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本课是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课,因而教学中特别突出与上册中国历史和初中历史的衔接,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成果。同时,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提供适度适量的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节课将充分尊重历史学科常识、海口市高中历史教学常规和学生学习历史常态,坚持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素养立意、学生为本,力求真实、自然、高效,以简洁、丰富的材料最大程度将自己所思所想表现出来、把学生所感所悟激发出来。
二、教学分析
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这是最新版高中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突出强调了人类文明历史起源的重要地位,展现了人类文明的累累硕果,高中的世界古代史也因此更加完整。了解人类过去对于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显得不可或缺。
2.教材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一课,分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子目内容。第一子目着重讲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条件、标志、及表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第二子目依次介绍了古代苏美尔、埃及、印度、希腊等早期人类文明,各个文明独立发展、成就斐然,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通过对世界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及其杰出的贡献解读,认识到“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进而意识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涵养家国情怀,这是本课之魂。文明交流互鉴传承,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3.学情分析: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均已涉及到本课大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认知。时隔不久,尽管课文容量、难度有所增大,但作为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好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学习习惯、思维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炒冷饭”,则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本无法满足他们对新学期第一课的学习兴趣、需求。因此,在教材内容整合、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要有别于初中,注重知识内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重难点有机协调融合。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条件、诞生标志及概况,并运用时空定位,知道早期文明的先后顺序和地理位置分布情况。
2.通过地图、诗歌、史学著作等资料分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爱琴海等文明的基本社会风貌,理解大河、大洋对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3.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认识到文明多元并存、相互借鉴、推陈出新的历史经验。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早期文明的时间、分布、成就等概况,认识文明的差异性、互鉴性。
2.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早期文明多元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在“历史”与“现实”纵横之间架起桥梁,把中国历史融入世界历史考察,试图将学生从“生活的世界”带入历史风景进行体验,进而历史照亮现实、思维启迪智慧。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导他们自主独立与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做到四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动),锻炼观察、分析、表达历史的能力。不求对课文内容面面俱到又要切忌浅尝辄止,避免对初中历史相关内容的简单过多重复,于是我大胆取舍地将教学内容整合后细化为具体的三个环节即“放大:文明·初印象”“显微:文明·再感知”“望远:文明·还传承”。按照既定的计划逐步进行,既重视学生的“学”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教”的主导作用,从而在高度真实的师生互动中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人类文明源远流长,每个文明似乎都有自己独特的象征和标签,比如巨大建筑。你知道这里展示的六幅图片是哪些著名古代建筑吗?(学生回答)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文明的代码,逐层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新课讲授:
设问:刚刚同学们在回答这些著名建筑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将其与文明古国联系在一块,那么“文明”到底是什么?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下面这三则材料来思考。
材料1: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百度百科
材料2:指在一个特定时代存在的一种特定文化或特定文化阶段。——汤因比(英国历史学家)
材料3:不论是就用法的复杂多样而言,还是从含义的驳杂混乱来看,“文明”都可以在“麻烦词排行榜”上居前几位。——李剑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设计意图:“文明”无疑是本课的核心概念,厘清概念是开展教学的前提。通过三则简短材料的阅读,尽快与学生一起进入“文明”的话题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对“文明”有所思考和感悟,同时通过学生的回答也可以初步了解基本学情。
【环节一】放大:“文明”·初印象
设问:这幅地图呈现出了哪些早期文明?你知道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吗?
预设答案: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BC4000年)、古埃及文明(约BC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BC2300年)、中国文明(约BC2070年)、古希腊文明(约BC800年)等。
追问:古代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当学生无思路时,划出纬度辅助线。)
预设答案:位于中纬度、北温带,邻近大河流域。
设计意图:通过《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细致入微(图例、纬度等)地观察这些区域的共性特点,以时空观念来了解、表达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共同地理环境。
设问:大河孕育了大部分文明,那么它对于文明产生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请结合下图思考。
预设答案:适宜居住、益于农耕、提供水产品食物、水运等。(生存、生活、生产)
设计意图:通过《文明起源时期大河流域人们生活的想象图》,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表达力,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充分挖掘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并组织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表达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早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特别是大河的依赖性的认识。
设问:原始人类居民依赖大河进行生产生活,根据下图说说最初农业和畜牧业有哪些种类?
预设答案:农作物有水稻、粟、大豆、小麦、高粱、芋头等,动物有狗、羊、猪、牛等。
设计意图:通过《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感受到人类从完全依附转变为改造、利用自然,进而认识到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区域的差异性及传播发展。
设问:农耕畜牧产生后发生连锁反应(如下图所示),最终人类文明的曙光到来。那么,我们怎么去判定文明时代的到来?换言之,文明的诞生有哪些基本标志?
预设答案: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结构示意图了解文明产生的过程,认识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同时也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各个文明是否都具备这些因素、分别是什么等。为接下来让学生阅读课文分组填表做铺垫,也为课外阅读积累兴趣点。
任务安排:认真快速地阅读课文,然后填充下表。
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简表
文明区域
重要文明成果
代表古国
西亚
(两河流域)
楔形文字、车轮、《吉尔伽美什》、60进位制、太阴历、《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
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象形文字、金字塔、太阳历
古埃及
南亚
(印度河、恒河流域)
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摩诃婆罗门》、《罗摩衍那》
古印度
东亚(黄河、长江流域)
甲骨文、青铜器、夏历、《诗经》、长城、都江堰
中国
欧洲南部
民主政治、哲学、“历史”
古希腊(雅典)
设计意图:夯实知识是能力、方法、素养达成的必备条件。以表格的形式,直观梳理各早期文明的基本信息,再次印证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明”的内涵,形成初步、基本的印象。这些知识点,也将是课堂后续进展的一个重要依托。
【环节二】显微:“文明”·再感知
诗歌1: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苏美尔诗歌
诗歌2:向你致敬,尼罗河,你来自大地,孕育了埃及!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使得追随者歌唱!
——古埃及诗歌
设问:大家认真观察两幅区域地图,并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诗歌(选取男女生代表进行示范),体会一下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对于河流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预设答案:苏美尔人充满了恐惧和悲观;古埃及人则是自信、乐观。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诗歌等,再现历史场景,回到历史现场,让学生从局部感受文明的差异性,进而为下一个问题“河流对文明有怎样不同的影响?”提出埋下伏笔。细节聚焦、诗歌朗诵在略显枯燥的文明解读中增添一抹鲜活轻快的亮色,增强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带入感。
材料:埃及是一个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运,不受外界的干涉……而且,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北上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思考:自然地理环境(河流)对文明有怎样不同的影响?
预设答案:对于古西亚而言,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帝国更换频繁、充满不安全感;对于古埃及而言,则是长期统一、政权较为稳固、航行便利、生活较惬意。
设计意图:补充历史学家的思考解释,填补教材的空白,深化大河对文明的不同影响,进而认识到文明发展的多元特点。此段材料涉及到古埃及和古西亚(苏美尔)文明,教师重在引发学生微阅读实现对同为大河文明之间差异的深入理解。
设问:正是古埃及人充满了自信,所以他们特别热爱生活,甚至还追求死后的生活,金字塔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古西亚人缺少安全感,因此他们特别注重社会约束与规范,比如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下面是法典石柱及局部放大图,大家猜猜图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右边人物手中握的是什么?这幅图表达了怎样的政治理念?
预设答案:左边是汉谟拉比王,右边是太阳神沙玛什,手中握的是权柄。表达了君权神授。
设计意图: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以点带面,深化自然环境对文明影响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读图分析能力。这幅图片初中历史课本已有,因此不用再重复去解读法典内容本身,而是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关注这两个“人”。既然是《汉谟拉比法典》,所以其中有一个人很可能就是汉谟拉比王本人,引导学生猜猜看,这就属于“大胆的假设”,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心的求证”。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探究思考:前面说的是大河对文明的影响,请结合下图谈谈海洋对文明又有怎样的影响?
预设答案:结合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相关内容作答,梳理知识线索如下:
设计意图:与前一个探究问题对比,进一步感受到大河大洋对文明有不同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结构线索梳理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条件。
设问:请任选一个早期国家文明,使用一些词语谈谈你的感觉。
预设答案:以古埃及为例,法老至上、稳固持久、自信乐观、灿烂辉煌、智慧神秘……
设计意图:经过宏观和微观对文明进行了体验,让学生提炼出对文明的整体印象和感觉。通过一些关键词抓住文明的核心信息。
【环节三】望远:“文明”·还传承
材料:“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
——习近平(2018年6月10日)
(播放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原音频配合文字材料)
设问:结合习近平的讲话内容,对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你有何感悟?
预设答案:无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设计意图:历史回到现场
“高大上”,立足现实才能“接地气”。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升华本课的主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了解过去,珍惜眼前,把握机遇,创造未来!”本节课的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和感受文明层面,还需要思考文明的互鉴、传承和发展。作为未来公民、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有必要作一番思考。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评价:
第一层:知道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人类文明诞生有多个标志;能够说出早期人类文明及古国名称;能够认识到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及各自的差异。
第二层:知道人类文明诞生的基本条件和标志,并能够举出相关的例子;知道早期人类古国的出现时间、地理分布及文明成就等;能够从各文明古国的概况中得出各自的特点,概括出共性与个性特点。
第三层:能够准确说出人类文明诞生的基本条件和标志,并能够简单举例论证;会通过时间轴、表格等方式梳理早期人类文明古国的时间、分布、成就等概况;能够依据相关资料分析得出早期文明的共性与个性特点。
第四层:运用唯物史观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文明的内涵,并能例证分析人类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会用多种方式表达早期人类文明古国的时间、分布、成就等概况;能够分析、理解文明多元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到人类灿烂丰富的文明成果。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教学早已由单一、封闭渐变为开放、多元,加之课标、教材、学生的变化,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由纯“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多角度、多元化阅读、解读各类历史素材,提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张扬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为终身发展奠基。为此,本课重视将课程内容“目标化”、“问题化”,以学定教、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自始至终让学生有事可做、做了可测。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独立思考的“静”与合作探究的“动”相结合,尽可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口动、手动、脑动、心动,从而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初步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努力让学生自觉地将课本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从而不断实现认识上的升华与超越。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应人为割裂,但是也应有所侧重,这就十分考验老师的素养和智慧。
历史教学不是简单的传递知识,而是知识的再理解、再加工、再创造。历史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和传授者,还要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历史资料,洞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并不失时机地去引导和纠正。在具体处理教材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对初中历史知识简单的重复,我尽管做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但是这种大胆取舍显得不够协调、妥当,比如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探讨不足,古希腊文明的丰富内涵被简化。另外,选取的材料类型较多、容量不小,需要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略显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教学效果的发挥。今后,我更要精心挑选恰当、典型、丰富的素材,认真设计分层、递进、多样的问题,调动和满足不同学和能力的学生的需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