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地区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30 13:0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部分地区
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2021届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三适应性训练(二)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①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②飞杳杳③,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①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②征鸿:远飞的大雁。③杳杳:深远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是写诗人送别亲人时,在江岸上看到的蓼花盛开,传来阵阵桔柚的芳馨。
B.
第二句“一望”二字,颇能传神,抒发了诗人站在江边眺望时内心喜悦心情。
C.
过片两句,上句是写目送,下句是写心随,构思新颖巧妙,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D.
结句似深情目送远帆时的默默祝愿,与首句首尾呼应,写出了潇湘美景,饱含深情。
15.
“片帆烟际闪孤光”一句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欣赏。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14.
B
15.
①这句诗写客人乘坐小船,孤身只影,在烟水迷漫的江流飘荡。②“片帆烟际”四个字,配上“闪孤光”三字,给人一种孤寂凄清之感,天上地面,景色凄清一片。③写景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有浑然一体之妙。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抒发了诗人站在江边眺望时内心喜悦的心情”错误。应该是离别的惜别之情。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片帆烟际闪孤光”的意思是:那一片远去的孤帆,在水天交汇处泛起一点白光。“烟际”是指云烟迷茫之处。江上的雾气和天边的云气混成迷茫的一片,而亲友的那只孤舟即将消失在那里。送别诗中常有的情感一是担心旅途遥远,友人能否安全到达,一是担心有人旅途的寂寞孤单。这里,用“烟际”来突出一个“远”字,而云烟迷茫也代表着未知的前程。用“孤光”来突出旅途的孤独。
本句运用借景抒情,写帆影在斜晖下,于烟波浩淼的江流中闪烁着孤独的光芒,渐行渐远的景象。词人有意将“楚天”之“长”,与“帆”之“孤”对比,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反差,写帆影之孤,其实是衬托出离人行旅之孤,也寄托了词人的对朋友的眷恋难舍之情和别后寂寞孤独之感。写景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有浑然一体之妙。
2021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
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
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
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15.
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表现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②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时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③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通过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情感”错,应是“物是人非”。颔联运用两个典故,“鲲自化”用《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宜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切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两个典故,格言升沉异势,深寓感慨,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通过分析诗句可知,首联写景叙事,“闲坊”“古驿”的荒僻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的感情。颔联运用鲲化为鹏和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典故感慨人事浮沉,物是人非。颈联紧承“仍归”,运用动作描写,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动,故地重游,驿中庭院已经起了变化。那片竹子比过去长得更多了,那株古松比过去长得更粗大了。诗人在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亦在寻找这些年往来奔波的脚印。竹增松长,岁月如流。可见这数竹量松看似悠闲的动作中,实含有无穷感慨,万种凄惶写作者一根根数竹,解下腰带量松,这些动作寄寓了作者岁月如流的无穷感慨。尾联今昔对比,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日的激烈壮怀,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心事万千结联?感慨今夕,情感沉痛。
2021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诗人将书籍比喻成自己的老朋友,这些书籍从早到晚都与自己忧乐与共,表现诗人对书籍的痴迷。
B.
颔联使用夸张手法写诗人读书之多之快,由于读书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内心尘垢全无、杂念全消。
C.
尾联用“金鞍玉勒”的“寻芳客”来反衬诗人,表明贵公子们不会理解诗人所言家中别有一番春色。
D.
本诗写了春日里诗人惬意的读书生活,既表现了诗人酷爱读书的特点,也暗含了诗人开卷有益的主张。
15.
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的内涵。
【答案】14.
D
15.
①“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朱熹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运用比喻联想,形象地写出了坚持读书,就好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内心清澈充盈。②“东风花柳逐时新”一句以观赏春天的美丽景象做比,是尾联“别有春”的形象表现,写出了专心读书带给人的有如赏春景的心旷神怡的乐趣。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本诗写了春日里诗人惬意的读书生活”错误,诗中“东风花柳”和“我庐别有春”都是形容书卷让自己的生活时时充满着美好的春光,并非一定是真正的春天。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源流随处满”意思是“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此句运用典故,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采用了联想和比喻的手法,作者由读书联想到了“活水源流”,认为人只要坚持经常读书,就会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东风花柳逐时新”意思是“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这一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是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诗形象体现读书的获得感,但“随处满”“逐时新”又别出新意,比朱熹又更进一层。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4.
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戍”为虚笔,是作者在回忆早年驰骋战场、奋勇杀敌的军旅生活。
B.
下片一、二句写作者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泛舟吴楚以自我解愁消闷。
C.
“望秦关何处”实写大好河山至今仍未收复,作者不禁产生了“年华虚度”的伤怀之感。
D.
全词始终贯穿着报效国家的情感主线,笔调上则以沉痛之情起,以慷慨之情结,动人心弦。
15.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上片的“笑”与下片的“叹”。
【答案】14.
D
15.
①上片中“笑”即嘲笑、讥笑。作者讥笑自古以来的儒生大多米能保家卫国,耽误了宝贵的青春时光;而自己能操戈杀敌,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豪气。②下片中“叹”印感叹悲叹。作者感叹空有满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只得寄情山水,虚度年华,字里行间充满了失落。③上片的“笑”与下篇的“叹”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苦之情和爱国之情。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D.“以沉痛之情起,以慷慨之情结”错,应当是“以慷慨之情起,以沉痛之情结”。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上片,词人首先回顾当年军旅生活,描写自己意气风发,胸中怀抱着收复西北的凌云壮志,一身戎装,手持剑戈,乘马于胯下,随军止宿,气吞残虏。“笑儒冠自来多误”化用杜甫“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感叹自已被儒家忠孝报国的思想所误,一生怀抱此志,却时至暮年仍旧一事无成。因此,此处的“笑”是作者的自嘲。
词的下片“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写词人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只能悲歌慷慨,无限感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三句写那淼淼的烟波仍不能消除词人对秦关的向往,因壮怀激烈,他至老仍旧不忘收复失地,不甘断送壮志,故闲散的隐居生活使他深感流年虚度。因此,此处的“叹”是词人的悲叹。嘲笑与悲叹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苦之情和爱国之情。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品令
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①。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①孤令:孤零。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
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
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
下阙诗人写茶也能使人“醉”,一个“醉”字,带出下面浪漫主义的想象。
15.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
【答案】14.
C
15.
①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②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③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在松林喝茶”,听“掠过松林的风声”理解错误,因为“汤响松风”是比喻写法。汤响,是煮茶的沸腾声。“汤响松风”,煮茶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再结合内容层次的安排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分析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分析时注意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句常用表达技巧,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如本题回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要首先找到抒发感情的词句,如“早减了、二分酒病”是享受煮茶过程的表现,“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言犹如独对孤灯时故人来相会的快活惬意,从而借理解内容体会技巧。分析可知,写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用的是描写;写“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意在用酒衬托茶的味浓香永;写“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是打比方,来说茶的妙处不可言传,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茶的喜爱。结合全词分条整理作答即可。
【点睛】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需着眼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衬托、用典、夸张等;
(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三)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上题中考查对比、用典、写景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2021届陕西省汉中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
黄庭坚
清洛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
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
飞雪堆盘脍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
平生行乐亦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
①清洛:清清的洛水,洛水可通扬州。②鸡头:芡实,俗称鸡头米。③竹西:亭名。在扬州城北西门外。歌吹:音乐演奏。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诗歌的标题推断,先是王定国从扬州寄诗给黄庭坚,黄步其韵而成此诗,原诗也是以“愁”韵作结的。
B.
古人常以流水作比,表达悠悠不尽的情思,这首诗的首句就是如此,用想象之景喻对朋友的相思之情。
C.
在三四句中,诗人对朋友现在的处境表示了关切。“犹”“却”二字,转接有力,意思陡下,含有无限感慨。
D.
五六句具体写王定国在扬州生活,既是倒装句,又是比喻句,以引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充分联想。
15.
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4.
B
15.
表达拔巧:直抒胸臆、反问、用典。表达的情感:尾联是作者对友人的宽慰之语。平生行乐本来不坏,哪有竹西的歌吹反倒惹起愁怀。
2021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①(其二)
苏轼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②。
[注]①宋神宗熙宁六年,苏轼奉命前往常州、润州。当年除夕之夜宿于常州城外运河边,于是作诗二首。②古俗,正月初一,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外放已三年,感叹自己恐将终生谪居在外,奔走于宦途中。
B.
第三句勾勒出年老的心境:人老了,易伤感于年华流逝,所以不想去看新的年历。
C.
辟邪的桃符一年一换,诗人准备学写旧桃符,表明他有抛却不如意的仕途的打算。
D.
颈联中将过去的青春美好和当前的容颜衰老相对比,流露出诗人历经沧桑的痛苦。
15.
这首诗的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尾联体现了诗人豪放旷达的情怀。②尽管此时被外放,政治上陷于困顿的境地,整日奔波,内心愁苦,但诗人此时却一扫胸中郁闷之情,表示要用“穷”和“愁”赢取长久的健康,每年正月初一时做最后一个饮屠苏酒的人又有什么不好呢?(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