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31 06:4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节课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围绕历史的三个教学维度和五个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教学设计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领学生通过梳理中古时期欧洲的史实,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在结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并反思总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问题生成,培养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渗透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3课,属于世界史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社会)部分,它是欧洲的历史由古代史向近代史过渡的桥梁,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环节,在世界史部分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即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西欧封建社会包括进入封建社会的原因、基本特征以及影响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体现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独特性;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则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变化:王权的逐渐强化和民族国家的形成,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商业的兴起与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及城市的自治、大学的兴办与基督教会垄断思想文化,这些变化为西欧开启向近代社会转型奠定了基础;拜占庭和俄罗斯则介绍了东欧封建制度的典范,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它的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的法律体系与对古典文化的保存,以及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正处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有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学习目的性强,思维的独立性强、自主性强。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丰富,并且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史实,没有形成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因此要注重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发挥其主动作用,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
在历史学习上引导学生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改变以往知识中心、单纯记忆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
四、教学目标
本节课课标要求: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西欧封建社会特征的学习认识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唯物史观)
2.通过时间线索的梳理和地图的识别,认识中古时期欧洲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
3.通过史料分析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与农奴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认识中古时期西欧王权、教权、城市对西欧产生的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城市兴起影响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城市的兴起推动了西欧走向近代世界。(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4.通过了解拜占庭和俄罗斯的发展,认识分析拜占庭帝国兴衰的原因以及俄罗斯走向崛起的原因。(历史解释)
5.通过对西欧封建制度与拜占庭、俄罗斯封建制度的对比,深刻认识欧洲区域文明多元并存的面貌,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历史解析 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结合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是:
重点:西欧的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以及新变化。
难点: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中古欧洲之问导入,引导学生对整个中古欧洲有总体认识,并带着问题学习本课。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将运用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以及补充史料为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和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设置问题,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问题引导法、讲授法和图表法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围绕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价值观以及历史教学三个维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欧洲区域文明多元并存的面貌,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介绍欧洲中古时期的概念,通过时间轴,使同学了解中古时期的时间线索。展示关于中古研究的史学资料,并提出问题:关于中古欧洲的史学研究,一直存有争论。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中世纪是野蛮、专制、愚昧的黑暗时代,这也是认识中古时期的传统观点。也有观点比如,美国历史学罗伯特认为中古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时代之一。认为中古承接欧洲古典文明和近代的桥梁。那么整个中古时期前后延续近千年,欧洲的疆域和国家也在不断的变化,它到底是黑暗时代还是孕育着走向近代的曙光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活动】通过欧洲中古时期之问,引发思考,初步进行简要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观点的不同激发学生的探究质疑和求真意识,学生依托初中历史教材所学知识对此能够进行简要评价,但认识的不全面,在此基础上导入本课教学,帮助学生对中古欧洲有整体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去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 等级森严的中古西欧——西欧的封建社会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子目,从中归纳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封君封臣制与庄园农奴制是其基本特征;原因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
【教师活动】(点拨思路)西欧的封建社会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所谓蛮族的日耳曼人入侵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它综合了罗马和日耳曼的双重社会因素,8世纪后封君封臣制度逐渐与庄园农奴制度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了西欧独特封建社会的两大基本特征。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了解封君封臣制度基本内容
【学生活动】结合封君封臣示意图,认识到封君是授予土地者,封臣是领取土地者,封君封臣的关系是封君授予封臣土地,封臣要效忠于封君,主要义务就是服兵役。
【教师活动】根据封君封臣示意图以及教材内容,分组讨论封君封臣制度特点及影响。
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
【学生活动】展示成果,多名学生回答、补充、完善。
【教师活动】在西欧封建社会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分为帝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在各自领地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同时还要效忠于封君。封君封臣之间互有权力和义务。由此我们总结一下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就是: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依次主臣关系。这种从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层级间相互独立。每个领主只能管辖自己的附庸,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的附庸,所以欧洲中世纪有句谚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封君封臣制度有什么政治影响呢?首先,国王或者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看庄园平面示意图并结合课本内容,从中总结西欧封建庄园有那些特点?利用表格总结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补充、完善。
类型 权力和义务
领主自营地 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农民份地 自由民 ⑴交纳地租,服劳役;(2)法律上自由
农奴 ⑴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
⑵交纳地租,自备工具服劳役。
⑶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及时表扬肯定。总结中借助教材中问题探究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区分农奴和自由农,让学生们认识到从奴隶到农奴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庄园经济是封建经济的表现,同时也对农奴和农民有剥削和压迫。
【学生活动】学生生成问题:提出西欧封君封臣制和庄园、农奴制与古代中国西周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很相似。
【教师活动】(点拨思路)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同:两者都将土地与政治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构成了等级制度,并且被授予土地的封臣在领地内都独立行使权力,都出现了分裂割据局面。异:两者的社会形态不同,西周是奴隶社会,西欧是封建社会。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中本子目的学习聚焦: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通过教材中的史料以及拓展史料,全面解析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两大基本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西欧封建社会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过渡: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我们一起来学习西欧在王权、教会和城市方面变化的表现。
第二部分 发展中的新变化——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和教会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及其史料,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概括西欧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
【学生活动】展示成果并在教师指导下完善表格。
西欧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变化
政治 经济 阶级 思想文化 典型国家
西欧各国王权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英国甚至产生了议会制度。 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利用。 国王与贵族的斗争。 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各自影响西欧和东欧。 英格兰、法兰西、
西班牙、葡萄牙。
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国王与教皇的斗争。 天主教会控制西欧人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的发展。
城市自治并支持王权及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 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农奴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大量逃入城市;市民与封建主的斗争。 一些城市兴办大学。
【教师活动】提供史料,帮助同学分析。
【教师活动】中古西欧在王权、教会和城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西欧各国的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中古西欧从割据征战到出现国家统一趋势,集权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教会利用强大的政治、经济、精神力量对西欧实行黑暗统治,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
【教师活动】根据整理的表格和补充的史料,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子目思考点问题)
【学生活动】成果展示,互相补充交流
【教师活动】城市自治促使庄园制度瓦解,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后来他们
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逐渐形成民族国家。城市兴办大学,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些都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恩格斯说:“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就是强调城市的兴起搭起了古代世界和近代世界过渡的桥梁。
结合教材中第二子目的历史纵横“英国议会的起源”帮助学生认识深化: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在争取城市自治斗争的过程中与王权结盟,推动等级君主制确立,逐步瓦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大宪章》签订后,1265年,贵族、骑士和市民等召开会议,即英国议会的开端是等级君主制的标志之一。
【设计意图】围绕教材中第二子目的学习聚焦和思考点以及历史纵横,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抽丝剥茧似地深入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西欧封建社会从兴盛再到衰落的过程中孕育着新社会的诸多因素,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第三部分 强大统一的帝国:拜占庭与俄罗斯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第三子目内容,梳理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历史发展线索(可用时间轴或者大事年表,结合教材所给的地图)并分析它们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生活动】展示成果
拜占庭帝国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4世纪 建立拜占庭帝国,工商业发达,君士坦丁堡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6世纪 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强大。
6世纪 《罗马民法大全》编订并颁布。
7世纪 中后期 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落。
15世纪 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俄罗斯帝国大事年表
【教师活动】(点拨思路)根据同学们的整理与分析,拜占庭帝国通过扩张使疆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为东西方的交流架起了桥梁,其编订和颁布的《罗马民法大全》既巩固和稳定了帝国的统治,也为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并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俄罗斯的兴起既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又与反抗蒙古统治密切相关,伴随着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俄罗斯不断地扩张,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重大史事的时间线索,使学生认识到拜占庭和俄罗斯建立了强大而统一的封建帝国,深入理解它们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通过时空定位强化时空观念,通过对教材内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
三、总结深化
【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在政治上呈现出分裂割据的特征,东欧则呈现出强大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西欧出现了诸多新变化,孕育了未来资本主义制度的诸多因素,并且由于未形成东欧那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向近代社会转型较为顺利,而东欧在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显得迟滞了许多。所以同学们要认识到欧洲区域文明多元并存的面貌。
那么同学们能否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回答本节课开始时老师提出的中古欧洲之问吗?中古时期的欧洲是黑暗时代还是孕育着走向近代的曙光呢?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本课所学,谈对此问题理解。
【教师活动】中世纪的欧洲确实有黑暗统治:割据征战,封建等级制度、庄园农奴制度和基督教会的神权控制但是在黑暗中也孕育着曙光:王权的加强和集权民族国家形成,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壮大;大学的兴起,教育新气象;人口逐渐增长,疆域不断扩大。西欧各种力量的不断斗争推动了社会进步,中古东欧拜占庭和俄罗斯长期的统一创造了诸多辉煌。
这些都推动着欧洲走向近代世界,推动着欧洲文明的进步!所以我们要对中古欧洲有理性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对比分析西欧和东欧封建制度的不同及各自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加强历史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历史价值观。通过对中古欧洲之问的解答,培养学生运动唯物史观理性认识历史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设置合格性考试习题和选择性考试的习题,检验同学知识掌握情况。合格性考试主要检测同学们是否掌握了本节课重难点,选择性考试侧重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
【合格性考试】
1.观察下图,它表现的是(  )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印度的种姓制度 C.罗马的奴隶制度 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在封君封臣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因此,本题所示示意图表现的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故本题答案为D项。
2.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在西欧逐渐流行开来。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是()
A.租地农场 B.手工工场 C.封建庄园 D.垄断组织
答案:C
【解析】租地农场是在14世纪左右,伴随着西欧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出现的土地经营方式,手工工场则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在城市的主要组织形式,垄断组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故A、B、D三项均错误。9世纪左右,在西欧逐渐流行开来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封建庄园,故C项正确。
3.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发生了微妙
变化。这一变化是( )
A.王权逐渐得到加强B.各国建立议会制度C.分裂割据愈演愈烈D.城市获得完全自治
答案:A
【解析】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国王与贵族斗争中强化权力,西欧各国王权都
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所以选A。只有英国确立了议会制度,排除B。中古中后期,伴随
着王权的加强,分裂割据现象逐渐减弱,排除C。这一时期,一些城市获得了一定程度
的自治权,排除D。
4.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市自治,这对西欧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的。下
面属于其影响的是( )
A.推动商品经济发展B.欧洲出现市民阶级C.促进国王统一事业D.办大学和世俗教育
答案:ABCD
【解析】根据教材第二子目内容,ABCD分属城市自治在经济、阶级、政治和思想文化方
面的历史影响,所以ABCD都正确。
5.拜占庭帝国一度强大,尤其是在查士丁尼在位时,他主持编订了法律,合称( )
A.《法学汇篆》B.《法理概要》C.《新法典》D.《罗马民法大全》
答案:D
【解析】根据教材第三子目内容,查士丁尼在位时期,剔除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
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合称《罗马民法大全》,所以选D。其他都是《罗马民法大全》的
组成部分,排除ABC.
6.俄罗斯从9世纪一直到17世纪,不断地发展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在这个
过程中,最终创建庞大帝国的国家是( )
A.基辅罗斯 B.莫斯科公国 C.金帐汗国 D.留里克王朝
答案:B
【解析】留里克王朝是基辅罗斯的前身,基辅罗斯后来被蒙古金帐汗国征服,莫斯科公国
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崛起,并不断扩张,尤其是伊凡四世加冕沙皇后,巩固和强化中
央集权,最终由其后代在17世纪末成为地跨亚欧两洲的大帝国。所以排除ACD,选B。
【选择性考试】
7.中世纪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 )
①国王只能同国王的贵族封臣直接发生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
②国王可以在贵族的领地内直接向人民征税
③贵族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对大的独立性
④国王可以任意向他的受封贵族征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在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跟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C。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由地主贵族……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一种社会的结构,一种以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材料二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古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并概括西欧市民拥有哪些“自由”。
答案:(1)特点: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2)原因: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
途径: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或者赎买);武装斗争。
自由:在城市里流动的个人自由;司法自由;承认市民财产私有制。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可得出实行封建制度的特点;从“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可得出庄园领主拥有较大的统治权的特点;从“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可得出庄园领主是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的特点。第(2)问,从材料二中可看出应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及市民阶层的要求等三个角度来分析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从材料二中的“谈判”“暴动”等词语可得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两大途径;然后再从材料二中的“个人自由”“司法自由”“市民财产私有制”来概括西欧市民拥有的“自由”权利。
十、教学反思: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教材本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时间跨度一千年,地域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内容涉及中古欧洲整个封建社会的状况。在内容整合、重难点的突出和突破,还需要继续研究如何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深感在教学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2.未来解决的思路:中古西欧的新变化表格中内容中扩展内容可减少,同学在填此表格时比较困难,需要老师引导。城市自治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学生理解不透彻,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总结。拜占庭与俄罗斯应将俄罗斯设为史料解读或学思之窗了解学习即可。这样可以减少知识的容量,突出重点难点,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十一、史料扩展
史料一 从公元11世纪至公元14世纪约300年间,西欧不再遭受蛮族侵犯,各国之间虽有局部战争,但大体保持了相对稳定与发展的局面。封建经济臻于巩固、成熟,生产力迅速发展。城市兴起,工商业繁盛;封建王权得到加强,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市民阶级岀现,孕生了近代国家制度的萌芽;学术文化也有较大的创新和高涨,在对基督教精神文化革新中,重新发扬希腊罗马文明中的理性主义探索精神。中世纪鼎盛期的西欧和早期西欧相比,确实经历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在这一时期,西欧才发展岀典型、成熟、完整的中世纪文明。西欧的疆域大体上不再有外部文明势力侵占而呈犬牙交错状态,中世纪文明已覆盖几乎整个西欧的版图(除了巴尔干的希腊一角在拜占庭文明的势力范围),并且在同东方文明的密切交往和对外扩张中,使西欧文明对外伸展,发生辐射性的影响。
——姚介厚著《西欧文明》,225页-22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史料二 在拉丁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统治的领土之间,矗立着拜占庭这道许多个世纪中抵抗穆斯林侵略、保卫基督教欧洲的屏障。罗马帝国瓦解之后,西欧渐渐地发展出不同于东部帝国的自己的独特文化;但是,在整个中世纪,拜占庭依然从未停止过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西方文明的成长。在早期中世纪,最终为罗马教会所接受的那些基督教信仰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由希腊神学家在东部皇帝召集的宗教会议上苦心孤诣思索而得。意大利艺术为拜占庭模式所主导直到 13纪。中世纪西方一再企图建立新罗马帝国的努力,不仅为有关古罗马的记忆,
而且为拜占庭帝国政府活生生的现实所激发。查士丁尼伟大的法典,从 1100年左右在意大利再发现时起,深远地影响了西方世界的法律传统。最后,君士坦丁堡在中世纪末期为土耳其人攻陷之后,从东部帝国逃亡而来的学者们帮助激发了西方文艺复兴对希腊学问的兴趣。
—— [美]布莱恩·蒂尔尼 西德尼·佩因特著,袁传伟译《西欧中世纪史(第六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