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节选)》 学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5.1《阿Q正传(节选)》 学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30 20:5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5.1
阿Q正传(节选)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2.解读阿Q的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解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敢于正视人性的弱点,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阿Q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难点:理解如何运用生动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阿Q正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署名巴人,载《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小说共九章。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命运的描写,着重揭示了由于长期的屈辱地位和统治阶级思想的毒害而造成的精神胜利法这种不能正视现实的性格特征。作品把这种变态性格和心理,作为当时大多数国民具有的精神弱点加以暴露和批判。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硏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料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写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突出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我精神摧残的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写阿Q欺软怕硬,揭示他身上的劣根性。阿Q与王胡比“丑”、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调戏小尼姑,这三个片段都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得到了更全面的展示。
四、学习课文
1、阿Q用来保持内心平衡的这种方式有什么特征?鲁迅称之为什么?它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
特征:在现实中处处受凌辱,在精神上只能以自欺欺人来获得安慰,以便在黑暗的社会中能继续苟且偷生,这便是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的特点。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是一种奴性的典型表现。
2、在小说节选部分,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妄自尊大:“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②自欺欺人:对于头上的癞疮疤,先是忌讳,后来是自诩“你还不配”;被人打后,心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③自轻自贱:被逼说人打畜生时,他自轻自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又高兴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④自我摧残:当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打嘴巴以假想打的是“别一个自己”而转败为胜。
⑤畏强凌弱:被王胡撞头和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调戏小尼姑。
3、我们知道阿Q生活在未庄,未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
明确:
这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封锁的村镇。代表封建势力的赵太爷和曾经留过洋的假洋鬼子等统治着一切。社会下层的农民对剥削和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甚至相互争斗。未庄人看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时放切细的葱丝而不放半寸长的葱叶。这些都反映出未庄落后、封闭的特点。
4、这种病态的根源在哪里?
明确:
地主阶级对阿Q的压迫、剥削和奴役,才造成阿Q的极端和落后。阿Q之所以不能起来反抗,而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也是反动统治阶级对他政治上迫害和思想上毒害的结果。
5、阿Q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
阿Q是一个流浪的雇农,无财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身处社会底层,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但他竟能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基本元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残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②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阿Q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
③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却是狭隘,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不容任何变革,只认祖宗章法。但阿Q又善于赶时髦,进过几回城就嘲笑乡下人没见过世面。
④畏惧强暴而又欺压弱小。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出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就无端迁怒于小尼姑。在弱者面前,阿Q俨然如赵太爷般威风,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
⑤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对自己的弱点很敏感,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
阿Q的性格中充满着矛盾,各种性格元素分别形成一组组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又构成复杂的性格系列。这个性格系列的突出特征就是双重性,即双重人格。正是各种性格元素的不协调的对比使阿Q的性格具有浓厚的滑稽意味。鲁迅先生通过阿Q的形象,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他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6、从阿Q的身世经历与他生活的环境中,归纳出造成他扭曲性格的原因。
明确:
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他长期生活在闭塞落后的偏僻乡村,遭受着封建乡绅的精神毒害和剥削压迫,因而具有本能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这也导致了他狭隘自私、封建保守的劣根性的形成;他又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农民,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境遇又造就了他的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
7、为什么说阿Q这个形象既令人同情,又令人痛恨?
明确:
令人同情的是阿Q悲剧性的一生,他受尽屈辱,生活贫苦,忍饥挨骂,被打不绝。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一无所有: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老婆、孩子对阿Q来说更是痴心妄想,他已丧失了人格、尊严。
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赖,甚至明里暗里耍流氓,调戏小尼姑。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不仁,自欺自慰,却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筳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
2.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3.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小说阅读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对小说情节、语言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审美鉴赏的学科素养,弘扬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念。D项,“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理解错误。文中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是为了讽刺那些大员不恤民生、只知享乐,使他们与大禹等人的埋头苦干、一心为民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
2.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以及赏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树立肩负社会使命、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观念。“中国的脊梁”就是指以大禹为首的实干者,本题实际是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结合小说情节依次梳理,然后归纳总结,注意分点作答。如开篇对察访回京官员的描写以及后文他们对治水方法的保守坚持,与大禹及其随员的形象形成对比;文中对大禹及其随员的直接描写,如动作“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语言“无论如何,非‘导’不可”,体现大禹的实干者形象,突出其刚直;文中还有对大禹及其随从的肖像描写,如“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等,突出了他们艰苦实干的特点。结合以上内容分析大禹及其随员的形象特点即可。
3.本题考查表达技巧方面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叙述角度的能力,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弘扬埋头苦干、心怀天下的民族精神。本题的文体特征突出,为故事新编。可先分别从“故事”和“新编”的角度来分析。“故事”为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采用故事的手法加以表现,突出作品的历史韵味;“新编”一是指在“故事”基础上新增加的内容,如细节描写的增加,时代新词“摩登”等的增加;一是指使用现代的写作手法,如杂文的讽刺手法,对察访的大员们的行为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和深入的讽刺。再综合分析“故事”与“新编”对凸显主题的作用。“故事”体现历史,“新编”观照现实,两者结合,一方面抨击官员的贪图享受,不体恤百姓,一方面歌颂大禹等踏实苦干、一心为民,其意义是弘扬踏实苦干、心系天下的民族精神,体现出作品深刻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