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一课堂练习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一课堂练习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30 19:4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选择题
1.马克思说:“推动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马克思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因为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妥协行为不满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英国武装侵略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答案】A
2.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孔庙,砸孑L子牌位,把儒家经书斥为“妖书”,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还专门成立了“删书衙”,负责将“四书”、“五经”中的“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这表明太平天国起义
A.认识到解放民众思想的重要性 B.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运动
C.冲击到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较为彻底地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
【答案】C
【点拨】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首先要明确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拜上帝教不存在任何思想解放的性质,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束缚,但材料中它批判儒家思想,冲击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选择C项。
3.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合理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答案】C
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答案】C
【点拨】考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关键信息:上帝众子、分别各自对应天象。ABD说法都错误的。
5.从内容上看,右图两部文献共同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做出正确认识
②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6. “但是许多事一开头就注定要失败,中国社会好像是准备好了要诞生一个新的朝代,不过19世纪的外部环境,却造成了一次流产。”材料中的事件指的是( )
A.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 D.洋务运动
【答案】C
【点拨】本题考察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根据题干“一开头就注定要失败”说明该事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要诞生一个新的朝代”表明该事件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王朝,“19世纪的外部环境……”表明该事件在外部的条件下遭到了镇压。综合上述,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是太平天国斗争。太平天国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反侵略的爱国斗争,定都南京建立了新的王朝,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7.清史专家赵尔巽认为:“(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下列选项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 )
A.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
B.逆贼洪秀全…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寸草不留
C.太平革命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血腥的‘十字军’
D.洪秀全揭橥拜上帝教大旗后,就开始毁灭道观、寺庙……
【答案】A
【点拨】清史专家赵尔巽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是反对的,“(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可知赵尔巽对太平天国持反对态度,B、C、D与他的观点是一致的,只有A项是洪秀全的言论,肯定是对太平天国的肯定评价。
8.李泽厚这样评价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人物:“一代天才最后落得如此悲惨被动,是由于他不能摆脱封建生产方式带给他的深刻印痕。”李泽厚评价的对象最有可能是
A.孙中山 B.洪秀全 C.康有为 D.陈独秀
【答案】B
【点拨】从洪秀全的悲剧中,可以看到一代天才最后落得如此悲惨被动,是由于他是农民阶级,不能摆脱封建生产方式带给他的深刻印痕。
9.太平天国领导层中的先进分子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以下能反映这一状况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
B.凡天下每岁一举,以补诸官之缺。举得其人,保举者受赏
C.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D.先与保人议定,年每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无失则(赢)其所奉
【答案】D
10. 右图是太平运动后时期颁行的改革内政方案的封面。以下对该封面左侧文字信息解
读正确的是
A. 颁布该方案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 它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尚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束缚
C. 该方案从理论上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的构想
D. 该方案的颁行表明太平天国的执政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答案】B
【点拨】考查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封面左侧文字是“旨准颁行”,反映了传统君主专制的色彩,选择B项。
11.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该观点
A.基本否定太平天国 B.客观地评价太平天国
C.高度肯定太平天国 D.片面地评价太平天国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了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材料中孙中山先生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实施民权、民主。根据所学,太平天国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其矛头指向清王朝,仍没有摆脱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本题选B项。太平天国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其矛头指向清王朝,仍没有摆脱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2.忠王李秀成被清军俘虏后,清方的记载说:“伪干王(洪仁玕)所编各书,李酋皆不屑看也。”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其他领导人不重视“干王所编各书”的主要原因是( )
A.军情紧急,无暇顾及 B.该书和农民政权没有必然联系
C.太平天国将领排斥西方文明 D.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答案】B
【点拨】“干王所编各书”指洪仁玕编著的《资政新篇》,联系所学,《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但与农民革命的阶级属性没有联系起来,脱离实际。本题选B项。
13.有学者记载:“但在起义之初,由于条件比较艰苦,每人只头裹包巾,身穿号衣,作为义军标记……士卒及新兄弟扎红巾,官长及老兄弟扎黄巾。旅帅以下为黄布巾,以上为黄绸巾,官高一级,拖长一寸。普通百姓则包蓝布巾。”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将士( )
A.政治的平等性 B.经济的绝对平均
C.服饰的等级性 D.打击目标的正义性
【答案】C
【点拨】黄布巾、黄绸巾面料不同,不同身份的人扎不同面料布巾,说明服饰的等级性。
14.《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 )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
【答案】D
15.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外省大员在国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
A.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有利于社会进步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C.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满族贵族统治的瓦解
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作者表明地方政权由逐渐被汉族官僚控制,有些地方中央政府不能控制。这表明满族政权的开始瓦解。但不能因此表明政府的权利转到汉人手里,排除D。太平天国既不帮清政府,也不帮汉族地主,相反都是斗争的对象,与是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无关,排除B。题目材料无法表明太平天国运动有推动社会进步,排除A。
16. 1904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其写序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客观地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B.孙中山的目的是借太平天国运动宣扬反满革命
C.孙中山基本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孙中山全面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答案】B
【点拨】“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等说明孙中山对太平天国运动予以了肯定,从关健词:汉家,又可说明孙中山的目的是借太平天国运动宣扬反满革命,ACD三项无从体现。
17. 1853年,马克思在《国际述评》中写道:“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予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材料中的“这次变革”是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从材料中的“1853年的述评”可以排除C、D两项(马克思与1883年逝世,据此也可以排除C、D两项);从材料中“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可知,该变革发生在《南京条约》签订八年之后,因此该述评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述。
18.太平天国《资政新篇》的下列内容说明了( )
《资政新篇》内容 统一政令,依法治国 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 兴办保险事业 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
【答案】D
【点拨】《资政新篇》据史实来看并非农民革命运动的产物,没有适应天平天国革命的需要,排斥A;《资政新篇》发表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未产生,排除B;C也不符合历史史实;《资政新篇》为农民领袖洪仁玕所写,其刊印也得到天平天国领导人的同意,故正确答案为D。
19.洪秀全通过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了太平天国运动。当时曾到过天京的西方人富礼赐曾发表评论说“天王之基督教不是什么东西,只是一个狂人对神圣之最大的亵渎而已。”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
A.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宗教 B.与西方宗教思想没有任何联系
C.遭到了列强的强烈反对 D.只是农民表达思想主张的工具
【答案】D
20.若以“废弃偶像,崇拜上帝;诛灭妖朝,创建新朝”为革命纲领,则其可以用来指导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A
21.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蒋介石却认为“往者,洪杨诸先生,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在历史上是以留一重大纪念焉。”上述两人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 )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符合现代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全球史观,其有客观性 D.符合文明史现,具有客观性
【答案】D
22.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B
23.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A.起了动员群众参加起义的作用 B.基本上摧垮了地主土地制度
C.为《资政新篇》提供理论借鉴 D.体现了农民的平均主义理想
【答案】D
24.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其主要依据应是( )
A.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资政新篇》的实施
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D.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答案】C
25. “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 )
A.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土地纲领 B.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
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吸收西方基督教文化
【答案】B
26.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B
27.《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发展的主张
A.相互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答案】A
28.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答案】C
29. “他(孙中山)进校以后,天天谈革命……常常谈起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
他没有成功,”(《兴中会革命史要》)孙中山崇拜洪秀全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A.将暴力斗争矛头直指满洲贵族统治 B.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 D.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答案】A
30.下图是太平天国时期颁行的改革内政的方案封面,下面对该封面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颁行该方案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它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尚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束缚
C、该方案从理论上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D、该方案的颁行表明太平天国的执政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B
【点拨】本期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资政新篇》。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题目问的是“下面对该封面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强调的是对封面信息的解读,而封面信息呈现的是,“干王洪仁轩制”“上曰准颁行”“上”俨然指的是洪秀全,所以仍然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专制思想。故选B。
31.杨秀清在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说:“中国有中国之言语,今满洲造为京腔,更中国音,是欲以胡言胡语惑中国也。”这从根本上表明太平天国
A.准确的揭露了清朝统治者的罪端 B.声讨了清朝统治者的种种罪行
C.带有对民族问题认识上的偏狭 D.盲目排斥满洲文化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材料分析的能力,审题关键在“奉天讨胡”,“造为京腔”是为惑乱中国的“胡言胡语”,列举的清朝统治者的罪端有牵强不当之处;所谓“奉天讨胡”,带有宗教色彩;“讨胡”,把清朝统治者乃至满族人以“胡”指称,带有对民族问题认识上的偏狭。
32.《资政新篇》规定:“屋宇之制,坚固高广任其财力自为,不得雕镂刻巧,并类王宫朝殿。”这体现了它
A强调等级秩序 B.向西方学习
C.发展资本主义 D.反对奢华
【答案】A
33.右图中,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囯”代替“國”,取“王”居其中之意。这一细节最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
A.摆脱不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
B.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宏大志向
C.丰富了汉语言文字
D.本身文化程度不高
【答案】A
34.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D.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答案】B
【点拨】圣库制度具有空想性;实行官营工业制度以及社会习俗方面的措施都是进步的
35.太平天国颁行的《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如《朝廷》诗云:“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天父诗》云:“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上述材料表明
A.太平天国并未显现出相比清朝统治者的进步性
B.太平天国不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太平天国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和基督教教义
D.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
【答案】A
36.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孔庙,砸孔子牌位,把儒家经书斥为“妖书”,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还专门成立了“删书衙”,负责将“四书”、“五经”中的“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这表明太平天国起义
A.领导人认识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B.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运动
C.冲击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较为彻底地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
【答案】C
【点拨】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从太平军毁孔庙、砸孔子牌位中说明其反封建,因儒家思想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ABD说法错误。
37.洪秀全定都天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
A.彻底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 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
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D.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
【答案】C
【点拨】从材料“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表明太平天国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和封建王朝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的做法是一样的,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38.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指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合理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答案】C
39.天京变乱后流传着一首民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该民谣反映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
A.宗教迷信思想的毒害 B.领导集团内部的自相残杀
C.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 D.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作崇
【答案】B
【点拨】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民谣中的“天父杀天兄”就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自相残杀,其他的三项均未能体现。
40.马克思在1862年指出:“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inpersona(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著名的历史学家苏双碧指出:“洪秀全则在建都南京之后,仍然依赖拜上帝教,教权就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金田起义前,出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杨秀清代天父下凡,援救了革命,洪秀全只好加以承认。由于王权和神权并行,神权实际上又高于王权,而神权又落在大臣杨秀清手中,这就必然造成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而这两人的矛盾又必然要延伸到其他大臣之中。”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和苏双碧
A.洞察中国人的劣根性
B.不了解中国情况
C.认识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起义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
D.准确认识了中国革命的特点,深知农民阶级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答案】C
【点拨】本题是一道材料解析型选择试题,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洪秀全则在建都南京之后,仍然依赖拜上帝教,教权就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金田起义前,出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杨秀清代天父下凡,援救了革命,洪秀全只好加以承认。由于王权和神权并行,神权实际上又高于王权,”在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的领导阶级,因此被马克思称为“魔鬼的化身”。同时自身的阶级局限,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