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30 20:1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01 知人论世
梁思成,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梁启超
林徽因
林洙
梁思成
夫妻
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梁从诫、梁再冰
夫妻(师生)
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
第一任
第二任
人物关系
父子
梁思成 林徽因
02 文体知识
科普说明文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的文章。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等。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
语言特点: 简明﹑确切﹑通俗﹑生动。
03 整体感知
任务一:快速浏览课文, 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提示
课文1—2段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文3—13段
课文14—17段
课文18—20段




任务一:快速浏览课文, 用图示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中国建筑的特征》
概说:中国建筑体系具有独特性
九大特征
中国建筑的“文法”与“词汇”
建筑的“可译性”
……
……
……
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概说中国建筑自成独特体系?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方面
地域分布(空间):分布广泛
历史跨度(时间):历史悠久
中国建筑九大特征
①个别建筑构成
②群体建筑构成
③结构方法
④斗拱
⑤举折、举架
⑥屋顶的装饰作用
⑦屋身的颜色选择
⑧部件的装饰作用
⑨材料的装饰作用
04 文本分析
①个别建筑构成
台基
房屋
屋顶
②群体建筑构成
中心性
对称性
朝阳性
主次性
③结构方法: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形成框架结构
④斗拱:减少剪力,装饰作用
⑤举折、举架: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⑥屋顶的装饰作用
“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瓦面弯曲
四角翘起
巨大的装饰性
朱红
⑦屋身的颜色选择
彩绘
⑧部件的装饰作用
⑨材料的装饰作用
中国建筑九大特征
①个别建筑构成
②群体建筑构成
③结构方法
④斗拱
⑤举折、举架
⑥屋顶的装饰作用
⑦屋身的主要颜色
⑧部件的装饰作用
⑨材料的装饰作用
总体特征
结构特征
装饰特征
整体
(主)
局部
(次)
可否替换九大特征的顺序?
不可替换
任务二:快速浏览课文14-17段,填写下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横额对联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影壁、牌楼等
课文15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打比方
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能够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加阐释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任务三:快速浏览课文18-19段,填写下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可译性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可以互相翻译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
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市容点缀
任务四:联系课文第20段并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任务四:联系课文第20段并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从1950年开始,北京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始消失。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到1969年,是西直门。
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
写作目的:
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呼吁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建议古为今用。
为何梁思成要谈及“可译性”话题?有何写作目的?
中外可译
古今可译
可译性
世界视野
历史眼光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建筑的“词汇”与“文法”,融入到我们的建筑语言中
把中国建筑体系
融入到世界建筑体系之中
与世界建筑体系接轨,融入世界,提高民族自信心,为当下中国新建筑的建设提供借鉴和源泉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