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表明诗人进入中年非常喜好老庄的道家哲学,而到晚年才归隐于终南山边,颇有遗憾之意。
B. 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乘兴独游赏景的情形。“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 尾联写了诗人偶然遇见一位在山林中值守的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使他也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D.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平白如话,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15. 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近人俞陛云说“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请结合诗意说说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答案】14. C 15. ①颈联意思是说走到水源深处,好像到了尽头,就随之坐下观看云霞变化,可见妙境之无穷;②由此可以领悟为人处世之随意事变之无穷;③也可读书感悟文章义理之无穷。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竟使他也忘记了回家的时间”错。尾联说诗人在山中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自己忘了归期。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近人俞陛云语云:“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答题之时,首先一定要解说语句的含义,然后再作事理的联想理解。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言“胜事”。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 “行到水穷处”,让读者体味到了“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在体味最悠闲、最自在境界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妙境无穷的活泼。
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诗句有随遇而安的理趣。也可读书,感悟文章义理之无穷。云,有形无迹,飘忽不定,变化无穷,绵绵不绝,因而给人以无心、自在和闲散的印象。“坐看云起时”,还蕴藏着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简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像云般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诗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经顿悟。再看这流水、白云,已是无所分别,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江西省南昌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枫桥夜泊【注】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过枫桥寺
宋·孙觌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注】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诗。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诗首句以落月、啼乌、满天霜这三个意象,描绘出一幅斜月西沉,乌鸦哀啼,冰霜飞满天空的写实画卷,意境幽寂清冷。
B. 张诗后两句写船到姑苏,夜听寺钟。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把诗人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融人其中,意境旷远。
C. 孙诗的前两句霹空而来,下笔不凡。这两句中,诗人用“白首”对“青山”,以“重来”对“不改”,对仗工整,意蕴动人。
D. 孙诗三、四两句化用了张继原诗中的意象,让人联想到《枫桥夜泊》的画面景致,扩大了诗歌的内容,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15. “夜半钟声到客船”与“倚枕犹闻半夜钟”二句在表现手法和情感内容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4. A 15. ①表现手法相同点:这两句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②不同点:张诗最后一句侧重描摹画面,和前面三句完美契合;孙诗最后则运用动作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③情感内容相同点:两首诗都抒发了因忧愁而难以入眠的心绪。
④不同点:张诗抒发的羁旅漂泊之愁,孤独思乡之愁;孙诗抒发的是年华老去之愁,人生如梦的慨叹。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冰霜飞满天空的写实画卷”错。冰霜飞满天空,不是写实画卷。“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诗人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情感内容的能力。
(1)相同点:
“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用“钟声”反衬夜晚的静谧,诗人忧愁而难以入眠之感充盈在字里行间。在情景交融中抒发诗人的羁旅之愁与身世之悲。诗人并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状物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将金榜无名的哀痛与羁旅漂泊的愁苦,倾注在了茫茫夜色里。寒山寺外,钟声回荡,穿越了历史的风尘,一声一声传到客船,古朴而苍凉。哪是“夜半钟声到客船”,而是“夜半钟声入客心”啊。
“倚枕犹闻半夜钟”,倚枕躺下,尚可听到寺庙里传来的半夜钟声。用“钟声”反衬夜晚的静谧,抒发了因忧愁而难以入眠的心绪。
综上分析,这两句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都抒发了因忧愁而难以入眠的心绪。
(2)不同点:
《枫桥夜泊》写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尾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侧重描摹画面,和前面三句完美契合,抒发的羁旅漂泊之愁,孤独思乡之愁。
《过枫桥寺》写旧地重游,逝去的时光仿佛是一场梦境。我已是满头白发,但青山依旧,并未改变原来的容貌。乌啼月落,桥边的寒山寺中便可看到这种景色。倚枕躺下,尚可听到寺庙里传来的半夜钟声。“倚枕犹闻半夜钟”,一个“犹”字说明此诗他事实上是听不到钟声的,但那沉闷的钟声早就响在诗人心中。与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实景描写相比,这明明听不见却不断在心中响起的钟声,“倚枕”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张继是由景而愁,孙觌是眼前无景一样愁,愁意更浓,抒发的是年华老去之愁,人生如梦的慨叹。
江西省赣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
苏轼
愁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⑺道益尊。
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注】文长老即蜀僧文及,诗人同乡,在永乐本觉寺讲道。苏轼通判杭州时三次过访他,题此诗时是笫二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题,写作者夜至永乐,得知文长老卧病消息,不顾辛劳特意前往探视。
B.颔联先感慨时光流逝,再回到现实,说文及所幸未死,他们才得以重温旧情。
C.颈联上句说他们之间友情深厚,并不是因为同怀乡土,而是由于情投意合。
D.颈联下句是对文长老的慰藉,虽卧病退院,不能开堂讲道,但其道更受尊重。
15.尾联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4.B("说文及所幸未死"误,应是说是自己所幸未死)
15.间接抒情(或“借物抒情”“叙事抒情”)。通过描写(叙写)孤鹤的表现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病重的关切(或难过、哀伤),抒发诗人和友人之间深厚的感情。(抒情方式,2分;内容分析,2分;情感揭示,2分)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1届高三年级5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欹(qī),倾斜、歪向一边。
14.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小憩,时间不长,于梦中却似已历百年,“去悠悠”三字,寓无限惋惜。
B.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生机勃勃之景。
C. 颈联“朱户”“画楼”代指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豪门迭出,奢靡不绝,诗人对此予以委婉批评。
D. 本诗主要通过诗人午后梦醒时的所思所感,抒发兴废之愁。结句中的“兴废”两字实为一篇之纲。
15. 前人对王安石诗作有“擅说理,善用典”的评论。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①擅说理:颔联花开花落、鸣鸠相乳相酬,(或颈联旧路掩盖又另辟新径,朱门坍塌、画楼崛起),揭示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富贵荣利不足慕的道理。[或答:诗的开头“百年春梦”,既是实写,又寓有政治上新法推行又被革除宛如一场春梦的感慨。]②善用典:首联用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之典,写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留在梦境之中,借梦境以抒发人生百年犹如春梦般短暂的感慨。用此典入诗,贴切自然。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豪门迭出,奢靡不绝,诗人对此予以委婉批评”理解错误,“朱户欹斜见画楼”通过朱户、画楼的兴废迭代,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擅说理”:
首联意思是,一觉睡醒虽短暂梦中却仿佛已过百年,只可惜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留在梦境之中。“百年春梦”,既是实写,又寓有政治上的感慨。春梦短暂,人生百年犹如春梦,也很短暂。诗人由此而引起哲理的思考。
颔联写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颇具深意。自然界所以能出现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主要是因为它能够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诗人从中汲取了力量,并对此感到欣慰。
颈联由自然界转到人类社会。“旧蹊埋没开新径”,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朱户欹斜见画楼”,通过朱户、画楼的兴废迭代,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
分析“善用典”:
首联由注释可知,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这里运用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的典故,表达人生百年犹如春梦,也很短暂的感慨。用典入诗,贴切自然,增加了诗歌含蓄的意蕴。
江西省2021届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王简卿归天台①刘过
枚数人才难倒指,有如公者又东归。
班行②失士国轻重,道路不言心是非。
载酒③青山随处饮,谈诗玉麈④为谁挥?
归期趁得东风早,莫放梅花一片飞。
【注】①王简卿:南宋诗人刘过的少年之交,此诗为王简卿罢官东归时,诗人为其送别而作。②班行:班列,朝廷内文武官员上朝时的行列。③载酒:化用毕卓“酒船”的典故,语出《晋书·毕卓传》,“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④玉麈:指玉柄拂麈,又称麈尾,古代名士清谈时常执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倒指,指屈指点数,首联一针见血地抨击当朝者,也从侧面赞扬了王简卿是难得的人才。
B.颔联写朝廷不能任用人才,人们只能道路相见,以目示意,显得深刻而沉痛,尖锐而愤懑。
C.颈联陡转笔锋,化用典故,实写友人诗酒隐逸的生活,反映出友人清高雅洁的品格。
D.本诗名为送别实则借送友人抒写自己对国势江河日下的愤,思想性时代性强烈。
15.简要赏析尾联蕴含的情感。(6分)
14.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这两句化用典故,想象友人东归故里后的生活及品格,故不是实写而是虚写。
15.①对友人归乡的劝慰之情。尾联上句写诗人让朋友趁早远离京城,早日享取归乡清隐的乐趣这是对友人罢官东归的劝慰。②对友人继续保持节操的勉励之情。尾联下句写诗人劝朋友不要放过欣赏早春第一片梅花飞落的情韵,从而以梅花的高洁勉励友人罢归后要继续保持高尚的爱国节操。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对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评分细则:每点3分,概括情感1分,解析2分;只概括不解析的每点最多得1分;不概括但解析正确且比较详细的可得满分】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2021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哭刘尚书梦得①(其二)
白居易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窅窅②穷泉埋宝玉,骎骎③落景挂桑榆。
夜台④暮齿期非远,但问前头相见无?
[注]①刘禹锡,字梦得,去世后被追赠户部尚书。诗人挚友。②窅窅:幽暗的样子。③骎骎:迅疾的样子。④夜台:指坟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吾道孤”表明亡友与诗人志同道合;“泪满白髭须”写出哀情之重,也暗示诗人的老迈。
B.颔联运用比喻,前一句痛惜亡友生前未受到重用;后一句担忧自身也难免继亡友之后遭受迫害。
C.颈联上句用“穷泉埋宝玉”喻友人去世并赞美友人品质,下句用“落景挂桑榆”喻自身的衰老。
D.尾联用虚笔,说自己死期不远,希望能在另一个世界与友人相见;末句的疑问语气强化了情感。
15.通过写诗人自己来强化痛悼亡友之情,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请就此作具体赏析。(6分)
14.B“痛惜亡友生前未受到重用”“担忧自身也难免继亡友之后遭受迫害”理解都不正确。两句是将亡友与自己的关系比喻为弓箭和唇齿的关系,强调两人友情的深厚。
15.①诗中具体描绘了诗人自己痛哭亡友的情形(“今日哭君”“泪满白髭须”),突出了朋友去世给诗人带来的巨大悲伤;②诗中多角度表现了诗人与亡友关系的亲密和友情的深厚(“吾道孤”“箭折弓何用”“唇亡齿亦枯”),使哀悼亡友之情更为真挚感人;③诗中多处表现了自身的衰老将亡(“落景挂桑榆”“夜台暮齿期非远”),将痛悼亡友与感伤自身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更能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角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高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池上早夏
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时期的作品,描写初夏池塘边的景色和自己的闲居生活。
B.首联写晚春雨后池塘积水深,夏木繁茂枝丫交错;既点了季节,又衬托出雨大。
C.小船被雨打乱如同没有组织的渡家,篱笆疏散好像是江村,表现出作者的隐忧。
D.作者静下来坐在睡床的席子上拂弄琴弦,同时打开酒窖取上香浓美酒独自品味。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态?(6分)
14.D(D项“琴床”指琴案、琴几。“静拂琴床席”指静下来时就坐在席子上弹弹琴。D项曲解原意。)
15.(1)整日慵懒清闲无所事事,只能不时地逗弄不懂事的小孙子。(2)作者已步入晚年,还不适应风平浪静的生活,显出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心中的烦闷。(审题时把握“慵闲”和“无一事”,可知作者对自己的闲居生活是不满意的,从前面写景的基调也可看出。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映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但是之前强烈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仍然有烙印。所以离开朝廷之后闲居,再也不能兼济天下了,自然流露出无奈和烦闷的心态。)