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点汇总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点汇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31 08:57: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点汇总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本文选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二.基础积累
1.重点词汇释义
(1)安知鱼之乐(安:疑问代词,怎么)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全:完全,肯定 )
请循其本(循:追溯)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之: 代词,代鱼的快乐)
2.古今异义
(1)安知鱼之乐(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2)固不知子矣(固:古义:本来。今义:结实,牢靠。)
(3) 子非我 (子:古义:你; 今义:孩子,儿子)
3.写作手法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描述论辩过程的笔调轻松、闲适,两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词类活用
其视下也 (名词用作状语,往下)
志怪者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 (名词用作形容词,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 (名词用作形容词,天然的)
三、参考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问题总结
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3.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4.请试分析庄子和惠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5.庄子的一生崇尚自由、追求天性,这篇寓言,你觉得庄子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6.庄子一生诗意从容、物我相融的观点感染启发了很多人,你能否列举两例。
7.请试概括归纳本文主旨。
8.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答案:
1.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游玩时进行的一次辩论,即濠梁之辩。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把“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4.庄子:巧辩、尚美、超然、注重感情,从诗意的角度看世界。
惠子:力辩 、求真、拘泥、注重逻辑,从科学的角度看世界。
5.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应以一种诗意的眼光,从容闲适的心境来看待世界。
6.辛弃疾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李白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柳宗元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 ,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进行了符合逻辑的推理:首先承认自己不是庄子,因此不知庄子的感受;然后照此推理,庄子不是鱼,因此也不知道鱼之乐。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五.艺术特色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构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