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学案(4份打包)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学案(4份打包)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5-29 21:54:30

文档简介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学习重点】掌握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化学反应“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习难点】从化学反应的实质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有关探究实验的分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二、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1.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师生合作】通过完成教材P92~P93的“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情况。
实验方案
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称量红磷燃烧前的总质量m1;
(2)引燃红磷,待冷却后,再称量总重量m2。
(1)称量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的总质量m1;
(2)待反应后,称量总重量m2。
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小气球鼓起,冷却后小气球变得更瘪。天平平衡。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固体,
溶液由蓝色变浅绿色。天平平衡。
符号表达式
P+O2P2O5
Fe+CuSO4Cu+FeSO4
实验结论
m1=m2,红磷燃烧前后,整个装置质量无变化
m1=m2,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整个装置质量无变化
小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2.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_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小组讨论】1.做红磷燃烧实验时,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目的是防止锥形瓶瓶底炸裂。?
2.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中,锥形瓶塞上橡胶塞的目的是起到密封作用。?
3.冰融化后,得到水的质量与原来冰的质量相等,这个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原因是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不能用于解释物理变化。?
温馨提醒
(1)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3)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任意比
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相加之和。
(4)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3.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师生合作】师生共同完成教材P94~95的“实验5-1”和“实验5-2”,探究化学反应如何适应“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的要求。
实验方案
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5-2:镁条燃烧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称量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前装置的总质量m1;
(2)待完全反应后,再称量装置的总重量m2。
(1)称量打磨后的镁条和石棉网的总质量m1;
(2)完全燃烧后,称量产物和石棉网的总重量m2。
实验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天平不平衡,指针偏右。
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热;天平指针偏左。
符号表达式
Na2CO3+HCl→NaCl+H2O+CO2
Mg+O2MgO
实验分析
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造成左边质量减少,天平指针偏右
镁条燃烧时,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包含了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实验结论
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利用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进行验证时,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
知识点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小组讨论】观察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示意图,进行微观分析,完成下列填空。
1.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如图所示:
2.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化学反应前后
(1)宏观
①元素种类、②元素质量
都不变
(2)微观
①原子种类、②原子质量、③原子数目
三、我的收获
四、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
A.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B.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
C.质量守恒定律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D.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下列实验能够用于直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C )
A
B
C
D
3.已知反应3A+B===3C+2D,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为9:8,若A与B的混合物为34g,充分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物C的质量为( D )
A.32g
B.9g
C.8g
D.18g
4.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C )
A.原子数目
B.分子数目
C.物质种类
D.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5.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根据以上信息,得出的有关淀粉的结论正确的是( C )
A.只含碳、氢元素
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确定
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小明同学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究,其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1)上述图1、图2、图3表示的实验中,图2、3(填序号)表示的实验中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
(2)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结论:只有一部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不发生变化。于是他认为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你对该结论的评价是不正确,请简要说明上述部分实验中化学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所有不平衡的都要说明):反应装置不是密封容器,有气体生成或加入。
五、布置作业
3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三维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理解其内涵。
2.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化学反应中的定量关系。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2.通过体验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感悟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情境导入
一天,福尔摩斯和华生在书房里研究一桩疑案,福尔摩斯往大烟斗中装烟丝,并将烟斗送入嘴里,点燃烟丝后开始大口大口地吸烟,烟斗上冒出缕缕青烟。华生问:“聪明的福尔摩斯先生,你知道青烟的质量是多少吗?”福尔摩斯不假思索地回答:“这容易,青烟的质量等于点燃烟丝前烟斗和烟丝的总质量减去烟丝烧完后留在烟斗中灰烬和烟斗的总质量。”你觉得福尔摩斯的话有道理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 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
1.生日宴会中我们发现生日蜡烛会越烧越短。化学反应发生后物质的质量是不是变少了?
2.通过准确测量,发现金属生锈后质量变大了。化学反应发生后物质的质量是不是增加了?
猜想与假设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小于或等于或大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探究实验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
装置
实验
步骤
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上面放一块红磷,用带有玻璃管的橡胶塞盖紧,在玻璃管上系一气球,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1;然后,取下锥形瓶,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再将其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2
实验
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小气球鼓起,冷却后,小气球变瘪
文字
表达

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实验
结论
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m1=m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探究实验二铁钉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
装置
实验
步骤
在锥形瓶中倒入适量的CuSO4溶液,塞好橡胶塞,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光亮),将其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1;将铁丝伸入CuSO4溶液中,过一会,观察现象,再将其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2
实验
现象
铁钉表面上覆盖一层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文字
表达

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Fe)
(CuSO4)
(Cu)
(FeSO4)
实验
结论
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m1=m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归纳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大量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探究实验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固体粉末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天平不平衡,指针向右偏转
文字表达式
盐酸+碳酸钠氯化钠+二氧化碳+水
(HCl)
(Na2CO3)
 (NaCl)
 (CO2)
(H2O)
结论
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探究实验四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天平不平衡,指针向左偏转。
文字表达式
镁+氧气点燃氧化镁
(Mg)
(O2)
(MgO)
结论
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课堂讨论
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后质量为什么减轻了?是否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2.镁条燃烧后的质量为什么增加了?是否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拓展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必须在密闭的容器里进行,否则反应前后天平会不平衡。
提出问题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试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
归纳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质量没有改变。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成功之处
本堂课主要以实验贯穿教学。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和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讨论,使学生在动中学、学中思,将学习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知识的获取均以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获得,体现集体的智慧;同时,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训练不到位,托盘天平操作生疏,影响教学进程
3第2课时化学方程式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三种读法。
【学习重点】化学方程式包含的信息,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
【学习难点】化学方程式“量”的含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⑶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
二、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小组讨论】请学生阅读教材P96,认识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意义
例子(2H2
+
O22H2O)
读法
宏观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反应物是氢气、氧气;
生成物是水;反应条件是点燃。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微观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2H2
+
O22H2O
2:
1:
2
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质量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2H2
+
O22H2O
(2×2):32:
(2×18)
即:4:32:36
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3.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
(1)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2)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比;
(3)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4)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5)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等等。
知识点二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化学式
依据: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例】在化学反应:CH4+2O2CO2+2X中,X的化学式为( B )
A.H2O2
B.H2
C.H2O
D.CO
【归纳总结】
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化学式解题思路
解题步骤
原子种类
原子数目
反应物
生成物
(1)列出原子种类、数目
C
1
1
H
4
0
O
2×2=4
2
(2)利用“守恒法”,找出相差的原子种类、数目
H、O原子相差
缺少:4个H原子,
2个O原子
(3)写出化学式:原子个数÷化学计量数=化学式右下角数字
得出X为H2O
三、我的收获
四、当堂检测
1.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可用“2Mg+O22MgO”来表示.以下信息:①反应条件②反应速率③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④反应的微观过程④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⑥反应体系中微观粒子的数量关系.能从上述化学方程式中获得的是( C )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2.请根据化学方程式(2Mg+O22MgO)分析下图所示的四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B )
A.
B.
C.
D.
3.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的读法,错误的是( B )
A.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B.在点燃的条件下,每4体积的磷和5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C.在点燃的条件下,每4个磷原子和5个氧气分子结合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D.在点燃的条件下,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4.火箭推进器中盛有N2H4和H2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2H4+2H2O2===R+4H2O,其中R的化学式为( D )
A.NO2
B.N2O4
C.NH3
D.N2
5.超氧化钾(KO2)常备于急救器和消防队员背包中,能迅速与水反应放出氧气:2KO2+2H2O===2KOH+X+O2↑,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X的化学式为H2O2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变化
C.反应前后氧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D.反应前后物质状态发生变化
6.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
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物质甲为甲醛,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B.物质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发生改变
D.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
5:3
7.1.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关于该物质组成的推断正确的是( A )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8.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g
10
3
90
0
反应后质量/g
3.2
3
待测
3.2
A.W可能是单质
B.Y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五、布置作业
3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三维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表示的意义。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3.能求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计算,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辩证统一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计算。
                
情境导入
你能用哪些方式来描述“碳在氧气中燃烧”这一化学反应?哪种方式最简单科学?
1.语言表达: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2.文字表达式: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文字表达式能直观地表示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但书写较麻烦,且不能表示出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国际通用的表示化学反应的语言——化学方程式。
合作探究
探究点 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什么意义呢?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实例(S+O2点燃SO2)
(1)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反应条件是点燃
续表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实例(S+O2点燃SO2)
(2)量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各物质间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
S+O2 点燃 SO2
32∶16×2∶(32+16×2)
32∶32∶64
即1∶1∶2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即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S+O2点燃SO2
1∶1∶1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例:C+O2点燃CO2
(1)宏观读法: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微观读法: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3)数量读法: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分组练习下列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1)S+O2点燃SO2 (2)4P+5O2点燃2P2O5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1.定义:
2.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比。
3.读法:
成功之处
本课是一节基本概念理论课,本身没有实验,但能利用已会的简单的方程式抓住学生,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再归纳演绎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学生对某些物质的微观构成不清楚,描述化学方程式的微观意义易出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