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有人将一战的爆发形象地比喻为:两个小孩打架将一群大人牵扯进来引发的更大规模斗殴的过程。其中“两个小孩”寓指(
)
A.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
B.意大利和法国
C.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
D.德国和法国
2.有学者指出,1917年,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这一年,一些极具戏剧性的事件相继发生。下列不属于这一年发生的“戏剧性的事件”的是( )
A.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
B.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C.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D.俄国爆发革命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3.《凡尔赛和约》把居民几乎全为德意志人的但泽划为国际联盟管辖的自由市,并规定波兰在但泽享有外交和经济特权。这一做法(
)
A.属于对德国西部疆界的重新划分
B.体现了国联的宗旨,实行集体安全
C.体现出均势原则
D.使委任统治得到实现
4.日本政府在参加华盛顿会议前,明确提出希望这次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问题,避免涉及“任何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这里的“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是指( )
A.日本和英国的同盟关系
B.日本在国联的大国地位
C.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益
D.日本在太平洋所占岛屿
5.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
1903
年开始的。这种说法的依据是1903年( )
A.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B.列宁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C.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D.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6.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晚,彼得格勒市杜马召集联席会议,许多人在发言中提出“现政府完全无能,应当下台,让位给联合内阁”的要求。一些工人运动领导人则在市消费者协会举行会议,决定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上述情况说明当时俄国( )
A.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C.临时政府丧失群众基础
D.社会主义革命迫在眉睫
7.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
)
A.取消了自由贸易
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
C.鼓励私人办企业
D.征收固定粮食税
8.1919年列宁选派工人征粮队到农村征粮,要求选派征粮队员必须审慎,每个工厂每25个人推派1人,要“保证每个候选人忠诚老实,能遵守革命纪律……不让那些总想浑水摸鱼的流氓和骗子混进派往农村的征粮队”。这说明列宁( )
A.认识到征收粮食税的重要性
B.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
C.意在防止征粮危害工农联盟
D.认为征粮能有效巩固新生政权
9.苏联“一五”计划时期,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建设总工程师巴尔金曾记载:“大家都关心明天的建设,不仅是由于他们知道土方工作完结之后,他们将成为石工、水泥工、装置工……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在建设足以生产千百万吨钢和铁的工厂,而这些钢和铁正是在鼓舞他们进行斗争”。据此可知,苏联(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得以体现
B.工业化建设存在急躁冒进的倾向
C.极力抵制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D.工业成就得益于人们的奋斗精神
10.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希特勒宜称:“我一生之中从来没有像这些日子这么舒坦,内心感到这么满意过。因为残酷的形势打开了千百万德国人的眼睛,使他们看清楚欺骗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史无前例的欺骗、撒谎和背叛行为。"这表明(
)
A.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影响不严重
B.希特勒要利用人民的苦难和不满
C.希特勒反对马克思主义当权者
D.希特勒积极宜传极端民族主义思想
11.20世纪30年代各国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相继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B.都没有得到国际援助
C.法西斯势力较早实现了联合
D.各国反法西斯的力量相对弱小
12.20世纪30年代德、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相同点是( )
A.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
B.利用经济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
C.依靠法西斯政党夺取政权
D.取缔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建立独裁统治
13.1941年3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并颁布了《租借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无偿或以租借的形式向英国、法国、中国以及后来的苏联等同盟国提供战略物资。”这一法案的主要目的是(
)
A.支援反法西斯的斗争
B.为参战提供法律保障
C.维护美国的自身利益
D.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
14.下图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张海报,上面有林肯在盖茨堡演说中的话:“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该海报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慕尼黑协定》签订后
B.德军向英法发动进攻后
C.苏德战争爆发后
D.日军突袭珍珠港后
15.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和深刻反思。以下事件中,意在阻止形势恶化但客观上却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是( )
A.国际联盟的建立
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联合国的成立
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6.《联合国宪章》中明确提出,“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依据之友好关系”。上述原则的提出( )
A.改变了战后国际秩序
B.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
C.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缩小了全球贫富差距
17.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两者都( )
A.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B.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全
C.强化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受到美苏两国操纵
18.“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许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之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总是会走向失败。”上述议论最可能出自( )
A.华盛顿
B.拿破仑
C.甘地
D.克里姆
19.里夫共和国对西、法殖民联军进行了多年战争,这是当时民族解放运动的重大事件,它以其革命武装斗争的丰富经验鼓舞了北非人民的解放运动。里夫共和国的领导者是( )
A.苏加诺
B.甘地
C.扎格鲁尔
D.克里姆
20.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反对外国资本而闻名于世界。卡德纳斯将部分外国公司占有的土地没收,组织合作农场。卡德纳斯政府支持成立全国农民联合会和墨西哥劳工联合会,并恢复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说明卡德纳斯( )
A.是墨西哥共产党的领导人
B.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
C.领导了墨西哥的社会主义革命
D.是拉丁美洲民主革命与改革的代表
二、非选择题(40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1月国联成立时美国并未参加,国联实际由英法控制。后来,其成员国发展到63个,但苏联被排斥在外。自20世纪30年代起,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国联不再抱有希望。1936~1940年,共有12个国家宣布与国联断绝关系,国联已名存实亡。
材料二
维和行动……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冲突各方一致同意并达成协议予以配合。
(2)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安理会和秘书长在此发挥着重要作用)。
(3)维和行动所需的作战部队、军事观察员、民事警察及其他人员和装备完全是由联合国成员国自愿提供。
(4)整个维和行动必须在秘书长的全权领导下实施,秘书长本人对安理会负责。所有维和人员在行动上只能接受秘书长或上级维和官员的命令,而不得按照本国政府当局指令行事。
(5)维和行动的任务、使命应尽量明确,保证体现安理会的决议精神。
(6)在冲突各方中保持绝对中立,不干涉或不偏向任何一方。
——《联合国维和行动》
请回答:
(1)从成员国构成来看,国联有什么特点?20世纪30年代起,国际社会为什么不再对国联抱有希望?(4分)
(2)据材料二,简析“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4分)
(3)从“国联”到“联合国”的变化中,你有何认识?(4分)
2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原文有改动
材料二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1)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4分)
(2)“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这是邓小平对材料一政策的评价,结合苏俄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
(3)据材料二指出苏联是如何处理农业与工业发展关系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6分)
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1929年英、法、德工业生产状况
国别
英
法
德
工业平均增长速度
3.2%
7.1%
9.4%
——《世界近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它时时可以对征服者进行报复。
——劳合·乔治
材料三 《凡尔赛条约》刚刚签订,德国复仇主义者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条约》”的口号。
——《历史学习精要》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指出这与凡尔赛体系有什么关系。(4分)
(2)结合材料二、三,你如何评价《凡尔赛条约》?(5分)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凡尔赛体系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1——20:ADCCC
AACDB
BBCDB
BACDB
21.(1)特点:不具有普遍性。原因:纵容法西斯侵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有利于尊重当事国的主权,尊重成员国的自愿性,有利于维护联合国在维和行动中的权威地位,保证维和行动的公正公平。
(3)维护世界和平、伸张国际正义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22.(1)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苏俄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2)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找到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主体的国家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关系: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来满足工业发展。
弊端:造成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最终迟滞了苏联经济发展,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隐患。
23.(1)现象:1921—1929年,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
关系:在凡尔赛体系下,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
(2)《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实行严厉的惩罚和掠夺,激化了战败国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引起了德国民族复仇情绪的高涨。
(3)凡尔赛体系在战后一段时间内维持了相对的和平局面,但由于体系内部矛盾重重,随着各国实力的变化、矛盾的发展,凡尔赛体系必然会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