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7.2 一天的时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7.2 一天的时间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29 16:3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一天的时间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24时计时法。(教材第70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计时法,能够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
2.能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3.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24时计时法,能够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
难点:能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上周星期六,我有个外地来的朋友到我们城市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经买了车票,第二天9时到。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9时以前赶到火车站,结果等了很久也没等到这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猜看。(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师:正如同学们所猜,我这位朋友买的是晚上9时到的火车票,闹了个小误会,那么一天中究竟有几个9时?
学生回答:两个,晚上9时和上午9时。
师:大部分同学都是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方法来区分两个不同的时刻。这种方法叫12时计时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计时法,它比12时计时法更简单,它叫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24时计时法。
(1)初步认识24时计时法。
师:你知道一天有几时吗?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要走几圈?(课件出示钟表图,点名学生回答)
明确:钟面上一圈有12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走2圈,是24时,所以一天有24时。
师:我们把1天的24时分成两段,每段12时。深夜12时是一日的开始,从深夜12时到中午12时是一段,再从中午12时到深夜12时为另一段。生活中通常采用这种计时法。
师:12时计时法有方便的地方,也有容易引起误会的地方,所以车站、邮政局等部门通常采用0时到24时的24时计时法。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的情境图及第1问)
组织学生看一看,点名学生说一说。
明确:①凌晨1时,淘气在睡觉。
②下午1时,淘气在看书。
师:钟面上两个时针都指向1,怎样区分呢?(点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师:你知道下午1时还可以表示为几时吗?(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凌晨1时是新的一天开始过后1时,下午1时是中午12时过后1时,下午1时用24时计时法可以写成13时。
(3)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转换。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第2问)
组织学生认一认,点名学生说一说。
师:同学们知道夜里11时用24时法怎样表示吗?
引导学生看表得出答案,点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师:那15时又是12时计时法中的什么时候呢?
学生独立思考,点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师:根据刚才的探索,请同学们想一想,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怎样相互转换呢?
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都可以表示同一个时间。从凌晨0时到中午12时两种计时法大致相同,中午12时以后,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相差12,12时计时法去掉限制词后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减去12后加上限制词就是12时计时法。(课件出示)
教师板书:
下午3时15时。
2.教学计算经过的时间。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第3问)
组织学生观察取信时刻表,点名学生说说14:00,18:30分别是什么时候?
师:从第二次取信到第三次取信间隔多长时间?(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引导学生可以将两个时刻转换成12时计时法的形式,然后借助钟面数一数,或者直接用24时计时法数数得到中间的间隔时间。
(方法一)第二次取信的时间14时就是下午2时,第三次取信的时间18时30分是下午6时30分,中间经过的时间,我们可以在钟表面上数一数,是4时30分。
(方法二)直接推算出来,从第二次取信的14:00,到第三次取信的18:30,中间有15,16,17,18,共4时,加上30分是4时30分。
教师板书:计算经过的时间可以根据钟表推算,也可以利用终止时刻减去起始时刻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1页“练一练”第1、3题。(点名学生回答第1题,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同桌间相互订正)
第1题:(1)14 20
(2)11 7时40分
第3题:画图略
2.完成教材第71页“练一练”第2、4题。(点名学生回答,说一说自己的解题过程,集体订正)
第2题:15 55 5 30
第4题:(1)6 8 6 3
(2)5 43
四、课堂小结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24时计时法还有哪些疑问?
一天的时间
1.下午3时15时
2.计算经过的时间可以根据钟表推算,也可以利用终止时刻减去起始时刻进行计算。
1.时间其实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而且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只不过它一直以一种抽象的形式出现。从学生一天中熟悉的时间入手,便于学生思考,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24时计时法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只不过学生平时不太注意,通过回忆生活中的24时计时法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24时计时法的应用十分广泛,学习24时计时法是有价值的。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一个路口有一块禁止车辆通行的警示牌(如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知道一昼夜里有多长时间允许汽车通行吗?
分析:根据禁止车辆通行警示牌可知,7:30至20:30禁止通行,这两个时间的差就是禁止通行时间,那么一昼夜里允许汽车通行的时间就是24时减去禁止通行的时间。
解答:20时30分-7时30分=13时
24时-13时=11时
答:一昼夜里有11时允许汽车通行。
解法归纳:此题考查了时间的推算,禁止通行时间=结束禁止通行时刻-开始禁止通行时刻;允许通行时间=24时-禁止通行时间;一昼夜有24时。
中国古代的计时单位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时:指时辰,古代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
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 “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刻:古代使用漏壶计时。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更: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19:00~21:00
二更天:亥时21:00~23:00
三更天:子时23:00~01:00
四更天:丑时01:00~03:00
五更天:寅时03:00~05:00
点: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