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部编)历史七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精炼含答案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共25题选择题,3题材料分析题)
一、选择题。
1、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 )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废除了行中书省
C.废除了“三司” D.废除了锦衣卫
2、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子,是我国现存的一份著名的状元卷。这份状元卷的内容以哪本书为标准( )
A.《齐民要术》 B.《孙子兵法》
C.《资治通鉴》 D.《四书集注》
3、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
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4、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下列农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 (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占城稻 ④马铃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1405年,郑和率领200多艘海船,从刘家港出发,出使西洋,当时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朱元璋 B.明成祖朱棣
C.元世祖忽必烈 D.宋高宗赵构
6、《明史》记载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郑和等通使西洋。这一记载有助于我们探究郑和下西洋的( )
A.目的或动机 B.经过或途径 C.结果或意义 D.特点或影响
7、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下列哪些地区( )
①马六甲海峡 ②红海沿岸 ③印度半岛 ④非洲东海岸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等故事情节均出自某一名著。该名著的作者是 ( )
A.吴承恩 B.汤显祖 C.施耐庵 D.罗贯中
9、《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的回目( 标题 )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里面提及了我国戏曲史上的两部杰作。其中《牡丹亭》的内容是 ( )
A.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斗争
B.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C.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D.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
10、下列关于四大名著的形容对应不准确的是( )
A.《三国演义》--斗智斗勇,战争风云
B.《水浒传》--英雄好汉,逼上梁山
C.《西游记》--真实再现,社会生活
D.《红楼梦》--爱情悲剧,鞭挞礼教
11、右面是明代《流民图》(局部),下列与该图契合的主题是( )
A.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B.李自成起义备受拥护
C.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D.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12、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以上描述反映了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13、下表为不同史籍对李自成起义的记述。据此可知起义军主张( )
出处 记述
《李自成传》 “免粮”
《明史》 “迎闯王,不纳粮”
《明书》 “三不征(粮)”
A.赈济灾民 B.平买平卖 C.严明军纪 D.减免赋税
14、乾隆皇帝在位时,很多官员保平安的经验是不与别人有文字往来,凡没用的文稿一定要烧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度的影响 B.八旗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八股取士的影响
15、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这表明 ( )
A.清朝统治者加强了专制统治 B.清朝统治者实行了新的统治制度
C.清朝官僚体制已经极度腐败 D.普通百姓可以参加到统治集团中来
16、朝廷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而支出却不断增多,出现了财政危机是在( )
A.康熙以后 B.雍正以后 C.乾隆以后 D.嘉庆以后
17、江浙地区在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清时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庶( 甘蔗 )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该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外来物种的引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
18、19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县( 今山东宁津县 )大柳镇的统泰升记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用工人100多人。江宁( 今南京 )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万人。这充分表明( )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19、苏州城阊门( 西门 )外之南濠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 门户、人家 )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地主兼并土地,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20、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皇帝骄奢,挥霍无度 B.吏治败坏,贪污成风
C.国库充盈,人民富足 D.国泰民安,经济繁荣
2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时,制作了以下学习卡片,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闭关锁国政策
表现 ①严格限制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②绝对禁止一切商品出口和船只出海
③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影响 ④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A.① B.② C.③ D.④
22、清朝前期,政府先后出台了禁止南洋贸易、只准粤海关一口贸易等政策。这些政策( )
A.加速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B.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C.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 D.妨碍了中外经济的交流
23、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下列哪一情节不可能出现在这四部名著中 ( )
A.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B.卖油郎独占花魁;灌园叟晚逢仙女
C.宋江智取无为军,张顺活捉黄文炳
D.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24、昆曲已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下列有关昆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②昆曲兴起于江南昆山
③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征
④清朝前期,发展到顶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人们评论昆曲时说“乾隆嘉庆以前有戏有曲,嘉庆道光之际有曲无戏,咸丰同治以后无戏无曲”,昆曲逐渐走向衰落。由此可知,昆曲衰落的主要因素是 ( )
A.昆曲自身缺乏创新 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儒家思想文化的衰落 D.西方文化艺术的传入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东厂的侦察访缉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它一旦得到消息后,就会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会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材料三 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后,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材料四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 1 )“锦衣卫”和“东厂”都是什么性质的机构?(3分)
( 2 )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4分)
( 3 )上述四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3分)
2、17世纪中期的中国,硝烟弥漫,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和动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农民进行斗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和,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四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均田免赋”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材料五 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1)依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一说“均田免赋”是什么意思。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关系?(2分)
(3)依据材料四原文回答,此次农民起义有何不足之处?(一点即可,1分)
(4)材料五中“自杀的皇帝”是谁,他的自杀宣告了什么?“逃跑的皇帝”是谁,他的结局如何?“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属于哪一民族?(4分)
(5)通过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1分)
3、在历史长河中。思想与政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开始新设一机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该机构的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二 :(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期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抵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撰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机构”历史上叫什么?选为该机构的大臣是哪些人?设立该机构后,军国大事是怎样裁决的?它的设立,说明了怎样的问题?(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帝要销毁的是哪类书籍?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还采取过什么类似的措施?分析清朝采取这些文化措施的目的和产生的影响。(6分)
2021春(部编)历史七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精炼含答案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共25题选择题,3题材料分析题)
一、选择题。
1、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 )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废除了行中书省
C.废除了“三司” D.废除了锦衣卫
【答案】A
2、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子,是我国现存的一份著名的状元卷。这份状元卷的内容以哪本书为标准( )
A.《齐民要术》 B.《孙子兵法》
C.《资治通鉴》 D.《四书集注》
【答案】D
3、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
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C
4、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下列农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 (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占城稻 ④马铃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5、1405年,郑和率领200多艘海船,从刘家港出发,出使西洋,当时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朱元璋 B.明成祖朱棣
C.元世祖忽必烈 D.宋高宗赵构
【答案】B
6、《明史》记载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郑和等通使西洋。这一记载有助于我们探究郑和下西洋的( )
A.目的或动机 B.经过或途径 C.结果或意义 D.特点或影响
【答案】A
7、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下列哪些地区( )
①马六甲海峡 ②红海沿岸 ③印度半岛 ④非洲东海岸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8、“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等故事情节均出自某一名著。该名著的作者是 ( )
A.吴承恩 B.汤显祖 C.施耐庵 D.罗贯中
【答案】C
9、《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的回目( 标题 )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里面提及了我国戏曲史上的两部杰作。其中《牡丹亭》的内容是 ( )
A.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斗争
B.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C.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D.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
【答案】D
10、下列关于四大名著的形容对应不准确的是( )
A.《三国演义》--斗智斗勇,战争风云
B.《水浒传》--英雄好汉,逼上梁山
C.《西游记》--真实再现,社会生活
D.《红楼梦》--爱情悲剧,鞭挞礼教
【答案】C
11、右面是明代《流民图》(局部),下列与该图契合的主题是( )
A.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B.李自成起义备受拥护
C.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D.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答案】C
12、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以上描述反映了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答案】A
13、下表为不同史籍对李自成起义的记述。据此可知起义军主张( )
出处 记述
《李自成传》 “免粮”
《明史》 “迎闯王,不纳粮”
《明书》 “三不征(粮)”
A.赈济灾民 B.平买平卖 C.严明军纪 D.减免赋税
【答案】D
14、乾隆皇帝在位时,很多官员保平安的经验是不与别人有文字往来,凡没用的文稿一定要烧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度的影响 B.八旗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八股取士的影响
【答案】C
15、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这表明 ( )
A.清朝统治者加强了专制统治 B.清朝统治者实行了新的统治制度
C.清朝官僚体制已经极度腐败 D.普通百姓可以参加到统治集团中来
【答案】C
16、朝廷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而支出却不断增多,出现了财政危机是在( )
A.康熙以后 B.雍正以后 C.乾隆以后 D.嘉庆以后
【答案】D
17、江浙地区在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清时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庶( 甘蔗 )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该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外来物种的引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
【答案】C
18、19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县( 今山东宁津县 )大柳镇的统泰升记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用工人100多人。江宁( 今南京 )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万人。这充分表明( )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答案】A
19、苏州城阊门( 西门 )外之南濠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 门户、人家 )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地主兼并土地,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答案】B
20、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皇帝骄奢,挥霍无度 B.吏治败坏,贪污成风
C.国库充盈,人民富足 D.国泰民安,经济繁荣
【答案】B
2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时,制作了以下学习卡片,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闭关锁国政策
表现 ①严格限制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②绝对禁止一切商品出口和船只出海
③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影响 ④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22、清朝前期,政府先后出台了禁止南洋贸易、只准粤海关一口贸易等政策。这些政策( )
A.加速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B.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C.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 D.妨碍了中外经济的交流
【答案】D
23、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下列哪一情节不可能出现在这四部名著中 ( )
A.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B.卖油郎独占花魁;灌园叟晚逢仙女
C.宋江智取无为军,张顺活捉黄文炳
D.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答案】B
24、昆曲已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下列有关昆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②昆曲兴起于江南昆山
③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征
④清朝前期,发展到顶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25、人们评论昆曲时说“乾隆嘉庆以前有戏有曲,嘉庆道光之际有曲无戏,咸丰同治以后无戏无曲”,昆曲逐渐走向衰落。由此可知,昆曲衰落的主要因素是 ( )
A.昆曲自身缺乏创新 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儒家思想文化的衰落 D.西方文化艺术的传入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东厂的侦察访缉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它一旦得到消息后,就会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会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材料三 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后,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材料四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 1 )“锦衣卫”和“东厂”都是什么性质的机构?(3分)
( 2 )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4分)
( 3 )上述四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3分)
【答案】(1)特务机构。
(2)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束缚了思想。导致许多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最终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表明了科举制度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是思想文化专制加强的重要表现。
(3)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它的渐趋腐朽、衰落。
2、17世纪中期的中国,硝烟弥漫,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和动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农民进行斗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和,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四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均田免赋”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材料五 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1)依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一说“均田免赋”是什么意思。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关系?(2分)
(3)依据材料四原文回答,此次农民起义有何不足之处?(一点即可,1分)
(4)材料五中“自杀的皇帝”是谁,他的自杀宣告了什么?“逃跑的皇帝”是谁,他的结局如何?“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属于哪一民族?(4分)
(5)通过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1分)
【答案】(1)陕西大旱,官府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
(2)“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有了材料二提出的“均田免赋”,才有了材料三中百姓热情欢迎起义军的情况,二者是因果关系。
(3)“均田免赋”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一点即可)
(4)“自杀的皇帝”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他的自杀宣告了明朝的灭亡。“逃跑的皇帝”是李自成;他在山海关交战失利,后转战各地,最后失败。满洲。
(5)只有为政为民,统治才能长治久安等。(符合题意即可)
3、在历史长河中。思想与政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开始新设一机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该机构的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二 :(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期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抵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撰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机构”历史上叫什么?选为该机构的大臣是哪些人?设立该机构后,军国大事是怎样裁决的?它的设立,说明了怎样的问题?(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帝要销毁的是哪类书籍?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还采取过什么类似的措施?分析清朝采取这些文化措施的目的和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1)军机处;皇帝的亲臣、重臣;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有诋触本朝之语”的野史;大兴文字狱;巩固封建君主专制(或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答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