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比的化简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比的化简。(教材第72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能正确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的不同。
2.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会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会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难点: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提问(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什么叫比和比值?
2.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归纳总结:
(1)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化简)
二、新课学习
1.比较哪杯水更甜。
(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最上面的主题图)
师:“更甜”是什么意思?(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汇报:蜂蜜和水的比值较大。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可以用分数解决)
教师板书:= =
两杯水一样甜。
2.比的基本性质。
(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问题2)
师:小组讨论,观察相等的比,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1)观察1∶2=10∶20,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10,比值的大小不变。
(2)观察4∶12=1∶3,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4,比值的大小不变。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①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的大小不变。
②比的基本性质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一样。
师:你也能写出一组相同的比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化简比。
(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问题3)
(1)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最后课件汇总演示化简过程。
①化简24∶42时,我们让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6,结果得到4∶7。
②化简∶时,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得到∶=÷=×4=,也可以写成8∶5。
③化简0.7∶0.8时,我们可以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10,得到7∶8。
(2)小组讨论,观察化简比的过程,总结归纳比的性质。
师:你能总结出化简比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教师点评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①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我们可以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直到前项和后项成为互质数为止。
②如果比的前项或后项是小数,我们可以先把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变成整数,再化简。
③如果比的前项或后项是分数,我们可以根据分数、除法与比的关系进行除法计算,最后得到化简的比。
教师强调: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可以相同,但是结果不同,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比(即使写成分数的形式仍然读作比),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
教师总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的大小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师:这里“同一个数”为什么要强调不为0呢?(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派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分数的分母和除数不能为0,如果是0就没有意义了。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73页“练一练”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1)1∶2 (2)1∶2 (3)1∶5 (4)1∶5 (1)(2)两杯糖水一样甜;(3)(4)两杯糖水一样甜。
第2题:
第3题:(横排)10∶125 2∶25 6∶50 3∶25 6.4∶400 2∶125
第4题:(1)9∶10
(2)13∶20
(3)不马虎:9÷10=90%
奇思:13÷20=65%
90%>65%
不马虎的命中率高些。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比的化简
1.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的大小不变。
2.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一样。
1.采用创设情境发现比可以化简,就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想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化简。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是批评,而是抓住这个宝贵的时机,对化简比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一些强调,适当地区分求比值与化简比。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了比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提高了自己对学习过程的认知。教师也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乙数与丙数的比是6∶7,甲数与丙数的比是多少?甲数、乙数与丙数三个数的比是多少?
分析:甲数∶乙数和乙数∶丙数中的乙数是同一个量,但在每个比中所占的份数不同,可以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乙数化成相同。
解答:甲数∶乙数=3∶4,乙数∶丙数=6∶7,可以将乙数所占的份数化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甲数∶乙数=(3×3)∶(4×3)=9∶12,乙数∶丙数=(6×2)∶(7×2)=12∶14。
所以甲数∶丙数=9∶14,甲数∶乙数∶丙数=9∶12∶14。
解法归纳:解决连比问题,主要运用转化方法,把同种量转化成相同的份数。
奇妙的8∶11
人们都见到过稻麦一类的农作物,在快要收割的时候,它们顶着沉甸甸的穗子,支持着饱满穗子的却是一根空心的茎。为什么一根空心的茎会有这样大的能耐呢?
科学家根据材料力学理论推算:一根空心管子的内径和外径之比,如果是8∶11的话,最不容易弯曲。生物界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求得生存,动物的骨、植物的茎等都选择空心,而且不论粗细如何,内径和外径之比大约都是8∶11,这不是奇妙的巧合,而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科学家就利用这个数据,为人类造福。例如水泥制成的空心电线杆、自行车的车身架等,都是利用这个数据,以达到耗费最少的材料而获得最强的坚固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