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说课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说课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30 10:2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目 录
CONTENTS
1
2
3
4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材与学情分析
课后反思
01
教材与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 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 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 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学生学情
学生学情
学生对军机处较为熟悉,对奏折制度相对陌生,故第一子目的史料 阅读活动围绕奏折材料展开;
学生对清代巩固边疆的大多数史实已有了解,但对史实的时空定位 比较模糊,故第二子目的教学可侧重从时空入手的归纳整理;
许多学生对清代的成就与危机认识较为片面;
学生对本课涉及史实从总体上说较为熟悉,故探究活动可适当提升 思维深度,体现初高中学段在能力上的进阶。
本课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清前中期的危机
本课难点 清前中期盛世局面与统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0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通过奏折史料的探究性研读,以及对军机处职能的分析,了解
清朝皇权专制加强的特点;
2. 通过填图活动,梳理清朝巩固边疆的史实,认识清朝边疆政策
特点,理解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3. 通过嘉庆皇帝《罪己诏》的研读和讨论,分析清中期统治危机。
历史解释
03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李煦是为什么事 情向康熙皇帝道歉呢?
康熙四十八年八月十八日,苏州织造李煦给康熙皇帝的奏折
导入
展示材料,揭晓谜底: 李煦将请安与大臣病 故的信息写在了一处, 上呈给了皇帝。
引出“奏折制度”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设计围绕“奏折”制度展开 的问题线索。
意图:由浅入深,引导学生 透过奏折制度体会康雍乾时 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时代特点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上奏内容 上奏时间
①请安折
熙三十二年六月
②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
七月
熙三十二年
③进元旦龙袍并漆器折
熙三十二年十二月
④贺亲征噶尔丹获胜折
熙三十五年
⑤夏季雨足米价如常折
六月
熙三十七年
熙三十七年
熙三十八年
⑧祝寿折
熙四十三年三月
⑨闻太仓有人起事折
熙四十六
⑩巡盐张应召居官情形折
月初八日
熙六十年八
康农业情况
康农业情况
⑥请安并报秋收米价折 康农业情况 十一月
⑦镇江丹阳一带忽有飞蝗, 康农业情况 闰七月
业经扑灭,不至成灾折
康边疆与军事 七月
康社会秩序 年十二月初七日
康官员表现
康问候皇帝起居,进献贡物
康问候皇帝起居,进献贡物
康问候皇帝起居,进献贡物
材料一 李煦奏折目录节选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私密性高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直达皇帝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雍正皇帝可以扩大消息的来源,能够有更多人向他提供民间的情况。
皇帝可以直接在地方上选拔人才。
皇帝可以知道大臣私下交往的情况,杜绝大臣之间结党营私。但我觉 得这个发展到后面影响可能不太好,大臣内心会非常畏惧。
大臣有拿不准的事情可以常常直接向皇帝请示。
皇帝可以增进与大臣之间的私人感情。
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加强皇权
学生发言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通过对军机处的日常工作 的分析,体会军机处的设 立与皇权加强之间的关系。
初高中学段能力进阶
中枢秘书机构
过渡环节
江宁织造郎中臣曹寅谨奏恭请:
……六月初六日得接捷报,江宁士庶军民,尽颂圣主功高 汤武,德并轩辕,大兵未及百日荡灭噶尔旦……
康熙皇帝朱批:
朕亲统六师,过少(沙)漠瀚海,北征噶尔旦,皆赖上天 之眷祐……北方永无烽火,天下再不言兵矣。
二、疆域的奠定
{2D5ABB26-0587-4C30-8999-92F81FD0307C}康熙(1662-1722年在 位)
雍正(1722- 1735 年在位
乾隆( 1735-1796 年 在位)
① 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设台湾府, 隶属福
建省
③ 抵御沙俄入侵;签 订《尼布楚条约》
④ 册封五世班禅
⑤开始派遣 驻藏大臣
⑥平定大小和卓 叛乱
⑦设立伊犁将军
⑧颁布《钦定藏 内善后章程》
⑨建立盟旗制度
⑩平定准噶尔
二、疆域的奠定
①郑成功收复台 湾;②清设台湾 府,隶属福建省
③抵御沙俄入 侵;签订《尼 布楚条约》
⑨建立盟旗制度;
⑩平定准噶尔
⑥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⑦设立伊犁将军
④册封达赖、班禅;
⑤派遣驻藏大臣;
⑧颁布《钦定藏内
善后章程》
二、疆域的奠定
请自拟一个分类标准,对上述事件进行分类。
对内/对外
武力/和平
概括清代巩固边疆的政策有哪些特点?
因俗而治;有效管理;抗击侵略;打击分裂
边疆政策成果
边疆政策启示
升华
清朝成功地将原本难以和平共存 的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整合进同一个 帝国秩序之中,中央政权的权力范围 第一次有效地深入北方的森林、草原 和西部的高原、盆地,形成前所未有 的大一统天下。
——许纪霖《多元脉络的中国》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材料五
源。
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失去土地
乾隆十三年( 1748 ), 湖南巡抚杨锡发即指出, 湖南 “近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 为佃耕之户”。大批失去土地的自耕农沦为佃农、雇工和流民 到嘉庆,北京城内即有乞丐流民达十万多人。
乾隆中期以后百物翔贵,风尚奢靡。官员只得另谋生财
之道。于是陋规(下级官员向上级以各种名义赠送的钱财)—
—成为大小官员在合法收入之外的主要经济来 吏治腐败 乾隆曾标榜自己“从未以语言文字责人”,然乾隆一朝
有案可查的文字狱即高达130余起,因之被处死的达160余人 (包括17个疯子),其中凌迟处死的22人。政治高压之下,满朝 文武皆苟且庸碌。道光时大学士曹振镛有一为官之道的名言: “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据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整理
严重的思想文化专制
闭关锁国
人地矛盾尖锐
教材80页-81页课文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结合材料与教材中嘉庆皇帝《罪己诏》,说一说清朝统 治危机日益加重的原因?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本课小结
课后反思
“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第一稿 困惑:内容放不下,希望能只讲一个子目
第二稿 问题:线索太多,课堂呈现时间不足
第三稿 解决办法:以史料探究呈现第一、第三子 目,以表格归纳呈现第二子目(归纳中有升华)
力求在有限的课时之 内,通过有效的内容整合 和环节设计,既保证知识 体系的完整性,又保证核 心素养的落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