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神奇的计算工具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并能正确地使用计算器。(教材第35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能利用计算器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计算器功能键,并能正确地使用计算器。
难点:通过计算器探索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计算器。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计算工具。(板书课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学习新课
1.计算工具的演变。
师:在发明计算器之前,古人是借助什么工具来计算的呢?同学们知道计算工具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吗?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5页上面的材料,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
教师适时板书:算筹→算盘→电子计算机
2.认识计算器。
(课件出示计算器)
师:现在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上面部分是显示器,下面部分是键盘。你知道它的哪些功能键?(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并做适当的补充。
①有0,1,2,3,4,5,6,7,8,9这些数字的键叫数字键。
②有+、-、×、÷这些运算符号的键叫运算符号键。
③有ON字母的是开机键。开机键除了开机,还能清零。
④有OFF字母的是关机键。
⑤如果按错了,可以用清零键——AC键或者ON键清除按错的数字。
⑥有CE字母的是部分清除键。可以清除当前输入的数字。
⑦有→的是右移键。可以删除最右边的尾数。
师:不同品牌、型号的计算器的功能键略有不同,具体参看使用说明书。
3.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了解了计算器的功能键,接下来让我们试着用计算器计算25×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使用计算器的步骤:
①按一下键打开计算器;
②先输入,然后输入,接着输入,再输入,屏幕上出现的100就是计算结果;
③如果输入错了,按键清除后重新输入;
④计算结束,按键关机。
(2)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下面两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245×789 21÷7
教师巡视并提示: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时,每按一个键都要认真核对屏幕上显示的结果是否正确,以防出现错误。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按键步骤,确保学生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下面的计算流程图)
师:同学们任选一个自然数,按下面的顺序用计算器算一算,你会发现什么?(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结束后反馈结果)
学生可能发现:计算的结果与自己所选的自然数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探索算式的规律,假设所选的自然数为27。
组织学生把27代入算式计算,结果仍得27。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6页“练一练”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1题:1445 3250 417588 1143 1239 14034
第2题:35(或36,37,38) 55(或56,57)
第3题:410000000×48=19680000000(千瓦时)
100×12=1200(千瓦时)
19680000000÷1200=16400000(个)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神奇的计算工具
算筹→算盘→电子计算机
功能键 键名 功能
开机及清屏键 开机或清除屏幕
关机键 停止所有计算,关闭计算器
清除键 清除当前输入的数据
运算符号键和等号键 用于实现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得出结果
数字键 输入数据
小数点键 显示小数点
1.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设计教学之前进行了调查,得知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辅导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操作学会的,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作补充,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认识与运用上。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有种特别的计算器,它只有两个按键[+1]和[×2],当你按下其中一个键,计算器马上会显示运算结果。如:若计算器原有数据为9,当你按下[+1]时就会显示为10,再按下[×2]时就会显示20。如果此计算器初始值为1,要用它得到200,至少要按键( )次。
分析:因为要求“至少”,所以使每一次的计算结果应最大,因此先计算1×2,然后加上1,连续乘三个2,还要考虑最后结果为200。因此,可列算式:[(1×2+1)×2×2×2+1]×2×2×2=200,一共计算了9次,即至少要按键9次。
解答:9
解法归纳:解此题的关键是考虑“最少”按键次数,根据最后结果列出算式。
古老的算盘
算盘是中国人民在长期运用算筹计算的基础上,大约在14世纪发明的。从那以后,算盘就取代了算筹而广为流传,延续至今,一直是我国最普遍的计算工具之一。用算盘来计算的方法叫珠算。
除了中国,还有些地区也出现过算盘,但都没有流传下来。古代埃及人进行贸易时,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层沙子,用手在沙子上划出一些沟,再把小石子放在沟里,作加、减法就是增减沟里的石子,这是最原始的算盘。后来,欧洲的商人用刻有槽子的计算板代替沙子,用专门制作的算珠取代了石子。经过多次改进,这种计算板类似于我国使用的算盘。但由于欧洲人的计算板是用钢制成的,笨重而且昂贵,再加上西方人没有运算口诀,使用起来不方便,因而逐渐被淘汰了。还有的地区的算盘是用每根木条穿着十颗木珠制成的,但由于人们把每颗珠子看作1,不像中国算盘下珠以一当一、上珠以一当五,因此计算起来速度大受限制,使用也不广泛。
中国算盘以其制作简单、价格低廉、运算方便,配以易学易记的珠算口诀等优点,长盛不衰。15世纪中期在《鲁班木经》中已有制造算盘的详细介绍。关于珠算,明代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记载最早。1573年我国徐心鲁写了第一本系统介绍珠算的书,1592年程大位又写了《直指算法统宗》等,这都加速了算盘的推广,使珠算流传到了很多国家。国际上曾多次进行过计算速度的比赛,在和手摇计算机脱离电子计算机的对抗赛中,每次加、减的速度冠军都是算盘。因此在有了电子计算机的今天,人们仍广泛地使用算盘。如日本使用算盘的企业仍占相当比例,英、美、法等工业国仍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使用算盘和珠算除了其计算功能外,还有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
1980年,我国又推出一种新颖的电子算盘,它把普通算盘长于加减、电子计算器长于其他的优点融为一体,使古老的算盘焕发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