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选择题
1.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公经过朝议的方案供皇帝裁决,可以避免皇帝的决策失误。A选不能体现,CD项说法错误。
2.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神话皇权,万世一统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这一建筑风格象征权力向中央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征。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19题类似。
3.《史记》记载:(秦始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这表明
①体现了韩非子的思想 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④要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4.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答案】D
【点拨】根据材料,天子的印称为玺,用玉来制作,禁止民间使用玉来制印,这些规定和君主比如在服饰样式、颜色、车驾规格等一样,都旨在反映君主为了突出“天子至尊,皇权至上”,严禁老百姓僭越。
5.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答案】D
6.《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A
【点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222),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 郡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措施,驰道通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因此也有利于驰道的畅通。
7.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采纳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当时的背最看,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 ②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
③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 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8.借鉴历史,总结历史,再根据现实情况,创造历史,这就是善读史书的毛泽东。毛泽东善读史书,对赢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话正确的理解是( )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答案】B
9.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突出表明春秋时( )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风行 D.以郡县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中央集权制形成
【答案】A
10.汉代最基层的官吏要把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悬挂在市里乡亭。这种现象说明汉朝
A.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B.皇帝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
C.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 D.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了中央对地方如何控制和对材料叙述信息的准确把握能力。由材料可知是通过借助地方官吏来贯彻政令控制,容易误认作考查郡县制。从材料汉代官吏须将皇帝的诏书在乡亭的墙壁公布,使老百姓都能了解到,反映了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AC项说法明显与本题不符合,B项说法皇帝不可能实现直接统治人民。本题选D项。
11.(2011年10月天津六校联考3题)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
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C.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亚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答案】C
【点拨】主要是比较这两种制度的区别。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紧密联系的,强调血缘宗族,分封制下地方具有独立性,享有很大的权力,诸侯王可世袭,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反郡县制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有任期,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选C。
12. “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了万里长城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答案】B
【点拨】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巾央集权制度一直影响中国到20世纪,其影响“深刻而持久”,此题最大干扰项为A。但从历史来看,中国后来仍多次发生过分裂,并没能“持久”。
13.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答案】C
14.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B.皇帝地位的独尊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答案】B
【点拨】考察皇帝制度的特点。这些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是皇帝独有的,体现了皇帝的独尊。而C项看不出不断强化这种趋势;A,D不是实质。
1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百家争鸣向儒学独尊转型 D.“公天下”转向“家天下”
【答案】D
16.《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 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 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皇帝制度和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从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可以了解到,百姓对秦始皇独断专行十分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反映秦始皇较为勤政;“未可为求仙药”可反映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本题选C项,第④项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反映。
1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对比。材料中“封建政治”指分封制,“郡县政治”指郡县制。根据所学,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C项说法错误,郡县制不以血缘为纽带,分封制不利于权力的集中;D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主要在奴隶制时期。本题选B项,分封制的重要特点是贵族政治,郡县制的重要特点是官僚政治。
18.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琊等郡,当时在现济宁地区设任城县,隶属齐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齐郡无权任免辖区任城县令 D.济宁是齐郡郡守的封地
【答案】D
19.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答案】D
【点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标志历史事件是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此可知,ABC三项都在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排除;由“公天下”至“家天下”是夏启开始,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20.秦汉时期,经常使用的礼仪是朝礼,朝礼又称朝仪,是臣子朝见君王的礼仪,用以“明君臣之义”。朝礼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形成君臣等级 B.确立皇权至上 C.保证皇位世袭 D.维护君主专制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扼要解释材料一中“封建”的含义。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论证柳宗元“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观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历史观。(8分)
【答案】
(1)分土建邦(封邦建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改变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局面(改变了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的局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8分)
(2)王夫之认为郡县制沿用两千年是势之所趋:对天子来说,实行郡县制不利,王朝统治时间短;对天下(百姓)来说,郡县制比分封制的危害小。 (6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社会史观,反对在“势之必然”的历史运动之外谈论天命等对历史的主宰。(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