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6月模拟试题压轴卷4(原卷版+答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6月模拟试题压轴卷4(原卷版+答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9 21:12:51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
4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压轴卷4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试题样卷编写)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①《变色龙》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众多最脍炙人口的一篇。全篇yáng
yì着讽刺色彩,它不仅讽刺批判了像“变色龙”一样的奴性势力,还对“变色龙”生成及存在的土壤环境——庸俗世故、乏味无聊、猥琐下作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揭示,荒唐可笑的背后蕴含着(  )的社会批判意义,②使读者不得佩服作者对人性及社会的深刻洞察力。现实生活中也有“变色龙”,他们是一类欺上媚下、见风使舵、毫无原则性的人,也无任何道德可言。
康德曾说过:“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起人心深深的zhèn
dòng
。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而今,我们仰望苍穹,天空依然璀璨明朗,而俯察内心那些崇高的道德法则,有些却需要我们再次(  )。比如诚信。
诚信是什么?简而言之,③诚信是民族的存亡之根,是个人的立身之本。________________。首先就是要诚信对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一个人,④哪怕连自己也不能坦诚相待,那他注定一辈子只能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里,永远不敢挺直腰杆面对自己,面对生活。对自己诚实,才能昂首挺胸于天地之间!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hānɡ 
cuǐ     B.hānɡ 
chuǐ
C.huānɡ
chuǐ
D.huānɡ
cuǐ
1.
D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洋益 震动
B.洋溢 振动
C.洋溢 震动
D.洋益 振动
C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深邃 呼叫
B.深厚 呼唤
C.深邃 呼唤
D.深厚 呼叫
3.
C
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处修改为“《变色龙》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最脍炙人口众多的一篇”。
B.②处修改为“使读者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人性及社会的深刻洞察力”。
C.③处修改为“诚信不仅是民族的存亡之根,也是个人的立身之本”。
D.④处修改为“即使连自己也不能坦诚相待”。
B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②在古人眼中,诚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③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④诚实做人,讲求信用,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B
6.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我国,“信”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信’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4分)
(1)信,金文

(千)+
(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可见其造字本义为_____。在“信誓旦旦”中,“信”就是用其本义。
在“轻诺必寡信”中“信”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1)许诺;遵守誓言,信守承诺
(2)班级举办“以‘信’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写出两项活动内容。(2分)
示例一:举办“诚信在我身边”主题演讲或征文活动,交流讲诚信的价值意义。
 示例二:
 示例三:
(2)示例二:举办“信在身边故事会”,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古今中外名人故事
示例三:举办“诚信在我身边”主题黑板报,宣传身边诚信故事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1分,共8分)
历史上从来不乏英雄,他们爱国忧民,心系天下。杜甫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祈盼,表达自己救百姓于水火的宏愿;李贺巧借“(2)
,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的典故,表达自己誓死报国的意志;文天祥被俘后,用“(3)
?(4)
”(《过零丁洋》),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的赤子之心;李商隐用“(5)
,(6)
”(《无题》),唤起人们甘愿付出、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范仲淹用“(7)
,(8)
”(《岳阳楼记》)表明自己为国分忧、为民谋福的高尚情怀。
(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报君黄金台上意
(3)人生自古谁无死?(4)留取丹心照汗青
(5)春蚕到死丝方尽(6)蜡炬成灰泪始干
(7)先天下之忧而忧(8)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辊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8、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9、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1)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
10、(1)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难道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
?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礼数吗?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共5分)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1、B
12.从下面A、B两题中选做一题。(3分)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是如何理解的?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请模仿本词最后一句,抒写一句对亲人的祝愿。
答:我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A。这两句是说,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选B。示例:唯望月圆时,你我共欢聚。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材料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状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现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共分为10个大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及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对于人类社会或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承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力量,这与其存在特点有很大关系,因此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容易出现中断。某些领域或项目往往因传承人的死亡而走向衰落,不经意就会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传承人。
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006年起,国务院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据互联网,有删改)
?
材料二:
(据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材料三:
6月13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启动。全省各地将围绕传统医药、传统体育和餐饮类等非遗项目,以互联网平台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240余场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非遗活动。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云游·四川非遗”影像展当天上线。主办方从19个市(州)、3个省直部门、1位个人推荐的137部非遗影像作品中精选出35部,将通过电视端和网络平台进行为期一周的展播,同时还将联合海外文化中心用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大平台同步进行线上展播。
四川非遗购物节”是本次系列活动的亮点。非遗购物节汇集了全省356位非遗传承人、536家非遗店铺及相关企业,展示展销5
000余款非遗特色产品。
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中医药之美专题展”也于当日正式开展。展览诠释了四川传统中医药这一世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应自然环境过程中,与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精彩互动。
(据《四川日报》,有删改)
1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反映出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B.由材料一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D.材料三选用的是一则新闻,这则新闻可以用“四川非遗购物节成亮点”作为题目。
13、D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德阳地区的德阳潮扇,绵竹年画,中江仓山大乐,广汉三星堆,广汉保保节,什邡马井元宵节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B.柱状图中占比前三的传统技艺、传统戏剧和传统音乐在现实中存在最为普遍,分布也最为广泛,传承和发展也更加有利。
C.由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与人文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D.今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采用以互联网平台为主、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这是由防疫抗疫的现实决定的。
14、A
15.根据材料二,请仔细观察,写出你得出的结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16.结合材料,请你为“传统中医药”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几点建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示例:①国家开展传统中医药的各种展示活动,让更多人关注、了解传统中医药;②国家加强对传统中医药人才的保护和培养;③推出更多的传统中医药产品,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④传统中医药传承人在传承基础上进行更多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共15分)
与父亲的互动
朱家荣
①我刚退休半个月,八十五岁的父亲因患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症,住进了市医院。我们兄弟姐妹轮流护理他。可是他们几个谁也伺候不好他,因为父亲不是哭就是闹,只有作为长子的我来伺候,他才眉开眼笑,有时跟我顶脑瓜门,有时放声大笑着举起右手行军礼,有时候忽然从兜里掏出几块我小时候爱吃的糖果、花生,甚至几块油乎乎的红烧肉。看到父亲像小孩一样的言语举动,我常常泪流满面。六十多年来,我们父子连心休戚与共的一幕幕,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②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父亲从小把我当成宝贝一样疼爱,经常领我抽冰嘎、放风筝、捉蚂蚱、学游泳,我的童年充满了快乐。我念小学四年级那年,遇到了大灾荒。我家每天只有很少的地瓜干。父亲为了给孩子们省出几块地瓜干和几碗稀粥,竟然偷偷吃土。
③家境渐渐好起来,我考上了离家十五里地远的初中。我吃住在学校,父亲常常起大早给我送粮食蔬菜,让我从食堂打饭菜吃。每次学校刚开门就送来了,回家后不耽误干活。我感恩父亲,刻苦学习,成绩优秀。有一次学校免费聚餐,每个学生分了四个馒头、一大碗红烧肉。我吃了两个馒头,把红烧肉全用纸包起来,课外活动时跑回家送给父亲吃。父亲吃了几块,就分给弟弟妹妹吃了,高兴地说我长大了。
④初中毕业后,我参军驻扎在江苏省徐州市。那时每个战士每月发六元钱的津贴,我仅仅花一元钱买买牙膏、肥皂等,省下五元钱寄给父亲,添补家用。父亲以我为荣,常对邻居夸我。一晃我当兵五年,期间一次也没回家探过亲。父亲太想我了,他让妈妈给他蒸馒头、摊煎饼,决定在七月份自带干粮,徒步到部队看我。他带着我写信的信封,晓行夜宿,饿了吃干粮,渴了随时到沿途百姓家讨水喝,晚上有时露宿街头,有时到人家借宿,终于风尘仆仆地找到了我所在部队。战友们听说父亲徒步七天来看我,无不肃然起敬。连长见到父亲,“咔”一个军礼,父亲竟然也举手行了个不标准的军礼。父亲在部队住了七天,坐火车回到家乡。官兵热情的接待,让他刻骨铭心一生不忘。
⑤1991年,我转业到故乡县城,后来担任师范学校校长。父亲每次来城里,都嘱咐我一定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做事,千万不要营私舞弊。我把父亲的话牢记在心。父亲七十岁那年,我把父母接到县城家中居住,让他们享享清福。可是住了半年,父亲坚决要回乡下老家住。说在城里啥也不干,难受。在老家,老父亲八十岁了还能在房前屋后的小园里种植各种蔬菜。每次回家小车后备厢里都装满蔬菜瓜果和馒头,我的心里装满了浓浓的亲情。
⑥如今,看到身患遗忘症满头白发的老父亲,像个孩子一样跟我玩,我既难过,又开心。我决心陪伴父亲快乐地过好每一天,陪伴父亲到最后老去的那一天。
(选自《春城晚报》2020年8月26日,有删改)
17.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篇散文第①段写了因为兄弟姐妹不愿伺候生病的父亲,所以由“我”来伺候。
B.这篇散文以作者的家庭变故为线索来结构全篇。
C.这篇散文以“我”与父亲之间的往事,表达了父子情深。
D.这篇散文第⑤段直接点明了空巢老人的现实问题。
17、C
18.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每题3分,共6分)
(1)他才眉开眼笑,有时跟我顶脑瓜门,有时放声大笑着举起右手行军礼……(提示:“他”因何而“放声大笑”?“行军礼”指什么?)
18、(1)父亲徒步去部队看“我”,连长向父亲行军礼,父亲受到尊重而倍感自豪,“行军礼”给父亲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即使年老患病也难以忘记,所以父亲高兴的时候就“行军礼”。
(2)
看到父亲像小孩一样的言语举动,我常常泪流满面。(提示: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2)父亲年老患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症后的种种行为,让“我”为父亲的病痛感到担忧,这又让“我”想起“我”小时候与父亲的情景,心中有着酸楚和感恩,因此泪流满面。
19.这篇散文第①段“看到父亲像小孩一样的言语举动”与第⑥段“像个孩子一样跟我玩”前后照应,请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3分)
19、①突出父亲患病后“像小孩一样”的事实;②深入地表现了“我”难过又开心的矛盾心情,强化了父子情深;③在结构上,使文章浑然一体。
20.一次次父子互动,让作者思念至深;一个让朱自清泪流数次的肥胖背影,让我们感受到父母深深的关爱。请比较本文和《背影》在文章选材和内容方面的异同。(4分)
20、相同点:选取生活中的小事,都表达出父亲对儿子的爱。不同点:本文详写多个事件,叙事侧重自我,《背影》重点详写车站买橘子一件事,侧重于写父亲的表现。
四、名著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21~23题。(共8分)
【A】附带说一句,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不论死擒活捉,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我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缉拿他、徐海东、毛泽东。彭德怀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
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B】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我后来了解彭德怀为什么喜欢这些“小鬼”,那是他向我的再三要求让步,把他自己的童年的一些情况告诉我的时候。他在自己的童年所受的苦,可能使西方人听来感到惊奇,但是却是够典型的背景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中国青年像他那样投奔红军。
21.上面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作品,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画卷,展示了他们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C.《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纪实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D.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唯独对长征表达了鄙夷之意,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决策上的失败。
21、D
22.除选文中提到的内容,请再从原著中举出与彭德怀有关的两件事。(2分)
22、①他唯一的个人衣服,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②登山时“兔子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
23.联系原著,试分析彭德怀投奔红军的原因。(4分)
23、①童年遭遇的不幸使得他对社会现实不满,很早就具有了反抗意识。②从军的经历和阅读《资治通鉴》让他反思怎样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革命斗争。
24.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50分)
小海:我觉得很烦恼,我要是关门在房间学习,家长总会时不时来敲门,因为他们觉得我在里面做别的事。
小珠:我要是在房间学习,就一定会把门打开,家长能看到我在做什么,就不会过来打扰我啦。
小香:我要是在房间学习,无论关不关门,家长都不会来打扰我。
以上对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请在下列两个写作任务中选择其一完成写作。
任务一:以小海的口吻给他的家长写-封信,和家长沟通。题目为“给XXX的-封信”,请明确收信人“XXX",将题目中的“XXX"补充完整。
任务二:面向班级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在“我是怎么和家长相处的”主题班会上演讲,题目自拟。
写作要求:
(1)符合文体特征;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3)不少于600字。
?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压轴卷4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试题样卷编写)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①《变色龙》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众多最脍炙人口的一篇。全篇yáng
yì着讽刺色彩,它不仅讽刺批判了像“变色龙”一样的奴性势力,还对“变色龙”生成及存在的土壤环境——庸俗世故、乏味无聊、猥琐下作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揭示,荒唐可笑的背后蕴含着(  )的社会批判意义,②使读者不得佩服作者对人性及社会的深刻洞察力。现实生活中也有“变色龙”,他们是一类欺上媚下、见风使舵、毫无原则性的人,也无任何道德可言。
康德曾说过:“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起人心深深的zhèn
dòng
。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而今,我们仰望苍穹,天空依然璀璨明朗,而俯察内心那些崇高的道德法则,有些却需要我们再次(  )。比如诚信。
诚信是什么?简而言之,③诚信是民族的存亡之根,是个人的立身之本。________________。首先就是要诚信对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一个人,④哪怕连自己也不能坦诚相待,那他注定一辈子只能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里,永远不敢挺直腰杆面对自己,面对生活。对自己诚实,才能昂首挺胸于天地之间!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hānɡ 
cuǐ     B.hānɡ 
chuǐ
C.huānɡ
chuǐ
D.huānɡ
cuǐ
1.
D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洋益 震动
B.洋溢 振动
C.洋溢 震动
D.洋益 振动
2.
C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深邃 呼叫
B.深厚 呼唤
C.深邃 呼唤
D.深厚 呼叫
3.
C
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处修改为“《变色龙》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最脍炙人口众多的一篇”。
B.②处修改为“使读者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人性及社会的深刻洞察力”。
C.③处修改为“诚信不仅是民族的存亡之根,也是个人的立身之本”。
D.④处修改为“即使连自己也不能坦诚相待”。
4.
B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②在古人眼中,诚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③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④诚实做人,讲求信用,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5.
B
6.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我国,“信”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信’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4分)
(1)信,金文=(千)+(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可见其造字本义为_____。在“信誓旦旦”中,“信”就是用其本义。
在“轻诺必寡信”中“信”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班级举办“以‘信’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写出两项活动内容。(2分)
示例一:举办“诚信在我身边”主题演讲或征文活动,交流讲诚信的价值意义。
 示例二:
 示例三:
6、(1)许诺;遵守誓言,信守承诺
(2)示例二:举办“信在身边故事会”,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古今中外名人故事
示例三:举办“诚信在我身边”主题黑板报,宣传身边诚信故事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1分,共8分)
历史上从来不乏英雄,他们爱国忧民,心系天下。杜甫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祈盼,表达自己救百姓于水火的宏愿;李贺巧借“(2)
,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的典故,表达自己誓死报国的意志;文天祥被俘后,用“(3)
?(4)
”(《过零丁洋》),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的赤子之心;李商隐用“(5)
,(6)
”(《无题》),唤起人们甘愿付出、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范仲淹用“(7)
,(8)
”(《岳阳楼记》)表明自己为国分忧、为民谋福的高尚情怀。
7、(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报君黄金台上意
(3)人生自古谁无死?(4)留取丹心照汗青
(5)春蚕到死丝方尽(6)蜡炬成灰泪始干
(7)先天下之忧而忧(8)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辊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8、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9、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1)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
10、(1)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难道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礼数吗?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共5分)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1、B
12.从下面A、B两题中选做一题。(3分)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是如何理解的?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请模仿本词最后一句,抒写一句对亲人的祝愿。
答:我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A。这两句是说,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选B。示例:唯望月圆时,你我共欢聚。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材料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状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现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共分为10个大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及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对于人类社会或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承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力量,这与其存在特点有很大
关系,因此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容易出现中断。某些领域或项目往往因传承人的死亡而走向衰落,不经意就会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传承人。
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006年起,国务院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据互联网,有删改)
材料二:
(据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材料三:
6月13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启动。全省各地将围绕传统医药、传统体育和餐饮类等非遗项目,以互联网平台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240余场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非遗活动。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云游·四川非遗”影像展当天上线。主办方从19个市(州)、3个省直部门、1位个人推荐的137部非遗影像作品中精选出35部,将通过电视端和网络平台进行为期一周的展播,同时还将联合海外文化中心用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大平台同步进行线上展播。
四川非遗购物节”是本次系列活动的亮点。非遗购物节汇集了全省356位非遗传承人、536家非遗店铺及相关企业,展示展销5
000余款非遗特色产品。
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中医药之美专题展”也于当日正式开展。展览诠释了四川传统中医药这一世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应自然环境过程中,与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精彩互动。
(据《四川日报》,有删改)
1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反映出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B.由材料一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D.材料三选用的是一则新闻,这则新闻可以用“四川非遗购物节成亮点”作为题目。
13、D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德阳地区的德阳潮扇,绵竹年画,中江仓山大乐,广汉三星堆,广汉保保节,什邡马井元宵节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B.柱状图中占比前三的传统技艺、传统戏剧和传统音乐在现实中存在最为普遍,分布也最为广泛,传承和发展也更加有利。
C.由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与人文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D.今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采用以互联网平台为主、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这是由防疫抗疫的现实决定的。
14、A
15.根据材料二,请仔细观察,写出你得出的结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16.结合材料,请你为“传统中医药”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几点建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示例:①国家开展传统中医药的各种展示活动,让更多人关注、了解传统中医药;②国家加强对传统中医药人才的保护和培养;③推出更多的传统中医药产品,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④传统中医药传承人在传承基础上进行更多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共15分)
与父亲的互动
朱家荣
①我刚退休半个月,八十五岁的父亲因患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症,住进了市医院。我们兄弟姐妹轮流护理他。可是他们几个谁也伺候不好他,因为父亲不是哭就是闹,只有作为长子的我来伺候,他才眉开眼笑,有时跟我顶脑瓜门,有时放声大笑着举起右手行军礼,有时候忽然从兜里掏出几块我小时候爱吃的糖果、花生,甚至几块油乎乎的红烧肉。看到父亲像小孩一样的言语举动,我常常泪流满面。六十多年来,我们父子连心休戚与共的一幕幕,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②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父亲从小把我当成宝贝一样疼爱,经常领我抽冰嘎、放风筝、捉蚂蚱、学游泳,我的童年充满了快乐。我念小学四年级那年,遇到了大灾荒。我家每天只有很少的地瓜干。父亲为了给孩子们省出几块地瓜干和几碗稀粥,竟然偷偷吃土。
③家境渐渐好起来,我考上了离家十五里地远的初中。我吃住在学校,父亲常常起大早给我送粮食蔬菜,让我从食堂打饭菜吃。每次学校刚开门就送来了,回家后不耽误干活。我感恩父亲,刻苦学习,成绩优秀。有一次学校免费聚餐,每个学生分了四个馒头、一大碗红烧肉。我吃了两个馒头,把红烧肉全用纸包起来,课外活动时跑回家送给父亲吃。父亲吃了几块,就分给弟弟妹妹吃了,高兴地说我长大了。
④初中毕业后,我参军驻扎在江苏省徐州市。那时每个战士每月发六元钱的津贴,我仅仅花一元钱买买牙膏、肥皂等,省下五元钱寄给父亲,添补家用。父亲以我为荣,常对邻居夸我。一晃我当兵五年,期间一次也没回家探过亲。父亲太想我了,他让妈妈给他蒸馒头、摊煎饼,决定在七月份自带干粮,徒步到部队看我。他带着我写信的信封,晓行夜宿,饿了吃干粮,渴了随时到沿途百姓家讨水喝,晚上有时露宿街头,有时到人家借宿,终于风尘仆仆地找到了我所在部队。战友们听说父亲徒步七天来看我,无不肃然起敬。连长见到父亲,“咔”一个军礼,父亲竟然也举手行了个不标准的军礼。父亲在部队住了七天,坐火车回到家乡。官兵热情的接待,让他刻骨铭心一生不忘。
⑤1991年,我转业到故乡县城,后来担任师范学校校长。父亲每次来城里,都嘱咐我一定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做事,千万不要营私舞弊。我把父亲的话牢记在心。父亲七十岁那年,我把父母接到县城家中居住,让他们享享清福。可是住了半年,父亲坚决要回乡下老家住。说在城里啥也不干,难受。在老家,老父亲八十岁了还能在房前屋后的小园里种植各种蔬菜。每次回家小车后备厢里都装满蔬菜瓜果和馒头,我的心里装满了浓浓的亲情。
⑥如今,看到身患遗忘症满头白发的老父亲,像个孩子一样跟我玩,我既难过,又开心。我决心陪伴父亲快乐地过好每一天,陪伴父亲到最后老去的那一天。
(选自《春城晚报》2020年8月26日,有删改)
17.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篇散文第①段写了因为兄弟姐妹不愿伺候生病的父亲,所以由“我”来伺候。
B.这篇散文以作者的家庭变故为线索来结构全篇。
C.这篇散文以“我”与父亲之间的往事,表达了父子情深。
D.这篇散文第⑤段直接点明了空巢老人的现实问题。
17、C
18.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每题3分,共6分)
(1)他才眉开眼笑,有时跟我顶脑瓜门,有时放声大笑着举起右手行军礼……(提示:“他”因何而“放声大笑”?“行军礼”指什么?)
(2)
看到父亲像小孩一样的言语举动,我常常泪流满面。(提示: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18、(1)父亲徒步去部队看“我”,连长向父亲行军礼,父亲受到尊重而倍感自豪,“行军礼”给父亲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即使年老患病也难以忘记,所以父亲高兴的时候就“行军礼”。
(2)父亲年老患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症后的种种行为,让“我”为父亲的病痛感到担忧,这又让“我”想起“我”小时候与父亲的情景,心中有着酸楚和感恩,因此泪流满面。
19.这篇散文第①段“看到父亲像小孩一样的言语举动”与第⑥段“像个孩子一样跟我玩”前后照应,请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3分)
19、①突出父亲患病后“像小孩一样”的事实;②深入地表现了“我”难过又开心的矛盾心情,强化了父子情深;③在结构上,使文章浑然一体。
20.一次次父子互动,让作者思念至深;一个让朱自清泪流数次的肥胖背影,让我们感受到父母深深的关爱。请比较本文和《背影》在文章选材和内容方面的异同。(4分)
20、相同点:选取生活中的小事,都表达出父亲对儿子的爱。不同点:本文详写多个事件,叙事侧重自我,《背影》重点详写车站买橘子一件事,侧重于写父亲的表现。
四、名著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21~23题。(共8分)
【A】附带说一句,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不论死擒活捉,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我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缉拿他、徐海东、毛泽东。彭德怀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
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B】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我后来了解彭德怀为什么喜欢这些“小鬼”,那是他向我的再三要求让步,把他自己的童年的一些情况告诉我的时候。他在自己的童年所受的苦,可能使西方人听来感到惊奇,但是却是够典型的背景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中国青年像他那样投奔红军。
21.上面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作品,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画卷,展示了他们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C.《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纪实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D.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唯独对长征表达了鄙夷之意,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决策上的失败。
21、D
22.除选文中提到的内容,请再从原著中举出与彭德怀有关的两件事。(2分)
22、①他唯一的个人衣服,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②登山时“兔子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
23.联系原著,试分析彭德怀投奔红军的原因。(4分)
23、①童年遭遇的不幸使得他对社会现实不满,很早就具有了反抗意识。②从军的经历和阅读《资治通鉴》让他反思怎样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革命斗争。
24.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50分)
小海:我觉得很烦恼,我要是关门在房间学习,家长总会时不时来敲门,因为他们觉得我在里面做别的事。
小珠:我要是在房间学习,就一定会把门打开,家长能看到我在做什么,就不会过来打扰我啦。
小香:我要是在房间学习,无论关不关门,家长都不会来打扰我。
以上对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请在下列两个写作任务中选择其一完成写作。
任务一:以小海的口吻给他的家长写-封信,和家长沟通。题目为“给XXX的-封信”,请明确收信人“XXX",将题目中的“XXX"补充完整。
任务二:面向班级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在“我是怎么和家长相处的”主题班会上演讲,题目自拟。
写作要求:
(1)符合文体特征;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3)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压轴卷4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试题样卷编写)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①《变色龙》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众多最脍炙人口的一篇。全篇yáng
yì着讽刺色彩,它不仅讽刺批判了像“变色龙”一样的奴性势力,还对“变色龙”生成及存在的土壤环境——庸俗世故、乏味无聊、猥琐下作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揭示,荒唐可笑的背后蕴含着(  )的社会批判意义,②使读者不得佩服作者对人性及社会的深刻洞察力。现实生活中也有“变色龙”,他们是一类欺上媚下、见风使舵、毫无原则性的人,也无任何道德可言。
康德曾说过:“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起人心深深的zhèn
dòng
。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而今,我们仰望苍穹,天空依然璀璨明朗,而俯察内心那些崇高的道德法则,有些却需要我们再次(  )。比如诚信。
诚信是什么?简而言之,③诚信是民族的存亡之根,是个人的立身之本。________________。首先就是要诚信对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一个人,④哪怕连自己也不能坦诚相待,那他注定一辈子只能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里,永远不敢挺直腰杆面对自己,面对生活。对自己诚实,才能昂首挺胸于天地之间!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hānɡ 
cuǐ     B.hānɡ 
chuǐ
C.huānɡ
chuǐ
D.huānɡ
cuǐ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洋益 震动
B.洋溢 振动
C.洋溢 震动
D.洋益 振动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深邃 呼叫
B.深厚 呼唤
C.深邃 呼唤
D.深厚 呼叫
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处修改为“《变色龙》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最脍炙人口众多的一篇”。
B.②处修改为“使读者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人性及社会的深刻洞察力”。
C.③处修改为“诚信不仅是民族的存亡之根,也是个人的立身之本”。
D.④处修改为“即使连自己也不能坦诚相待”。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②在古人眼中,诚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③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④诚实做人,讲求信用,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6.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我国,“信”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信’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4分)
(1)信,金文=(千)+(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可见其造字本义为_____。在“信誓旦旦”中,“信”就是用其本义。
在“轻诺必寡信”中“信”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班级举办“以‘信’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写出两项活动内容。(2分)
示例一:举办“诚信在我身边”主题演讲或征文活动,交流讲诚信的价值意义。
 示例二:
 示例三: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1分,共8分)
历史上从来不乏英雄,他们爱国忧民,心系天下。杜甫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祈盼,表达自己救百姓于水火的宏愿;李贺巧借“(2)
,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的典故,表达自己誓死报国的意志;文天祥被俘后,用“(3)
?(4)
”(《过零丁洋》),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的赤子之心;李商隐用“(5)
,(6)
”(《无题》),唤起人们甘愿付出、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范仲淹用“(7)
,(8)
”(《岳阳楼记》)表明自己为国分忧、为民谋福的高尚情怀。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辊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1)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共5分)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2.从下面A、B两题中选做一题。(3分)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是如何理解的?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请模仿本词最后一句,抒写一句对亲人的祝愿。
答:我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材料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状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现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共分为10个大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及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对于人类社会或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承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力量,这与其存在特点有很大关系,因此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容易出现中断。某些领域或项目往往因传承人的死亡而走向衰落,不经意就会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传承人。
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006年起,国务院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据互联网,有删改)
材料二:
(据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材料三:
6月13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启动。全省各地将围绕传统医药、传统体育和餐饮类等非遗项目,以互联网平台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240余场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非遗活动。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云游·四川非遗”影像展当天上线。主办方从19个市(州)、3个省直部门、1位个人推荐的137部非遗影像作品中精选出35部,将通过电视端和网络平台进行为期一周的展播,同时还将联合海外文化中心用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大平台同步进行线上展播。
四川非遗购物节”是本次系列活动的亮点。非遗购物节汇集了全省356位非遗传承人、536家非遗店铺及相关企业,展示展销5
000余款非遗特色产品。
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中医药之美专题展”也于当日正式开展。展览诠释了四川传统中医药这一世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应自然环境过程中,与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精彩互动。
(据《四川日报》,有删改)
1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反映出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B.由材料一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D.材料三选用的是一则新闻,这则新闻可以用“四川非遗购物节成亮点”作为题目。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德阳地区的德阳潮扇,绵竹年画,中江仓山大乐,广汉三星堆,广汉保保节,什邡马井元宵节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B.柱状图中占比前三的传统技艺、传统戏剧和传统音乐在现实中存在最为普遍,分布也最为广泛,传承和发展也更加有利。
C.由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与人文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D.今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采用以互联网平台为主、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这是由防疫抗疫的现实决定的。
15.根据材料二,请仔细观察,写出你得出的结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材料,请你为“传统中医药”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几点建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共15分)
与父亲的互动
朱家荣
①我刚退休半个月,八十五岁的父亲因患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症,住进了市医院。我们兄弟姐妹轮流护理他。可是他们几个谁也伺候不好他,因为父亲不是哭就是闹,只有作为长子的我来伺候,他才眉开眼笑,有时跟我顶脑瓜门,有时放声大笑着举起右手行军礼,有时候忽然从兜里掏出几块我小时候爱吃的糖果、花生,甚至几块油乎乎的红烧肉。看到父亲像小孩一样的言语举动,我常常泪流满面。六十多年来,我们父子连心休戚与共的一幕幕,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②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父亲从小把我当成宝贝一样疼爱,经常领我抽冰嘎、放风筝、捉蚂蚱、学游泳,我的童年充满了快乐。我念小学四年级那年,遇到了大灾荒。我家每天只有很少的地瓜干。父亲为了给孩子们省出几块地瓜干和几碗稀粥,竟然偷偷吃土。
③家境渐渐好起来,我考上了离家十五里地远的初中。我吃住在学校,父亲常常起大早给我送粮食蔬菜,让我从食堂打饭菜吃。每次学校刚开门就送来了,回家后不耽误干活。我感恩父亲,刻苦学习,成绩优秀。有一次学校免费聚餐,每个学生分了四个馒头、一大碗红烧肉。我吃了两个馒头,把红烧肉全用纸包起来,课外活动时跑回家送给父亲吃。父亲吃了几块,就分给弟弟妹妹吃了,高兴地说我长大了。
④初中毕业后,我参军驻扎在江苏省徐州市。那时每个战士每月发六元钱的津贴,我仅仅花一元钱买买牙膏、肥皂等,省下五元钱寄给父亲,添补家用。父亲以我为荣,常对邻居夸我。一晃我当兵五年,期间一次也没回家探过亲。父亲太想我了,他让妈妈给他蒸馒头、摊煎饼,决定在七月份自带干粮,徒步到部队看我。他带着我写信的信封,晓行夜宿,饿了吃干粮,渴了随时到沿途百姓家讨水喝,晚上有时露宿街头,有时到人家借宿,终于风尘仆仆地找到了我所在部队。战友们听说父亲徒步七天来看我,无不肃然起敬。连长见到父亲,“咔”一个军礼,父亲竟然也举手行了个不标准的军礼。父亲在部队住了七天,坐火车回到家乡。官兵热情的接待,让他刻骨铭心一生不忘。
⑤1991年,我转业到故乡县城,后来担任师范学校校长。父亲每次来城里,都嘱咐我一定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做事,千万不要营私舞弊。我把父亲的话牢记在心。父亲七十岁那年,我把父母接到县城家中居住,让他们享享清福。可是住了半年,父亲坚决要回乡下老家住。说在城里啥也不干,难受。在老家,老父亲八十岁了还能在房前屋后的小园里种植各种蔬菜。每次回家小车后备厢里都装满蔬菜瓜果和馒头,我的心里装满了浓浓的亲情。
⑥如今,看到身患遗忘症满头白发的老父亲,像个孩子一样跟我玩,我既难过,又开心。我决心陪伴父亲快乐地过好每一天,陪伴父亲到最后老去的那一天。
(选自《春城晚报》2020年8月26日,有删改)
17.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篇散文第①段写了因为兄弟姐妹不愿伺候生病的父亲,所以由“我”来伺候。
B.这篇散文以作者的家庭变故为线索来结构全篇。
C.这篇散文以“我”与父亲之间的往事,表达了父子情深。
D.这篇散文第⑤段直接点明了空巢老人的现实问题。
18.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每题3分,共6分)
(1)他才眉开眼笑,有时跟我顶脑瓜门,有时放声大笑着举起右手行军礼……(提示:“他”因何而“放声大笑”?“行军礼”指什么?)
(2)
看到父亲像小孩一样的言语举动,我常常泪流满面。(提示: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19.这篇散文第①段“看到父亲像小孩一样的言语举动”与第⑥段“像个孩子一样跟我玩”前后照应,请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3分)
20.一次次父子互动,让作者思念至深;一个让朱自清泪流数次的肥胖背影,让我们感受到父母深深的关爱。请比较本文和《背影》在文章选材和内容方面的异同。(4分)
四、名著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21~23题。(共8分)
【A】附带说一句,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不论死擒活捉,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我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缉拿他、徐海东、毛泽东。彭德怀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
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B】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我后来了解彭德怀为什么喜欢这些“小鬼”,那是他向我的再三要求让步,把他自己的童年的一些情况告诉我的时候。他在自己的童年所受的苦,可能使西方人听来感到惊奇,但是却是够典型的背景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中国青年像他那样投奔红军。
21.上面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作品,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画卷,展示了他们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C.《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纪实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D.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唯独对长征表达了鄙夷之意,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决策上的失败。
22.除选文中提到的内容,请再从原著中举出与彭德怀有关的两件事。(2分)
23.联系原著,试分析彭德怀投奔红军的原因。(4分)
24.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50分)
小海:我觉得很烦恼,我要是关门在房间学习,家长总会时不时来敲门,因为他们觉得我在里面做别的事。
小珠:我要是在房间学习,就一定会把门打开,家长能看到我在做什么,就不会过来打扰我啦。
小香:我要是在房间学习,无论关不关门,家长都不会来打扰我。
以上对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请在下列两个写作任务中选择其一完成写作。
任务一:以小海的口吻给他的家长写-封信,和家长沟通。题目为“给XXX的-封信”,请明确收信人“XXX",将题目中的“XXX"补充完整。
任务二:面向班级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在“我是怎么和家长相处的”主题班会上演讲,题目自拟。
写作要求:
(1)符合文体特征;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3)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