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案+学案(4份打包)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案+学案(4份打包)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5-29 21:33:59

文档简介

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概念以及燃烧的条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
【学习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二、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燃烧的条件
【师生合作】师生一起探讨教材P129的“讨论:燃烧的条件”内容,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
1.对于甲装置:
a.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原因是与足量的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b.现象:薄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c.现象: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原因是未与氧气接触。
2.对于乙装置:
a.现象:通入氧气前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原因是未与氧气接触;?
b.现象: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原因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又与氧气接触。?
3.结论:燃烧需要的条件:(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
【小组讨论】1.对于甲装置,薄铜片的作用是载体、传热,热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提供能量。?
2.此实验产生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可以怎么改进?把实验装置设计为密闭的装置。?
(
温馨提示
着火点
(燃点):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
温度
。①纯气体燃料的着火点在常温、常压下是固定不变的;②液体燃料的着火点与液体的雾化程度有关;③固体燃料的着火点与固体的分散程度有很大关系;不论哪种状态,对某一特定燃料来讲它的
着火点是一定的,不会改变。
)知识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师生合作】完成教材P130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火焰熄灭
正常燃烧
火焰熄灭
实验分析
烧杯隔绝了空气
同时具备燃烧的三个条件
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隔绝了空气
总结
灭火原理满足其一即可
【小组讨论】分析下列灭火的事例。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蔬菜,理由是什么?
用锅盖盖灭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放入较多的蔬菜可以将温度降到油的着火点以下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理由是什么?
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理由是什么?
清除可燃物
【引导自学】阅读课本P131的“表7-2”,了解常见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灭火原理。
灭火器种类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
干粉灭火器
隔绝空气
一般失火及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
降温、隔绝空气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水基型灭火器
隔绝空气
汽油、柴油及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三、我的收获
四、当堂检测
1.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D )
A.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B.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只要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其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
2.用嘴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是( D )
A.消除可燃物 
B.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使燃着的烛心温度降低
3.下列是生活中的一些灭火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因。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或氧气)。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方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清除可燃物。
4.某同学根据日常经验推测,可燃物燃烧可能与氧气和温度有关,于是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1)实验②和实验④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接触氧气。
(2)实验③和实验④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
五、布置作业
3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三维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体会到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正面的作用也会有负面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情境导入
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经知道用火。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有了火,黏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图所示。当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火有“功”也有“过”。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了解燃烧的条件。
探究实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
装置
实验
步骤
在500mL的烧杯中加入300mL80℃的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
现象
铜片上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没有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水下白磷燃烧起来
实验
分析
铜片上白磷和红磷置于相同环境中,由于白磷和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温度不同,导致不同的现象。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尽管是同一种物质,由于处于不同环境中,即前者与氧气接触,后者没有与氧气接触,导致产生不同现象
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也燃烧起来
实验
结论
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课堂讨论
1.白磷能燃烧,水为什么不能燃烧?
2.平常我们燃烧的煤块总是制成蜂窝状,而不制成球状?
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
归纳总结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2.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探究点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提出问题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样灭火?纸箱、油罐着火怎样灭火?森林火灾又怎样扑灭呢?
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操作】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一会儿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蜡烛熄灭;另一支燃烧情况不变。
【实验结论】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与氧气(或空气)隔离,蜡烛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蜡烛与氧气(或空气)隔离,蜡烛熄灭。
归纳总结
1.灭火原理:(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破坏燃烧的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方法:
(1)用水扑灭火灾是最常用的灭火方法,水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蒸发时吸收热量而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清除可燃物或设防火隔离带,即断绝火源。如扑灭森林大火时把大火蔓延线路前的树木砍掉,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3)隔绝氧气(或空气)。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油锅起火盖上锅盖灭火等。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
低温度(也叫着火点)三者同时满足,
缺一不可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将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者选其一
成功之处
本堂课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内容趣味性强,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来关心、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不足之处
学生虽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但交流的深度不够
3第2课时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学习目标】
1.认识爆炸发生的条件、防范爆炸的措施。
2.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爆炸现象。
【学习重点】认识易燃易爆和安全逃生知识。
【学习难点】灭火实例的分析和安全逃生知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会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二、新知导学
知识点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
2.粉尘爆炸实验
【师生合作】阅读教材P132并进行分析,探究面粉等粉尘的爆炸原理。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金属罐内发生爆炸,金属罐弹起
加盖是为了形成封闭体系;鼓气是为了增大粉尘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爆炸是因为在有限空间内发生急速燃烧
小结:引起爆炸的原因是: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常见的易燃易爆物有:酒精、汽油、石油气、天然气、爆竹、烟花等。?
3.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4.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安全常识
(1)身处火灾现场的自我救护: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
(2)室内燃气泄漏:关闭燃气阀门,开窗通风。
5.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的注意事项  
(1)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2)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6.【比较】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
燃烧
爆炸
缓慢氧化
自燃
能量变化
放热明显
放热明显
放出的热量随时散失
放热明显
温度
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未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是否发光
发光
发光
不发光
发光
联系
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有热量放出,只是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
【知识拓展】
1

可燃物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放热,且为氧化反应。
2

有些爆炸现象不属于化学变化,如蒸汽锅炉的爆炸、自行车车胎爆炸等。
)
三、我的收获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公共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A )
①  ② ③  ④  ⑤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C )
A.氢气
B.液化石油气
C.二氧化碳
D.煤粉
3.从安全角度考虑,以下四种物质中,允许旅客带上地铁的是( D )
A.酒精
B.白磷
C.汽油
D.食盐
4.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居室防火,保证安全,尤其是燃气和电器的使用要注意规范。请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有关问题:
(1)燃气开关用毕必须关闭,若发现燃气泄漏应立即关闭燃气开关,并打开门窗通风,不能开灯或用明火检查。?
(2)燃气热水器不能(填“能”或“不能”)放在浴室中。?
(3)记住火警电话是119,万一发生火灾立即拨打。
五、布置作业
2第2课时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三维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概念。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火灾爆炸事故,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信息的能力。
2.通过面粉爆炸实验,让学生了解爆炸形成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及注意采取安全措施、远离伤害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情境导入
可燃物在具备了燃烧的条件后,就能急剧地燃烧,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为了使警钟长鸣,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如图所示的一些图标(投影消防安全图标)。
同学们讨论下,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合作探究
探究点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提出问题
1.家用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等泄漏该如何处理,为什么?
2.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等附近贴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为什么?
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粉尘爆炸。
【实验操作】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胶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罐。从胶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金属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现象】听到“砰”的一声响,面粉发生爆炸,金属罐的塑料盖被高高掀起。
【实验分析】挤压气囊,鼓入空气,把面粉吹散到金属罐内,与空
气充分接触,遇到明火急速燃烧,在有限空间燃烧放热,使罐内气体体积膨胀,发生爆炸。
【实验结论】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就会发生爆炸。
归纳总结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急速燃烧,短时内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现象。
2.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
(1)对厂房和仓库的要求:与周围建筑物间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车间、仓库要有防火、防爆、通风、静电除尘、消防等器材设备,严禁烟火。
(2)容器要求:要牢固、密封,容器外要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并标有物质的名称、化学性质、注意事项。
(3)存放要求:单存、单放、远离火种、注意通风。
(4)运输要求:轻拿轻放,勿撞击。
(5)工作人员要求:严禁烟火,人走断电,经常检查,认清图标。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一、可燃物爆炸的条件有限的空间
急剧燃烧
聚集大量的热
二、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成功之处
本堂课与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来关注生活、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而健康、安全地成长
不足之处
教材中对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的资料偏少,缺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环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