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54分)
1.1946年3月13日,斯大林发表谈话,对不久前一位西方国家前领导人的演讲进行了严厉谴责,认为其“是要在盟国中间散播纠纷的种子”和“号召同苏联开战”。这主要是因为该演讲( )
A.把苏联视为西方最大的威胁
B.提出了大力援助西欧的经济计划
C.是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D.建立了美国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
2.下图揭示了二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的命运。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人口众多
B.冷战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苏联解体
3.下列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表示,不正确的是(
)
A.其宗旨是唤起合理经济再生,以便使“自由制度”存在
B.是杜鲁门主义的运用,并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C.采取较为隐蔽的手段,苏联与东欧没有列入计划之内
D.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4.二战后,美国承担了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这一历史使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美国保护西欧的军事措施是(
)
A.推行杜鲁门主义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马歇尔计划
D.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5.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表明美国(
)
A.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
D.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
6.苏东剧变、欧盟成立、“东方巨龙”腾飞等现象,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
A.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
B.亚洲国家强势崛起
C.“一超多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
D.冷战格局完全结束
7.“1960年,日本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配套措施。”这不能说明(
)
A.日本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
B.日本运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
C.日本步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D.日本的这一举措推动了经济发展
8.“……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该言论适用于评价(
)
A.罗斯福新政
B.苏联模式
C.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D.新经济政策
9.《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中记载:“我(哈耶克)年轻的时候,只有很老的长者相信自由市场制度。等我人到中年,除了我自己,就没有人相信它了。现在,我很高兴自己活得足够久,看到青年人再次相信它。”材料中的“青年人再次相信它”可能是在(
)
A.早期殖民扩张的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期
D.20世纪70年代以后
10.人类不断探索自然,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与此相关的科技成就产生顺序依次是(
)
A.相对论原子弹互联网细胞克隆技术
B.原子弹相对论细胞克隆技术互联网
C.相对论原子弹细胞克隆技术互联网
D.互联网相对论原子弹细胞克隆技术
11.下表反映出(
)
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科技
成就
基础研究
年份(A)
应用研究
年份(B)
生产推广
年份(C)
B—A
年差
C—B
年差
C—A
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85
24
74
98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激光
1958
1960
1961
2
1
3
A.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B.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C.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D.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12.“成功,只需一个点击”简要而准确地说明了网络信息化工具的最大特点与优点,高度概括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的重大作用和影响。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在现代社会,取得事业成功相对来说比过去容易
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普及,深入群众的生活之中
13.二战后成立的某国际组织首脑会议宣言强调:冷战和它变成真正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和平共处的原则是替代“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该组织是(
)
A.不结盟运动????????????????????????????????????????????
B.欧洲联盟
C.联合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4.他出生于古巴,是古巴共和国、古巴共产党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被誉为“古巴国父”。以下哪一项是他所作的伟大贡献(
)
A.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B.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C.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
D.领导了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5.二战后,亚洲部分国家经济腾飞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启示是(
)
A.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要保持稳定
C.要重视科教兴国
D.要结合本国国情有原则地进行改革开放
16.有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大转型的时代,一是现代化转型,一是体制转型。“体制转型”是指(
)
A.分配方式向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转型
B.经济形式向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的转型
C.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型
D.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17.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
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
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
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
18.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苏联推行多党制
②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③“八一九”事件
④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②④③
二、材料解析题(46分)
19.(24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八十年代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德国。当时的德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一触即发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俾斯麦被迫转向了软化工人与调和阶级对立的政策。在德皇威廉一世的支持下,帝国议会通过了法令,先后于1880年、1884年和1889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保险法》三项法案。其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陆续予以仿效。而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全面建立和发展是在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时期。这与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及凯恩斯福利国家理论的诞生是分不开的。
——王梅《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陷入了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即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国家”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
(1)据材料一,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因素有哪些?(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14)
20.(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材料三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945~1980年)》
(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其具体内容。(8分)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8分)
(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6分)
参考答案
1——18:ABCBD
CCCDA
CBABD
DAB
19.(1)因素: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扩大,工人运动高涨;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罗斯福新政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凯恩斯福利国家理论的影响。
(2)问题: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产品生产成本提高,消弱国家经济竞争力;劳动生产积极性降低(培养了懒汉),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3)启示: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稳定社会秩序,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在完善社会保障过程中,国家不应大包大揽,应建立国家与个人共同的责任和风险机制。
20.(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解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
(3)周恩来于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求同存异”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