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30 13:5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写作背景
疏通文意
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Jiě
xìng
suì
qǐn
承天寺
承天寺大雄宝殿
承天寺甬道
承天寺庑廊
陀罗尼经幢(宋)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总结: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空灵、皎洁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乐观
潇洒、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