情,书写长江,书写赤壁,书写英雄周瑜,书写人生况味!【幻灯片16】
六、布置作业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观眼前之景
思历史之事
抒一己之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赋》抒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问答阐发人生感悟,旷达中透出老大无成的不遇之愤,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同学对于苏轼的生平不是太熟悉,特别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很多学生感觉陌生。在比较周瑜和苏轼的时候,同学对苏轼的妻子不了解,课下学生阅读的资料不多。
经过第4课《雨霖铃》的学习,学生对婉约词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对于豪放词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两种不同词风的特点,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效果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堂课,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刚刚期中考试完,我们就录制了这节课,学生简单预习了一下课文,我没有时间试讲,直接第一遍就录制了,效果基本上满意。课堂是真实的,学生回答问题也能有自己的理解,我感觉这是我想要的。一个文本,学生能有一两点闪光就足够了,创新解读的目的达到了。学生程度不同,有时候问题回答很精彩,有时候不能及时准确领悟老师的问题,我感觉对于这些应该原谅,否则学生会怕。我们的目的是鉴赏美,不是让同学害怕。当然,我还有许多要做的工作,我一定会努力。
由于录播室条件限制,出现了个别情况下镜头切换不及时,声音不够完美,这些不是我能力所及,敬请谅解。
其实,无论怎样,教学无止境,都不会让自己满意,我只能更加努力追求完美。
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学生通过这几篇经典作品,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有自己的发现和独到的见解。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结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再根据高一下学期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怀古诗的特点,我设置了如下学习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重点:1、研读上阙,仔细揣摩品味语言;2、研读下阙,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诗人为什么热切赞赏周瑜?或者说,诗人面临赤壁为何会想到周瑜?
《念奴娇?赤壁怀古》评测练习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完成1——5题。
1.下列选项中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穿”字,表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字不仅给人以大浪撞击巨石的视觉形象,而且还给人以听觉形象。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了惊涛翻滚之貌,写出了浪花激溅之状。
D.“惊”字既写出了浪涛之气势,更写出了浪涛给人的心理感受。
2.下列选项中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善于以时世为词,丰富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营造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它借咏史,抒写出了诗人郁积于胸中的块垒。
C.诗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融,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慨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可算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作者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B.这首词开篇就描绘出了一种广阔、雄浑的景象,不仅有自然景物,而且有千古的英雄人物在读者面前一一浮现。
C.词中豪壮的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和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比如,肖像描写、笑貌的描摹,而且以美女衬英雄。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壮志未酬的一种无奈,一种自慰,可以说是豪放中略见苍凉。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B.“大江”三句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故垒西边”三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人道是”说明这里正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
C.“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江山”两句,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为下阕作铺垫。
D.“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故国”三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己。“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则无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5.词下阕主要写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形象,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选C。“卷”字状惊涛翻滚之貌,但不是拟人手法。
2、选D。“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说法不对。不应是“直抒”,应为“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
3、选C。词中没有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4、选B。“人道是”说明只是传说如此,并非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所在地。
5、答案: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孙权兄)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亲戚关系,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这正是作者没有又是他十分渴望的,这也能补证作者之所以仰慕周瑜的原因。
课后反思
录制完本课,我就请业务校长和办公室里的同仁及时批评指正,大家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一、因为沉浸在课堂里,讲课时有时教态不够完美,腰板不够挺直。
二、前半部分可以加进自己的范读。
三、后半部分有时候语言不够简练。
四、学生对苏轼的生平和家庭情况不是十分了解,课前可以补充一些材料印发给同学。
五、对于周瑜和赤壁之战可以在课前节选一部分影视片段播放给同学。
通过连续一周的奋战,加班加点,搜集材料,仔细揣摩,连缀成一堂课。这堂课我最满意的地方是对于苏轼和周瑜的四处比较:年龄、家庭、外表、事业。虽然备课的过程很辛苦,但能这样解读文本,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乐在其中。
不足之处是对结尾一句的解读,因为时间关系,处理得仓促了些。
一些细小的环节处理得还不到位,语言的简练,教态的自然,学生的引导等等。
课余,我再潜心向学,十年磨一剑,争取向大家风范迈进。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标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文学类文本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高一下学期,同学应该具有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朗读,希冀通过各种朗读,让学生获得新的认知,初步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