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4.2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4.2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29 17:0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材第50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
3.会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难点: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数学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下面这句话:“小宁在写字。”“小宁”和“字”的位置可以交换吗?
学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交换位置之后就变成“字在写小宁”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再看“36”这个数中的“3”和“6”的位置可以交换吗?
学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36和63是两个不同的数字。
师:在数学中也有些情况不可以交换位置,但是有些情况是可以交换位置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数学中有关交换的问题。(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二、学习新课
1.加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上面左边的式子)
4+6=10 6+4=10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交流,点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相同点是两个加数分别是4和6,和都是10;不同点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师:因为4+6=10,6+4=10,两个式子的和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得出4+6=6+4。
师:根据我们对这两个式子的分析,你能照样子再写一组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师:通过对这类式子的观察和分析,同学们能得出什么规律呢?(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作加法交换律。(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能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你的发现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中间左边的图片)
师:计算一下题中学校和电影院之间的距离。(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42+35=77(米)
35+42=77(米)
师:有的同学用42+35,有的同学用的是35+42,结果是一样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因为求的是同一段距离,加法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影响计算结果,所以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发生变化。
师:在数学中,我们为了更直观更方便,通常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组织学生用a,b代表两个数,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学生独立思考,写完后,小组交流,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的一般形式:a+b=b+a。(教师板书)
师:根据我们刚刚学习的内容将下面算式补充完整。(指名学生汇报)
(1)(    )+270=270+80
(2)400+500=(    )+(    )
学生汇报:(1)80 (2)500 400
师:你能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下面计算的道理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下面左边的等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根据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位置列竖式计算,它的和不变。当验算结果与原式子一致时,验算正确。
师:为了计算正确,我们应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笔算时,要养成口头验算的习惯。(教师补充)
2.乘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上面右边的式子)
3×5=15 5×3=15
师:这两个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交流,点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相同点是两个乘数分别是3和5,积都是15;不同点是两个乘数的位置不同。
师:因为3×5=15,5×3=15,两个式子的积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得出3×5=5×3。
师:根据对上面两个式子的分析,你能照样子再写一组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师:通过对这类式子的观察和分析,同学们能得出什么规律呢?(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作乘法交换律。(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能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你的发现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中间右边的图片)
师:计算一下题中一共有多少把椅子。(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5×6=30(把)
6×5=30(把)
师:有的同学用5×6,有的同学用的是6×5,结果是一样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因为求的都是椅子的总数,乘法表示几个几是多少,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不影响计算结果,所以乘法中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发生变化。
师: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学生独立思考,写完后小组交流,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的一般形式:a×b=b×a。(教师板书)
师:根据我们刚刚学习的内容,将下面算式补充完整。(指名学生汇报)
(1)(    )×713=(    )×84
(2)119×74=(    )×(    )
学生汇报:(1)84 713 (2)74 119
师:你能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下面计算的道理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下面右边的式子)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根据乘法交换律,交换乘数位置列竖式计算,它的积不变。当验算结果与原式子一致时,验算正确。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第2题:76 45 13 28 200 296 36+47=47+36 52×23=23×52(最后两题答案不唯一)
第3题:(验算略)1313 945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叫作加法交换律。
a+b=b+a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作乘法交换律。
a×b=b×a
1.在教学中,由“小宁在写字”引入,引发学生猜想,通过举例验证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然后又引发学生从结论进行猜想,让学生知道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
2.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是一种非常好的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结论引发猜想,学生很自然地列举了例子进行证明,从而得出“在乘法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结论。结论的得出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真实感悟到了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计算1+2+3+4+…+98+99=(    )。
分析:因为1+99=100,2+98=100,3+97=100,…,49+51=100,所以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算。
1+2+3+4+…+98+99=(1+99)+(2+98)+(3+97)+…+(49+51)+50=100×49+50=4900+50=4950。
解答:4950
解法归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加法交换律对算式进行变形,从而进行简算。
朝三暮四
据说,这是记载在“庄子”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在他家养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话,因此,他更加疼爱这些能通人语的小动物,经常缩减家中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有一年,村子里闹了饥荒,狙公不得不缩减猴子的食粮,但他怕猴子们不高兴,就先和猴子们商量,他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四颗,好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食粮减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来,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狙公看了,马上就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已经从三颗变成了四颗,以为食粮已经增加了,都高兴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闹了。以后的人就从这则寓言里狙公所说的话,加以引申,凡是见到有人反复不定,刚才说过的话不算数,或是做事的时候常变更,刚决定的事情,不一会儿又改变了,我们就说他“朝三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