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夜市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
的经济与社会
韩愈,河南人
柳宗元,山西人
“唐宋八大家”
{2D5ABB26-0587-4C30-8999-92F81FD0307C}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江西人
四川人
四川人
四川人
江西人
江西人
一、经济重心大转移
材料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大批中原人口南渡,推动了南方的 开发。直到唐朝前期,南方开发较为有限,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从宏观来看,北方经济增长余地不多,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唐安史之乱后,中原人口大量向南方迁徙,南方已是朝廷 的主要赋税来源。南方经济发展取得进一步的成果,有些方面 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
北宋时,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经定型。至靖康之变, 北方再遭战火,大批人口南渡,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 语,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等
根据材料,指出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
开始南移
完成南移
①政治因素:战乱及其破环,南方相对安定。
②移民因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知识、技术和劳动力)。
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2页)
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
二、经济发展新高度
1、农业、手工业的显著发展
①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
②经济作物种植专业户的出现
③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
唐朝与宋朝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亩产量对比
据学者估算,唐朝耕地面积最多时约为5至6.6亿亩,北宋则达 到7至7.5亿亩。(按今亩制计算)
唐代粮食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约合今每亩51.5公斤)。 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二至三石,甚至高至六、七石, 这个水平在当时世界居于绝对领先地位。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等
人口增长实现了“一个亿小目标”
二、经济发展新高度
1、农业、手工业的显著发展
①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
②经济作物种植专业户的出现
③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
①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
②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
③印刷业迅速发展
二、经济发展新高度
2、商品经济发展高峰
①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各政权之间贸易的发展
③铸币剧增和纸币出现
④海外贸易繁荣
⑤城市兴盛
聚焦:宋朝城市商业繁荣及其原因
材料
宋朝城市繁华,开封和临安(杭州)盛时人口均超过百万。 北宋中期,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增至46处。宋朝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城市工商业者的人口比
以前有较大规模的增加。城市居民被国家户籍列为坊郭户。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等
根据材料,简要指出宋朝城市兴盛的表现。
①大城市数量增加;
②城市人口增长,工商业者队伍壮大(市民阶层)。
图1 唐朝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图2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观察图1和图2,与唐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的商业活动有什么重要突破?
①空间上,打破了坊和市的限制,形成街市,更为开放;
②时间上,突破经营时间的限制,更为自由。
“
太医出丸医肠胃病
”
“
孙羊店
”
欢门彩楼
灯箱
“
香汤
”
听说书
商业经营特点
①经营方式:有多种形式的商业广告。
②内容和服务对象:服务业和文化娱乐发展;面向社会大众。
探讨:
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原因。
(提示:可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观念和政策、人口、交通等角度分析)
材料一
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就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宋太 宗曾下诏“令两制议致丰盈之术以闻”,让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术。宋神 宗也下达过“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
——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朝政府取消了汉唐以来的很多禁令,比较重要的有:商品与店铺商号 不再集中于政府指定的官市,居民区与商业区可以混杂,居民被允许自由地 向街开店;取消了宵禁制度,百姓可以在夜间出游、做生意等。
——据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①环境:相对和平稳定
②经济、社会: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人口增加
③观念、政策:统治者重视经济事务(重视理财);
调整管理政策(放宽限制)
④地理、交通: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水陆运输的发展
⑤其他答案:符合史实,言之成理皆可。
探讨:
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原因。
(提示:可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观念和政策、人口、交通等角度分析)
三、社会新变化
材料一
释其耒耜(指农具)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三》
阅读教材第63页最后一段和64页第一段,指出宋朝百姓能够相对自由迁移的原因。
①人身束缚削弱; ②官府放松限制。
变化之一:社会横向流动的加强
范仲淹(989—1052), 苏州吴县人。宋代名臣, 谥号“文正”。
寄乡人
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馀。 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 鼓吹前迎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划粥断齑”
从“长白一寒儒”到“大宋第一人物”
变化之二: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强
材料二反映出宋朝社会的什么重要变化?
门第观念的淡化
材料二
据宋朝《宝祐四年登科录》记载,当年(1256年)录取 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417人。
材料三
北宋中期“精英”阶层的领军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等,是一 批新型的士人。
这些起自清贫、没有家世背景的知识分子(“寒俊”),其政 治态度、理念追求、文化品格与一般思想倾向,与六朝隋唐士族知 识分子具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是一批具 有“综合型”特征,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且活跃于政治舞台之 上的新型士人。
——引自邓小南《开放与严密:科举制度的完善》
新型士人群体出现
本课知识小结
(一)重心
大转移
(二)发展
新高度
基本过程
主要原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影响:南方文化发展等
1.农业、手工业显著发展
2.商品经济发展高峰
一、经济的
新变化
二、社会的
新变化
社会横向流动加强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与门第观念的淡化
主要表现
城市商业繁荣及其原因
宋 朝 经 济 与 社 会 的 新 变 化
欢迎您!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 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 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
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
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